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5章 根源何在(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181 字 2個月前

實在由不得高務實不生氣,因為在他的思考中,導致明亡的因素雖然很多,但是巨大的災害和明朝應對災害的無能,一定在其中占據了很重要一個位置。

本來明朝就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的朝代。後世鄧雲特先生曾有統計,說:“明代共曆二百七十六年,而災害之煩,則竟達一千零十一次之多,是誠曠古未有之記錄也。計當時災害最多者為水災,共見一百九十六次;次為旱災,共見一百七十四次;又次為地震,共見一百六十五次;再次為雹災,共見一百十二次;更次為風災,共見九十七次;複次為蝗災,共見九十四次。此外歉饑九十三次;疫災六十四次;霜雪之災十六次,則其尤次焉者也。”

而高務實還曾經看過一篇學術文章,該文章稱:如果以明代兩京、十三布政司為統計單位,對明代的主要災害種類洪澇、旱災、地震、雹災、蝗災、風沙、疫災、霜雪災害數量做一統計的話,其全國八種災害的總數為6199次,其中包括了一次災害涉及兩個或多個省區的情況,因此這一數字不免有些擴大。

如果減去這些重複計算的災害次數,明代這八種災害的發生次數也不少於5700至5800次,而這一數字遠遠超過鄧雲特先生所得出的1011次。

就各個災種來說,洪澇、旱災、地震三種災害均超過了1000次,而洪澇災害更是達到2000次之多,平均每年發生洪澇災害達7次之多。

就各省區來說,北直隸、南直隸、山西、山東、陝西、湖廣、浙江、河南等省區災害頻繁,其中北直隸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092次,平均每年發生災害近4次。而有些單次災害,則波及麵非常廣,危害十分嚴重。

如崇禎十四年(1641年)的疫災波及217縣,華北平原人口總死亡率在50~90%不等,江南地區為20~30%,其狀況簡直慘不忍聞。

當然,對古代自然災害做統計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情,那篇文章的作者也表示,不敢說自己所做的統計完全符合明代自然災害的實際情況,但至少能大體反映明代自然災害的基本情況。

試想一下,如此頻繁且嚴重的災害,超過了中國曆史上的任何一朝,偏偏明朝從朝廷到地方,對於賑災救災的工作又十分不力,你不滅誰滅,你不亡誰亡?

但是,高務實既然以救明為目的,光嘴炮抨擊而不解決問題,那沒有任何意義,而要解決問題,則不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首先要做的是了解問題的症結所在。

有明一朝賑災救災之不力,是他們不願意為之嗎?肯定不是,從天子到群臣,大家都是讀聖賢書的,不管讀傻沒讀傻,至少知道民為社稷之本,也至少知道“仁”乃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又怎麼可能不願意賑災救災呢?

所以這其中必然有原因,導致他們沒有做出太多的救災舉措。

既非不願,便是不能。

不能者,力不能及也。

高務實在開封府向粟永祿建議以工代賑、以工代撫之時,就已經發現了他們力不能及的原因——無他,沒錢而已。

在大明,不管是朝廷中樞,還是地方衙門,相較於中國其他朝代,有一個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窮,而且窮得那叫一個駭世驚俗!窮得根本沒有能力去賑災、救災,後來沒辦法了,朝廷甚至主動退出了賑災救災的主體。

這可不是高務實危言聳聽,朝廷居然退出賑災救災的主體?可是事實就是如此,他以前跟人鍵盤論戰的時候,曾經找過許多資料,至少從萬曆、崇禎兩朝的災害救援來看,就是以民間自救為主,其中富商富戶的捐助,已經取代朝廷而成為了主力。

例如崇禎十四年的浙江饑荒中,祁彪佳見“流移乞丐死者日以五六人計,惻然憐之,亟擬賑救”。而當地政府的唯一作為,就是對他的行為表示支持,當然也進行了一點點捐助——而且可笑的是,這個捐助還是以個人名義:知縣等人集資捐助了大米30石,大約相當於4000斤糧食。而禦史陳公祖念“一鄉之情”捐助15石。另外,不歸地方管轄的主管鹽政的守憲老爺捐助了150兩銀子。

其他絕大部分糧食、錢財,也皆為富商富戶捐助,另外,富商富戶們還資助並組織開荒種田6800多畝。然而,富商富戶畢竟能力有限,也不可能傾家蕩產來捐助救災,所以一般救濟隻限於當地,而“百裡之鮮花難不生毒草”,有好心的富商富戶,也必然有壞了心腸的富商富戶,趁機大發國難財的人也不在少數。

而使得朝廷窘迫如此的罪魁禍首是誰呢?是貪官汙吏嗎?

貪官汙吏哪朝哪代都少不了,難道明代獨多?顯非其然,最起碼清末的貪官汙吏怎麼看也比明末更勝一籌。

是皇帝剝削百姓太狠,自己窮奢極欲嗎?這就更好笑了,明朝皇帝一餐飯才吃幾個菜?隆慶爺喜歡吃驢腸,但吃驢腸的話,內府需要提前購入而現殺,有浪費的嫌疑,居然就被禦史言官給罵了,結果隆慶帝老老實實下旨讓內府減少購驢,這都被記錄了下來呢!

相比之下,慈禧一頓飯擺一百零八道菜還說沒地方下筷子,怎麼算?

更不要說,明朝因雷擊導致三大殿損壞不止一次,而每一次連修複皇宮都要拖了又拖,一不小心就是幾年過去了,皇宮還在損壞狀態,而皇帝還不敢隨便催促,怕被言官噴,就這也稱得上窮奢極欲?

反觀清朝,就不說皇宮了,光說修園子,修了多少個園子?花了多少錢?

所以,不是明朝曆代皇帝太奢侈,也不是朝臣太腐敗,儘管這些因素不能說沒有,但肯定不是根源,也不是主因。

主因在哪?主因就在朱元璋。

要不是朱元璋定下的財政製度太不著調,怎會搞出這麼畸形的財政狀況來?

高務實前世,他的親叔叔一輩子工作在稅務係統,也喜歡讀書,曾經跟他說過:朱元璋根本沒有弄清元朝滅亡的真正原因,隻以為是元朝朝廷橫征暴斂,導致了天下皆反,從而亡國。

結果就是,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一味的壓低稅率,甚至大幅度削減朝廷官、吏的俸祿,以為如此就能讓天下人過好日子。但是他卻不知道,國家稅收本身就是國家行政力量的根本,沒有足夠的稅收,一旦國家出現問題,不管是內憂還是外患,國家都隻能乾瞪眼,根本使不上力——不是不願使力,實在是無力可使!

稅者,取之於民而用之於民,你連取都沒取,該用的時候又拿什麼用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