第281章 朝歸倭附(二)艱難決定(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108 字 2個月前

如何讓征服日本這個“不征之國”能在大明獲得法理上的廣泛認同,這件事其實困擾了高務實多年。

幾乎是從高務實打算再興大明、鞏固東亞傳統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開始,他就已經在糾結這件事。對此他也曾設計了好幾個不同的方案,隻是一直到現在,他都還在幾個方案中左右橫跳,遲遲難以最終決斷。

任何一個理智的人如果出現反複橫跳這種現象,那一定是因為對利弊的權衡難以充分把握,正如高務實在這個問題上的麻煩。

要麼無法在國內取得共識,強行出兵結果背一個窮兵黷武好大喜功的罵名;要麼暴露實力授人以柄,以後麵對無窮無儘的彈劾與背刺。

前者不僅僅是罵名這麼簡單,因為作為一名文官,尤其還是一名獲得世爵的文官,其名聲的意義委實太大太大。可以說一旦名聲壞了,最直接的一點表現就是將來再要推進其他的改革就會越發困難。

後者也絕非隻要皇帝信任就萬事大吉,因為皇帝畢竟也是人,是人就會因為各種局勢的變化而變化。有道是眾口鑠金三人成虎,誰敢說他高務實將來就不會麵臨當年高拱的困局,在“滿朝倒拱”中不得不堅決請辭?

再退一萬步說,即便朱翊鈞始終堅信高務實的忠誠,堅信高務實絕對不會背叛他,可是京華的全部實力如果暴露,那對於一位帝王而言恐怕就不是信任不信任的問題了,而是你事實上已經尾大不掉。

如今你我君臣乃是發小同窗,的確有足夠的互信,可是……朕總有龍馭賓天之日,你也有駕鶴西去之時,到了我們兒孫的時代,他們之間是否也能有如此君臣相和的局麵呢?

如果不能,我天家是否還能確保你高家的忠誠?能否確保你高家不會對天家造成顛覆?

這是任何思想成熟的帝王所必然會考慮的事,也是必須要考慮的事,與這位帝王叫不叫朱翊鈞沒有關係。

所以,大明朝廷的虎皮一定要扯,絕不能隻由海貿同盟甚至隻由京華來解決“日本征服”問題,否則高務實的人臣之路恐怕前方就要麵臨萬丈深淵了。

誠然,以高務實目前的實力,他的確可以說不做這個臣子也沒什麼大不了——爺拍拍屁股去定南城,就算做個南疆皇帝又能如何?以我六大警備軍和兩洋艦隊的實力,哪怕國內產業全丟了不要,你大明也彆想武力威脅於我。

甚至若搞得決絕一點,我高某人在大明國內可是有近百萬雇工、二十多萬武裝家丁(京華商社馬隊和各種護廠隊、護礦隊)的,要是發展到必須兵戎相見,最後誰勝誰負那可難說。

除非大明朝廷再出一個戰略大師且得到皇帝的絕對信任,否則一旦高務實來個裡外夾攻,很可能朝廷反而更危險。

可是問題就在這兒,高務實的心願根本就不是推翻朱明,他隻是希望一個代表主體民族的國家能扛到民族主義的興起,而在這一過程中應該避免主體民族內亂,自己砍掉自己的血條。

歐洲已經文藝複興,接下來不久就該啟蒙運動和工業化了,大爭之世已然不遠,中華文明此時該做的是夯實基礎、改革轉型,以最紮實穩健而又蓬勃向上的麵貌迎接新時代的到來,而不是先捅自己一刀,殘血麵對窮凶極惡的海盜文明。

又不是俄國人,為啥非要殘血才會打仗?人家殘血才會打仗,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俄國東正教有非常傳統、非常堅固的“受難者”思維,所以越是危險就越有鬥誌。

當他們達到“滿血”狀態,反而往往因為找不到精神依托和思想指引,變得莫名其妙地四麵出擊,然後八方受敵,最終又被揍成殘血。

中華文明則不然。自周朝興起華夷之辯,到始皇一統六國,中華文明不僅在個人思想方麵逐漸產生“達者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在國家層麵也開始有了基本盤,大抵便是後來所謂的“漢地十八省”。

從此,中國雖然合久必分,但也分久必合,任何一個大一統王朝必然會奔著至少拿下漢地十八省而去行動。之後若有餘力,那就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和“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算是個國家版的“窮則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

而“基本盤”的理念,核心本質就是內部必須團結。隻有保證內部團結、核心強大,才有後來的一切。高務實顯然也是持這一立場的,所以他格外看重內部的“不爭”,而重視團結一切力量一致對外。

他會想方設法對外戰爭、擴大勢力範圍,甚至自己都擔心國內政敵罵他窮兵黷武,但他卻又堅決要求避免內戰,生怕使國力白白消失於內耗之中。

不得不說,前世的高務實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的影響——當然,他是站在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受到影響的。

在他看來,凡是儒家思想影響地區,都是將來“文明的衝突”爆發時中國的基本盤。為了在這個必將到來的衝突中立於不敗之地,他有責任確保這片地區牢牢掌握在中華文明本體——即以漢民族為主體的中原王朝手中。

所以中國不能內亂,中國的勢力則還要強勢延伸。

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首先跳出朱元璋“不征之國”的桎梏,改變大明二百多年來堅持的消極外交政策。

萬事開頭難,隻要開好了這個征服日本的頭,之後也就順理成章,不會再有什麼大的礙難了。

,onlypermanentinterests.(一個國家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

這句話在西方完全適用,但在東方、在中國卻有一點麻煩,因為這個自古以來的“禮儀之邦”太講麵子,往往在做出決策之前都必須先做到“師出有名”。

而且,又因為中國雖然沒有一神崇拜,卻有很強的祖先崇拜,所以必須考慮到祖製不能輕易違背,這就難免陷入一種戴著鐐銬跳舞的窘境。

麵對這樣的局麵,高務實認為“道義”是必須堅守的,但利益也要利用起來,這樣才能相輔相成,達到自己的目的。

他再一次來到海邊,舉目遠眺,望向日本列島方向。

對岸那個對於東亞而言就如英倫三島之於歐洲大陸一般的島國,實在是太容易效仿英國佬“離岸平衡手”的策略了。為了避免如英國攪屎棍攪亂歐洲數百年一樣的麻煩,日本必須被徹底征服和同化。

高務實信步走在海灘之上,忽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個主意。

直接出兵日本雖然因為朱元璋的祖製而困難重重,以京華或海貿同盟自發進攻,再以日本傀儡“自請內附”,又難免暴露實力。但是,如果日本內亂,有一派勢力要求推翻豐臣政權而向大明求援呢?

高務實覺得,這個思路應該可行。

如果是這樣的話,自己說服朝廷出兵就可以說此舉本不是為了征服,而是順應天命、吊民伐罪。

這就站上了道德的製高點,非常符合中國這個禮儀之邦的傳統思想,完全是去進行一場正義的戰爭,自然也就沒有觸犯朱元璋的那個祖製了。

不過,選誰去做那位“反抗豐臣暴政”的日本首倡英雄呢?這也有點難。

原先高務實一直是把德川家康看成征服日本的最終boss的,因為德川家康這個“老烏龜”極其理智且壽元又長,一旦豐臣秀吉發動的朝鮮戰爭失敗,在其死後必然還會是德川家康獲得勝利。

因此,高務實此前一直在推動的計劃都是加強“西軍”的實力,爭取東西兩軍打光日本的本錢,給他高某人帶領的大明天兵入主日本創造條件。

之後按照他的計劃,大明如果因為“不征之國”的限製而不打算直接統治日本,那高務實就準備站在豐臣秀賴一邊,再次祭出南疆模式來間接掌握日本。

但是現在看來,難點在於大明可能根本不願出兵日本本土,這就隻能改變先前的計劃,接口推翻豐臣暴政來“受邀出兵”。

既然這樣,那就沒法站在豐臣秀賴一邊了,隻能被迫站隊“東軍”。

高務實忽然想起德川家康此前曾經提出過的一個構想,也就是德川家康收高務實與甲斐姬之子為養子並明確其為繼承人的想法。

德川家康在這裡顯示出典型的日本武家思維,也就是家名重於血統。不過高務實之前對此沒什麼興趣,他對於讓自己的兒子冠以德川之姓非常抵觸,因此即便三年之前他和甲斐姬就有了兒子,卻也始終沒有答複德川家康。

然而現在看來,他覺得這件事搞不好真需要考慮考慮了。隻是,他仍然對兒子冠姓德川很不爽,因此暗暗想道:要不然等事成之後想個辦法讓德川家康意外身故,之後一旦局勢鞏固,就讓兒子改回本姓?

高務實在海邊慢慢踱步,右手摸著下巴反複思索,覺得這麼做似乎真有很高的可行性,而且還不必擔心有太大的反噬——日本武家曆史上本就有不少這樣的事,所以屆時也不必太擔心日本人對此有很大的怨念和震動。

唯一的麻煩是,他和甲斐姬的兒子高演年紀還太小,今年才三歲,如果現在假意過繼給德川家康,等到出兵日本、戰勝豐臣,再到安排家康身故、穩定日本局勢,順利的話高演也依然不過黃口小兒的年紀。

這般年紀,高演自己怎麼可能會想到要改回本姓?這說不過去,肯定會被日本人看做是他高務實這個生父操弄的,這就不好判斷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了。

也許有麻煩,也許沒麻煩,也許有大麻煩,也許隻是有點小麻煩。

不過轉念一想,高務實又覺得自己這是太著急了,如果高演多等幾年——比如在差不多成年的年紀再改回本姓,這樣的麻煩就自然可以避免了。

一來那個時候的高演可以讓人相信這麼做是他自己的主張,二來時間過去越久,對日本的實際統治就越牢固,就算有人心裡反對,恐怕也不敢有所表現了。

無論如何,高務實發現隻要自己肯犧牲一點麵子,這件事就大有可為。

艸,為了中華文明能以“完全體形態”麵對西方文明的挑戰,爺豁出去了!

不在瞻前顧後的高務實說動就動,立刻回到大帳開始親自寫信。

這封信是寫給回來受孕並生完孩子之後就回到三崎城繼續坐鎮的甲斐姬的。高務實在信中關懷了一番之後便明確告知甲斐姬,說自己已經決定接受德川家康的提議,讓德川家康找個合適的時機收高演為養子。

當然,高務實提了三個明確的要求:

其一,高演雖然過繼給德川家康,但他高務實作為當世文魁,堅持要取得高演的教育權。

雖然高演到時候肯定得呆在德川家,但他的老師將由高務實親自挑選並派去德川,德川家康不得限製和乾擾高演的教育。

當然,高務實也不是個太過分的人,他強調高演也會學習日本文化,隻是規定其日本文化教育必須由其生母甲斐姬親自挑選老師送去教導,其教導同樣也不能受到乾擾。

其二,如果德川家康答應,高務實將確保大明天兵不久後遠征日本幫助德川氏推翻豐臣政權,並且表示自己一定會將德川家捧為“征夷大將軍”,建立幕府,首任大將軍的不二人選正是德川家康。

其三,德川軍及其所能影響的各家大名在明軍出兵日本本土之後,必須完全服從明軍調度——這裡高務實稍微通融了一下,說至少德川軍本軍必須完全聽命。

書信寫好,高務實就直接派人派船送了出去。接下來,就是等德川家康的討價還價……或者拒絕了。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阿勒泰的老西”的月票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