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7章 龍文鞭影(上)(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047 字 2個月前

講官的安排當然很重要,畢竟當儲君成為皇帝,講師按例會水漲船高成為正經的帝師,這一點,遠的不用說,隻要參照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人便一目了然。

所以很顯然,太子經筵講官的人選厘定勢必會引起朝臣們的關注。雖然隆慶帝年紀還不算大,按理說算是正當盛年,但考慮到大明的皇帝們壽命經常比較反常,還是要做好最穩妥的準備。

此時隆慶帝既然已經表明了讓太子務必尊師重道的態度,算是對文官們有了交待,接下來自然就要來說一說今天遴選的具體辦法。

隆慶轉過頭,收斂了笑容,肅然正色道:“今日請諸位愛卿前來,所為何事?正是為太子遴選一位伴讀,以免太子出閣讀書過於孤單。諸位愛卿都是朕的親信臣工或其家中子弟,都不是外人,朕有些話也就直說了。當年先皇因有一些苦衷,朕是受足了這種孤單的苦,因此朕此前一直希望等太子十歲之後再正式出閣讀書……”

他頓了一頓,又道:“但張先生上疏勸朕,言辭懇切,也頗有理,使朕一時難決。後來,高先生也特意與朕說起太子讀書之事,將其中關鍵剖析明白。太子讀書之事,不惟是我一家之家事,亦是影響朝廷根本之大事。朕以渺身,克承大統,兢兢業業,不敢造次,如何能以一家之喜樂而絕天下人之喜樂?故從高、張二位先生以及諸臣工之所請,定太子經筵事,今年三月十五,太子正式出閣讀書。”

眾臣連忙起身,連帶李思誠、高務實等人一道躬身一禮:“陛下聖明。”

馮保在一邊也跟著高呼同樣的話語,但心中卻是不屑,暗道:陛下聖明不聖明咱爺們不知道,但反正隻要陛下肯聽你們的話,你們總都會說是聖明的,哼。

隆慶擺了擺手,又道:“朕雖然答應高先生,讓太子提前出閣讀書,但也不能不為太子著想,因此向高先生提了個要求,希望能在京中文官子弟之中遴選一人,陪太子一同讀書,閒暇時既有個互相督促之意,也有免太子孤單之苦。高先生見朕懇切,便說‘雖非故事,卻合人情’,於是答應了下來。”

眾人心中暗道:原來是這麼回事?倒也不能說高閣老說得不對,文臣子弟陪太子讀書的確不是本朝早有先例之事,但陛下在身登九五之前所受之苦,也同樣沒有先例,出於“人情”考慮,開此一特例,也說得過去。更何況,此前讓一幫武臣勳貴子弟陪著太子玩耍豈是正理?若一文臣子弟做陪讀,總比那些勳貴之家的紈絝子弟帶壞了太子好得多。看來高閣老總算還沒忘記自己是文臣一員,而非皇帝家奴。

隆慶見眾人皆無異論,心中高興,接著道:“不過高先生雖然同意,朕卻覺得此事畢竟是因朕之私意,若鬨得整個京師勞師動眾卻是不美,所以最後圈定的範圍便小了一些。朕以為,諸位小卿家都是家學淵源的傑出之輩,做這伴讀均可勝任。隻是伴讀畢竟隻需一人即可,因此今日還是略加考校,以正視聽。”

眾人又再次來了一遍“陛下聖明”,隆慶照單全收,又道:“朕想,太子雖然此前也讀了些書,但畢竟不是正式,此番經筵一開,首先還是開蒙,唯有底子打得紮實了,將來學問才能得以生發……因此今日考校,不要諸位小卿家寫那些程文策論,也無需什麼詩詞歌賦,而是請諸位小卿家就‘開蒙’一事,提出各自的建議。朕已命人在偏殿備好書案文墨,請諸位小卿家在今日上午完成,不限字數,不限格律,不限文裁,但可儘興發揮。”

然後他伸手一指申時行等人,道:“這幾位便是你等今日之‘考官’,他們將對你等所呈按會試之製,糊名給評。最後,再由朕、太子和貴妃傳閱商議,給出最終定論。”

眾“考官”紛紛領命,惟獨申時行出列道:“聖上,臣子用懋今日也在其間,因臣識得臣子筆跡,特請回避。六位考官俱是翰林出身,學識廣博,足以為陛下遴選。”

隆慶微微一怔,然後微笑道:“朕若不允,隻怕申愛卿要寧死不從了,好吧,便依卿家所請,卿家可止於觀看,不予置評。”

申時行鬆了口氣,再次行了一禮,躬身退回。

接著孟衝仍在主殿伺候,馮保則引著一乾小孩去往偏殿“答題”。

高務實走時,朝太子望了一眼,見朱翊鈞雖然一臉肅然,卻朝他眨了眨眼,還微微點了點頭,不由心道:了不得啊,這小子從小就有一副好演技,曆史上後來是怎麼弄到連演都不肯演了的?

今日“考試”的題目,高務實並不擔心,他原本以為隆慶會把題目出在類似於“太子讀書的重要性”、“為君者首重何事”等等方麵,沒想到隆慶可能真是受高拱影響很深,非常之務實,隻讓各家子弟說說這個開蒙怎麼開最好。

高務實心道:我原本準備在成為太子伴讀之後再獻上的東西,看來今天就可以先拿出一點來了。

他說的東西,自然不是香皂——那玩意跟讀書開蒙半點關係都沒有。

待得進了偏殿,高務實在馮保的指點下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本想打量一下其餘諸人都是什麼神色,卻不料這裡頭用很多個屏風間隔了起來,每人就剩下大概五六個平方的空間,裡頭放著一方長案,上麵的筆墨紙硯都已準備妥當,甚至連墨都已經研磨好了。

嗯,這個待遇倒比各級科舉都強了許多,果然是皇家特例。

既然看不到彆人的表情,高務實便乾脆不管他們是什麼情形了,自己坐好之後,,鋪開紙,提起筆,就開始寫。

“臣聞蒙學之難,難於用典;用典之難,難於識蹙。此所以識字雖多,誦而不明其意;讀書稱熟,習而不解其理。故臣不發宏議,乃為陛下呈臣所自編蒙學習本一冊,以期於太子進學略有裨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