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章 戰後波瀾(十四)順義王印(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403 字 2個月前

或許是高務實的祈禱多多少少有點效果,接下來一段時間裡事情的發展還算比較順利。近在歸化城的戚繼光最先得到消息,開始從歸化撤兵南下,打算去延慶州護衛經略行轅。

不過,據說鐘金哈屯有些忐忑不安,親自為戚繼光送行不說,還詢問戚司令是不是高經略對土默特方麵——或者是對她個人有什麼不滿,否則為何他明明近在咫尺了也不肯入歸化城來,讓她有機會能儘一儘地主之誼。

其實站在戚繼光的角度而言,回答這個問題是不太合適的。高務實提前回京一事主要是從朝廷內部的政治問題考量,而這種事顯然並不方便對鐘金哈屯實話實說。

可如果要幫高務實另外找個理由開脫,也不太方便。戚繼光作為高經略麾下的一名武將,說得好、符合高務實的心意也就罷了,萬一不合高務實的心意,把就有越俎代庖之嫌,純屬吃力不討好。

那麼,乾脆不說或者推說自己不知情呢?可倒是可以,但顯然也不是什麼好主意。鐘金哈屯在土默特政治體係內雖然有強烈的護犢思想,但站在大明的戰略層麵來看,她卻是一位堅定的親明派,肯定屬於自己人,因此不能表現出把人家當外人看的態度。

戚繼光一時語塞,猶豫了一下道:“王妃多慮了,經台不來歸化其實很簡單,隻是因為王爺不在而已。”

鐘金哈屯愕然道:“這卻是何道理,戚司令可否明示?”

戚繼光知道蒙古人在這方麵遠不如中原規矩多,隻好解釋道:“王爺與經台二十年前便以兄弟相稱,額爾德木圖王子又拜了經台為師,故經台與王妃其實便是叔嫂關係了。如此,按照我漢人習俗,兄長不在家則叔嫂不同屋。經台此番過歸化城而不入,戚某以為便或慮及此忌。”

鐘金哈屯果然麵現異色,蹙眉道:“這道理在天朝或是應當,可此處既是蒙疆,自當以蒙古習俗為準。且不說蒙古無此規矩,即便是有,經台也不受此規約束呀——他是明王菩薩轉世身,漫說隻於奴家會晤於城中,即便是夜處同屋,也不會有人說三道四的。”

說到此處,鐘金哈屯頓了一頓,忽然略一揚眉,認真地補充道:“即便是大……王,也不會多說半句。”

這可能就是思想差異了,鐘金哈屯說得很自然,戚繼光卻反而頗為尷尬,顧左右而言他道:“啊,嗬嗬……對了,戚某此去之後,城中尚有許多事情要有勞王妃處置。尤其是李總戎追敵已遠,頗仰歸化補給,屆時還請王妃多多照拂。”

“戚司令放心,此乃奴家當為,定是要儘心竭力的。”鐘金哈屯抿嘴一笑,然後眼珠一轉,又道:“說到照拂,奴家也有一事想要拜托戚司令呢。”

戚繼光雖然有些意外,但還是點頭道:“王妃請講。”

鐘金哈屯道:“說來汗顏,我兒布塔施裡不明事理,去年犯下些錯,頗惹王爺生氣。奴家想著若有經台從中美言一二,我兒必無慮也。因此奴家便想,讓我兒趁此機會攜些謝禮去拜見經台,也好求經台指點他一番,還請戚司令能帶他同往延慶,未知戚司令這邊可還方便?”

原來隻是順便帶她兒子走一趟,戚繼光心下鬆了口氣,頷首笑道:“此事不難,但不知王子此行有多少隨員?”

“不多,數百而已。”鐘金哈屯嫣然一笑:“本來還可以更少一些,但他歸來之時卻無大明天兵同行,因此還是得帶些人手,望戚司令見諒。”

戚繼光倒是能見諒的,畢竟禁衛軍六萬多人,多個幾百人根本沒有影響,因此微笑應下:“王妃言重了,此小事耳,戚某敢不從命?不過戚某此行須得加急,便請王妃喚王子速來同行吧。”

“好。”鐘金哈屯果然爽快,伸手拍了拍掌,後方便有布塔施裡縱馬而出,快到戚繼光馬前時又忽然翻身下馬,幾乎毫無停滯地變成了一個單膝跪地的姿態,學著漢人的抱拳禮朝戚繼光行了一禮,口中大聲道:“蠻荒晚輩布塔施裡見過戚帥老大人。”

此時的漢人一般很少胡亂稱人“大人”,但蒙古人嘛……可以通融一些,而且布塔施裡這個舉動明顯是故意為了展示低姿態才有的,戚繼光雖然有些納悶,但並沒有表現出來,隻是笑著伸手虛抬:“王子切勿如此多禮,以免壞了規矩。”

所謂規矩,自然是大明的封爵製度。把漢那吉可是大明的順義王,布塔施裡雖然隻是他名義上的兒子——實際從血緣而言反而是他叔叔,因為布塔施裡的父親是俺答汗,而俺答汗是把漢那吉的爺爺,這裡的問題出在布塔施裡他娘鐘金哈屯依蒙古規矩改嫁給了把漢那吉——但大明一貫把名義看得極重,布塔施裡的王子身份是無疑的。

戚繼光位高權重,但並未封爵,一位王子怎能向他跪拜呢,顯然與禮不符,因此戚繼光有此一說。不過戚繼光看來也不是真的很在意,為什麼呢?這又比較複雜,原因大致在於“王子”本身不屬於爵位,尤其不屬於冊封外藩的正式爵位。

換句話說,此時的土默特,也就是“大明金國”隻有三個人是在大明“注冊在案”的法定爵位持有者。這三個人分彆是:順義王孛兒隻斤·把漢那吉,忠順夫人奇喇古特·鐘金(奇喇古特為部落名,也是她的姓氏),順義王世子孛兒隻斤·額爾德木圖。

除了他們三位,其餘各種王子、公主什麼的,都隻是習慣稱呼,大明這邊是沒有真正冊封的,正式來講當然也就不算數。

這裡還有一點要說明的就是,“順義王世子”這個稱號在原本的曆史上並不存在,這一世界裡是由於高務實的乾涉而添加的。

至於添加的原因倒很簡單:把漢那吉將額爾德木圖送到高務實門下,高務實為了確保土默特的權力繼承不會出現意外,因此提議皇帝按照大明的習慣先給土默特定下繼承者。

皇帝自是欣然應允,因為這件事辦下來就相當於大明擁有了冊封土默特首領的實際權力——這也就意味著順義王從此可以看做是真正的大明外藩王爺了,意義堪稱巨大。

言歸正傳,這一次布塔施裡沒玩任何出格的花招,戚繼光讓他起身他就起身,客氣了幾句讓他帶隊入列,他就帶隊入列,表現得就像戚繼光麾下一員,讓戚繼光暗中放了些心。

不過,待戚繼光與鐘金哈屯道彆,率部快速向南而去不久,布塔施裡卻在休息時給戚繼光呈上了不少禮物,其中包括四匹極品烏珠穆沁馬,然後告知了戚繼光一件讓他目瞪口呆的事。

布塔施裡坦然承認,說他這次南下不止是給高務實送禮,還帶來了鐘金哈屯的親筆信,請求高務實收他為門下弟子。到了此時,戚繼光才知道自己居然被鐘金哈屯“算計”了。

可憐戚大帥一生百戰不敗,卻老是吃女人的虧——在家搞不定自己夫人,在外居然還被順義王的忠順夫人給坑,簡直讓他欲哭無淚。

想想看,布塔施裡要拜師高務實,人卻是他戚繼光帶過去的,就算戚繼光老老實實去和高務實說起真實情況,高務實也難免懷疑其中可能“彆有隱情”。

拜師在大明本來是很常見的事,然而布塔施裡的問題比較特殊。鐘金哈屯雖然已經是把漢那吉的哈屯,但她手裡那筆俺答汗留下的“遺產”一直相對獨立,始終由她掌控而非把漢那吉掌控。

因此,把漢那吉和她的婚姻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政治聯盟,雙方大致上是聯合的,但鐘金哈屯擁有很大的獨立權。布塔施裡去年之所以總和額爾德木圖彆苗頭,其中就有不少野心蘊含其中。

戚繼光不由得有些頭大,覺得自己搞不好給經台帶來了一個大麻煩,若是處理不好,很可能破壞經台和順義王父子之間原本極其親密的關係。

數日之後,戚繼光率部入關,抵達延慶州。他第一時間便去拜見了高務實,並首先報告了這件事,同時向經略請罪。

高務實一開始果然吃了一驚,眉頭大皺。不過,戚繼光發現他思索了片刻之後,眉頭就漸漸舒展開來。

戚司令正疑惑,高務實已經輕笑一聲,反過來安慰他道:“戚司令不必過慮,此事若能妥善處置,倒也可能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戚繼光忙問經台有何妙策,但高務實卻沒著急回答,反而道:“看來我這經略行轅還要在延慶州多停幾日了。”

他見戚繼光一臉茫然,笑道:“前幾日順義王已經受命班師回歸化,和林那邊交給了額爾德木圖率領部分西哨兵馬以及另一些鄂爾多斯兵馬暫時駐守。”

戚繼光隻是“哦?”了一聲,並未多說什麼,因為他知道高務實的話顯然還沒說完。

果然,高務實又接著道:“順義王在給我的回信中提到了一件事,非常認真、誠懇地希望我能幫忙解決。”

這倒引起了戚繼光的興趣,問道:“卻是何事?”

“換印。”高務實撇了撇嘴,輕輕搖頭道:“順義王說,他很早就發現自己獲授的王印規格有誤,乃是鍍金銅印,與禮不符。然而此前他派人交涉,卻被邊臣搪塞了過去。他當時雖然沒有多說什麼,心裡多少還是不高興的,因此總想著再立新功,以便換上一個合符禮儀的鍍金銀印。”

這事戚繼光也是頭一回聽說,詫異道:“王爵豈有鍍金銅印之禮?此印……咳,經台,恕末將鬥膽相詢:究竟是尚寶司製造失誤,還是朝廷刻意為之?”

高務實略微沉默了一下。其實也難怪戚繼光會疑惑,並且說“王爵豈有鍍金銅印之禮”,實在是這件事朝廷乾得有些不地道。

事情是這樣的:俺答初封順義王時有冊、有詔,但就是沒有王印。《武功錄》中對此有載:“使太史奉金冊,封俺答為順義王,賜之詔。”——你看,有冊有詔但無印,這種關鍵禮儀方麵的記載不可能是書者疏漏,隻能是真的沒有。

其實當時王崇古在擬定封貢事宜時,是確定俺答封王,給鍍金銀印的,但奇怪的是隆慶五年冊封時卻並未頒給。故次年五月,王崇古還為俺答汗請乞四事,其一即為“請王印,如先朝忠順王例”。

於是,兵部會同戶、禮二部計議,認為:“順義王印宜如崇古議鑄給,凡表章俱用印恭進。”隆慶帝那邊也很快批複,允準了。但不知由於什麼原因,這一次給印的決定仍然沒有執行。

到了萬曆元年四月,順義王俺答汗再次“請給印榮示諸部”,禮部“議依本王封號,鑄給鍍金銀印一顆,差官齎送總督官處聽俺答祗領”。這樣,在封王兩年後,俺答汗才得到順義王印。

本來,依據上述記載,大明朝廷議定頒發的順義王印的確是和當年哈密忠順王印一樣的鍍金銀印。但是當時的邊臣、同為實學派的新任宣大總督鄭洛卻把一件事寫進了他的《撫夷紀略》中,題目為《答原封王印不係金》。

相關內容摘錄如下:(夷使)又雲,前日中國封順義王說是金印,今日久露是銅,順義要繳還換金印,且原係金,卻是銅,請罪抵換者。

餘即笑罵雲:“愚達子,再休言為天下笑。世間哪有金鑄印,金即貴重稱耳。”乃自舉所束金帶雲:“如我是大臣,束金帶,極尊貴,你看此帶卻是銅。此帶我若用金造便費金幾何,隻是從來都以銅帶稱金帶耳。代王印,也是銅。我總督三鎮,古來說掛金印,今看也是銅。爾亟回與王說,勿再言令人笑你不省事。”虜使相顧首肯唯唯。

是時,虜方以銅印挾持為得計事,餘不及思,即隨口應答,故虜使即雋無詞。若一經思想,或爭辯原係金印,則虜得執詞難我,無以應之矣。

這段記載看似說了個笑話,其實大有問題!

大明朝廷宣稱且被蒙古視為金印的順義王印,實際上居然是鍍金銅印。為此,俺答汗專門派遣使臣與大明宣大總督鄭洛進行交涉,要求換給金印,並對責任人治罪,然後被鄭洛“巧妙”應付過去。

這裡的問題在於,順義王印究竟應該是什麼樣的呢?

高務實可是編纂過萬曆版《明會典》的,這些製度他熟悉得很:親王為金冊、龜紐金印;郡王為鍍金銀冊、銀印;百官一品、二品直紐銀印;三品以下為銅印;將軍印為虎紐銀印;總製、總督、巡撫並鎮守等為直紐銅關防。

而外國王印則分三等:金印、鍍金銀印、銀印。其中在明朝頒給的外國王印中,高麗為龜紐金印;吐蕃白藺王駝紐金印;安南、占城為駝紐鍍金銀印。

永樂時頒給蒙古的王印中,順寧王、和寧王、瓦剌三王為金印,其中順寧王印為駝紐金印;哈密忠順王印則為鍍金銀印。由此可見,金、銀、銅那是有明確區分的。那麼,鄭洛所言確實是“隨口應答”,因為王印中其實根本沒有鍍金銅印這一檔。

因此,若依外國藩王印,順義王印至少應該是鍍金銀印;若依親王和百官印製,則順義王印也應是鍍金銀印或銀印。

然而,大明朝廷實際頒授給俺答汗的卻是鍍金銅印。這金印變銅印,中間究竟是朝廷有意通過降低印製來降低順義王的規格、級彆,還是經手理事者隨意的私自抵換,在原曆史中一直都是個封存在曆史煙塵之中的未解之謎。

然而對於這個問題,這一世的高務實卻很清楚其中內幕。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持羽靜風塵”的月票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