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變化(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2848 字 2個月前

政治問題是天底下最複雜的問題,它不能脫離時代背景,也不能脫離人的身份,而且還和其他任何問題都產生相互影響的作用。

如果把李如鬆的個性放在明初那會兒,其實並不顯眼,因為在那個時期,以淮西軍功集團為首的武將可以壓著文官耀武揚威而不被質疑。

如果李如鬆不是將門的官二代,而是如高務實這樣的文臣官二代,他的處世態度也不至於有太大的後果,了不起被人說一句剛愎自負,官場上願意提攜的他的人少一些罷了。

壞就壞在他既是將門出身,又動不動就得罪文臣,仗著皇帝的寵信,生生把自己玩成了孤臣。這種情況發生在這種時期,當真是神仙難救。

以高務實這樣的出身,敢於拿祖製開刀搞改革,也不敢輕易改變所謂以文禦武的傳統,原因其實很簡單:任何居於穩定統治期的政權,都必然是文官政權。

武將相對於文官在政治上處於優勢的時期,通常而言要麼是開國之初挾“打天下”之餘威,要麼是國家大亂之際恃“挽狂瀾”之實力,從來沒有在國家穩定時期出現武將集團控製國家的情況。

如果有,那就意味著大亂將起。

事實上,有明一朝雖然財政製度極其糟糕,但它的政治製度是很先進且合理的,甚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史上最為優秀的製度。

眾所周知,政治製度這種東西最關鍵部分就在於製衡,任何一種權力如果處於無可限製的狀況,都會導致國家全麵失控,無論這種權力屬於誰——皇帝、文官亦或者武將。

後世提到關於明朝體製的問題,總會中樞的最高權力在皇帝,內閣的作用隻是顧問,六部的權力也比較弱。但其實這隻是明太祖朱元璋創立這套體製的初衷,實際上則隻在洪武和永樂兩個朝代真正執行過。

事實上終明一朝,就隻有洪武和永樂兩朝的政治體製非常接近於後來的韃清。到了仁宣之後,因為當時文官治國的思想開始逐漸濃厚,具體的行政權向內閣和六部轉移,皇帝的行政權開始逐漸萎縮。

必須承認,這樣的演變不是皇帝的初衷,但是它符合一個國家在穩定之後各級官員的訴求,而不是什麼皇帝昏庸之類的問題而導致。

明朝的仁宣二帝會比清朝的大部分皇帝昏庸嗎?顯然不可能,但韃清的情況是,即便皇帝昏庸,官員也不敢有這樣的訴求。

為什麼?這個朝廷的官員都把自己看成皇帝的奴才,又怎麼敢和皇帝逐步的索要行政權?

這種轉移在景泰和天順兩朝基本完成,這是由於兩方麵原因同時造成的。

首先,明朝的文官敢於直諫皇帝,敢於用禮儀道德束縛皇帝,對皇帝形成了掣肘,所以他們能爭取到越來越多的權力。而皇帝不可能自己一個人就能管理全國的政務,所以需要依賴內閣和六部大臣來幫助自己具體的執行行政權力。

這也不是什麼皇帝昏庸造成的,而是皇帝實事求是的需要依賴大臣們給自己做參謀。韃清的統治者當然也沒法一個人管理國家事務,但他們與大明不同,他們自己就是少數派,團結少數派壓製多數派,這個難度反而小得多——因為需要分紅的人少了。

他們死守著他的權力不信任漢族大臣,而韃清朝廷裡想爭取權力的也就隻有漢人大臣——“此亂命也,粵不奉詔”這種話,隻能是李鴻章這樣的漢臣才說得出來。參加“東南互保”的都是漢臣,滿臣即便同意東南互保也不敢明麵上加入,這就是明證。

而明朝是“多數派”皇朝,皇帝身邊不可能有一小撮可文可武的鐵杆保皇黨,所以文官大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如在景泰時,景泰皇帝依賴於謙;天順時,英宗依賴李賢。

到了弘治以後,情況就已經是皇帝越來越難控製的了。皇帝已經變成了權力的來源和象征,但他們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經沒有辦法自由。

比如正德要南巡,權力意識的大增的大臣們全體反對。而如嘉靖的大禮議、萬曆的國本之爭等等,都是皇權與文官政權的衝突。

此時,皇帝們已經變成了退居幕後的國家最高統治者,他們的確始終掌握著對任何事情的最終決斷權,但是平時的行政權力已經幾乎完全落在了內閣和六部的手裡。

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懶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們都因為要權力和大臣們進行過殊死的鬥爭。

皇帝是權力的來源,他可以給人權力,也可以剝奪權力,並且掌握人的生死。這是他唯一可以威脅大臣的地方,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常常並不那麼怕死。當皇帝撤換了一個大臣,經常會有更多的大臣站出來維護這個集體的權力。

不是作為個體的大臣真的不怕死,也不是他們不在意自己的政治前途,而是他們也不敢違背文官集團的整體利益。這就是所謂“沒有人能背叛自己的階級。”

高務實也不敢。作為文官集團的一員,甚至是領袖之一,他擁有足夠強大的名望和實力,卻同樣不敢在這一點上打馬虎眼。

他對武將的態度比絕大多數文官對武將的態度要好,但那是個人態度,外界隻會說他高司徒為人隨和,因為他並不是要給予武將與他平起平坐的權力。

轉回到皇帝,朱翊鈞與他的爺爺嘉靖同樣是少年天子出身,兩個人也都有著頗為了得的政治手腕,但為什麼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而朱翊鈞時期的國本之爭卻以文官集團的勝利而告終?

是文官集團在萬曆朝變得比嘉靖朝更強大了嗎?未必。事實上,這裡更關鍵的問題在於皇帝本人的思維。

高務實當年看過很多穿越明朝做皇帝的小說,且不論其合理性與否,首先它們當時給了高務實一個很有趣的思考:皇帝本人的思想,對其統治的影響。

穿越者皇帝的思想,當然是和土著皇帝的思想大相徑庭。而穿越者是一個久經世事知識淵博的人,還是一個普通的社會底層小年輕,同樣也有很大的影響。

針對每一個具體的人來說,他的思想局限性,比他的生理局限性,就更加嚴重了。

首先,他受到時代的局限性,很少有人的思想,能夠突破時代主流思想的桎梏;其次,他受到個人階級的局限性,他所處的階級和生活方式,很大程度局限了他的見識;再次,他受到了個人教育的局限性,人的思想是後天形成的,教育讀書這種間接經驗,也會嚴重影響其思想。

對於明朝的土著皇帝來說,他不可能突破時代的局限,看到曆史發展的潮流和方向。他被束縛著宮廷中成長的個人經驗,也讓他嚴重缺乏對整個社會的認識。

高務實發現,曆史上幾個偶然成長在民間的皇帝,個人能力幾乎都非常強。

最後一點,則是土著皇帝受到的教育也是傳統儒家思想那套,他也基本上不可能突破這套思想的桎梏。

嘉靖與萬曆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嘉靖是藩王世子“小宗繼承大宗”入京為帝,而朱翊鈞是由少年太子而為少年天子,他接受的都是文官集團給他安排好的儒家教育。

這一世的朱翊鈞稍微幸運一點,因為有了個高務實在身邊,旁敲側擊地給他一些新思維影響。然而限於高務實的身份,這些影響也是有限的,是有所克製的。

思想上的局限,會造成其行為的局限。連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怎麼可能去做到?思想上麵的殘疾,比肢體的殘疾要可怕的多,因為你根本意識不到自己是殘疾!

文官集團在道德禮儀、信息掌握、行政執行和意識形態操控等方麵,對皇帝形成了全方位的製約。作為帝王你高高在上,看似無所不能,其實是一個大號的泥胎木偶:你看到的信息是失真的,你決策的事項是高成本低效率執行的,你想做的變革和調整必須要符合文官集團的利益,同時還要符合道德禮法的主流意識……

皇帝們或許很少總結這些,但皇帝們一定能意識到一些,所以在原曆史上,皇帝們都更喜歡用自己熟悉且相對“聽招呼”的重臣。無論是嘉靖用嚴嵩,還是隆慶用高拱,亦或者萬曆用張居正,在這個根源上區彆都不大。

無論這位首輔是忠是奸,本質上都是他將皇帝忽悠瘸了。至於接下來的事,隻能看這位首輔的良心。

文官製衡皇帝,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武器是倫理道德,倫理道德是我們這個敬天法祖的國家的根基,是和平年代皇權的授予者,是運行國家機器、維持地方長治久安的工具,同時也是幾千年來這個國家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內心中根植的絕對理想與理念。

文官熟讀四書五經,又通過了科舉考試,無疑是這個國家對倫理道德那一套最熟悉的人,他們可以讓一切事情與合適的道德掛上鉤,並以此來要挾皇帝、使事情符合他們的意願、對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釋。

他們甚至從皇帝小時候開始就教授他倫理道德,以便於皇帝長大後能更好的間接治理國家。事實上,對於國家實際的運行,文官集團才是真正的核心,皇帝不過是一個傳統權力的象征罷了,無非因為傳統的根深蒂固,以及沒有新的意識形態替代,才讓皇位如此的不容置疑,這也讓道德倫理對於皇帝更加的重要了。

在這種時候,李如鬆作為實際上的被統治者,要求與實際上的統治者平權,怎麼可能取得成功?哪怕在皇帝這個名義上的統治者多方保護之下,他也依然會死——意外戰死也是死啊,你看那位老老實實與文官集團搞好關係的戚繼光,他怎麼就不會意外戰死呢?

更讓人心底發寒的,則是朱翊鈞本人極有可能洞悉了其中的內情,所以至始至終放任和包庇李如鬆。他知道他不管怎麼保護,李如鬆遲早都會死。而在這個反複拉鋸的過程中,尾大不掉的李家軍會被嚴重削弱,直至沒有威脅。

這意味著,皇帝實際上默認了文官集團的強勢,也無意在“以文禦武”是對是錯方麵搞什麼撥亂反正。或許在皇帝所接受儒家教育所形成的思維中,這本身就是正確的,他的所作所為,出發點都隻是穩定統治。

高務實一路沉默地出宮,沒有回戶部,而是讓儀仗直接開往兵部。湊巧的是,兵部今天不止是梁夢龍在,負責主管兵部事務的大學士吳兌也在。

吳兌本是來詢問兵部對這次建州之戰賞功罰過的安排的,此時見高務實也來了,立刻明白高務實也一定是關心這件事,與梁夢龍一起將高務實請了進來。三人便在梁夢龍的值房裡開起了小會。

剛開始說事,高務實就先聽到一個消息,吳兌說任養心那篇彈劾李成梁父子“環神京左右蟠據,橫驕莫可搖動”的彈章並非出自於“自發”,而是出自於沈鯉的授意。

這個消息讓高務實先是有些錯愕,問道:“師兄可以斷定?”

“不是斷定,是確定。”吳兌搖頭道:“我使人問過任子誠,他親口說的。”

高務實當即明白過來:任養心是山西芮城人,萬曆二年進士,其房師即是沈鯉。他雖然是實學派中理論上的晉黨一係,但顯然要受到沈鯉這位高居左都禦史的老師影響。

他本身是直隸巡按禦史,左都禦史兼老師的沈鯉讓他彈劾李成梁父子,他自然很難拒絕。

問題在於,沈鯉為什麼要這麼做——要知道,高務實這位實學派實際上的領袖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公開表明態度。

吳兌沒有明說,反倒是梁夢龍嗤笑一聲,忍不住開口了:“心齋公於遼撫任內數次為李成梁請功,今李成梁有此大敗,似反證心齋公昔日所讚為虛,此其一;心齋公今年六十有七,有人等不及也,此其二。”

高務實瞥了一眼吳兌,見吳兌撚須不語,不禁輕哼一聲,道:“心齋公為李寧遠請功倘若有誤,則我伯考文正公昔年獨排眾議,用心齋公為遼撫,那豈非也是有誤?”

牽涉到高拱,吳兌作為學生也不敢不說話了,立刻道:“先師相文正公,素以用人稱職為世所矚目。其用心齋兄為遼撫,心齋兄乃實軍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戰馬,信賞罰,使土蠻不敢侵而王杲伏誅。於是設寬甸六堡,為我朝廷拓八百裡新疆——此若有誤,何為不誤?”

梁夢龍歎道:“所以說有人就是等不及了,兩三年都忍不得。”

吳兌也歎了口氣,搖頭道:“也難怪他忍不得,此前日新頂了他大司農的位置,雖然他去做了總憲,但想必這口氣仍是咽不下去。

而今年年初,本該起複回閣的鳳磐公又偏偏病倒了,於是咱們原計劃中,內閣能夠力壓心學一派的局麵也就不複存在。此時此刻,他以為主動一些便有機會入閣,且能得到我等的支持,那也就不足為奇了。”

原來張四維丁憂這幾年運氣很糟,先是因為父親病逝而丁憂,等到丁憂結束,朝廷召他起複回京的消息剛到,他還在按照“流程”請辭呢,結果母親又病逝了。這下子走流程的請辭變成了真請辭,隻能繼續丁憂。

等到老娘的丁憂快要結束,他自己偏偏又病倒了。張四維本來身體就不好,壯年時期都曾經因病請辭回鄉休養過數年,現在年紀大了再一病,當時真是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他甚至口述了一封信讓回鄉探視的張泰徵給高務實帶來,信中他用頗為悲觀的態度告訴高務實,說他可能沒有機會再回中樞了,不過同時又表揚了高務實一番,說高務實這幾年的表現比他想象中更好,勉慰他繼續努力。

張四維信中還說,“晉黨”本身原不該始終獨立於實學派中其他人,如今在高務實的帶領下已有逐漸融入的趨勢,這是個好趨勢,應該繼續。反而如果他回京,這種趨勢倒可能被打破,這對實學派整體而言是不好的,因此他不回去也有好處,勸高務實不必以此為念,爭取早日讓實學派上下齊心。

凡此種種,張四維說了很多。

高務實仔細思考了一番,覺得大舅這話恐怕不是虛言安慰,而是意有所指。這幾年張四維雖然人在丁憂,但因為京華傳遞消息十分靈通,他對朝中局麵從來都很清楚。

實學派內部在他離任之後雖然看似仍是一個整體,但其實形成了兩個派彆,其中高務實占據實力優勢,而許國、沈鯉一派由於有許國這個次輔的存在,則形成了名義占優的局麵。

張四維當然對此不滿,所以一開始他是希望自己能夠早些返回中樞的,但天不遂人願,現在看來是有些難了。他自然是站在高務實這一邊的,也的確認為隻有高務實才能擔當得起實學派黨魁的重任,於是口述了這封信讓張泰徵轉交給高務實。

高務實知道,隨著張四維的這個交待,他也一定會與晉黨其他人溝通明白,從此之後晉黨會加速融入整個實學派,並以高務實馬首是瞻。某種程度上而言,這封信甚至可以算作張四維的政治遺囑。

但不知道是不是許國、沈鯉方麵也察覺到了什麼,因此沈鯉推動了任養心彈劾李成梁父子——這個舉動的真正目標不是李成梁本人,而是一邊打擊心學派勢力,一邊打擊張學顏的名聲。

倘若張學顏因此請辭,而心學派也因為李成梁一事不敢冒頭,那新入閣的人選可不就還得從實學派中來?實學派中現在最適合入閣的人有誰?

高務實剛剛履新戶部尚書不久,而且本身也太過於年輕,肯定不是入閣的首選,那麼首選對象自然是左都禦史沈鯉。

許國肯定也支持這樣的變化,因為他一個人光靠次輔的名頭已經明顯壓不住高務實,若是支持高務實的張學顏去位而沈鯉又成為閣臣,此消彼長之下他就極有可能扳回局麵了。

----------

感謝書友“曹麵子”的打賞支持,謝謝!

感謝書友“曹麵子”、“胖得飛不動”、“Lylve”、“係統崩潰”、“皇天龍”的月票支持,謝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