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章 務實禦下(上)(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145 字 2個月前

高陌舉薦完之後,便輪到高小壯,不過高小壯隻推薦了一個人,名字相當不錯,叫高富。高務實聽到這個名字心裡的第一反應是:喲,就差帥了。

巧得很,高小壯也是內舉不避親,這個高富其實是他三叔。

高小壯是高家的家生子,他三叔高富也是。真要算起來,打高小壯的太爺爺之後,他們家一幫子人都是高家的家生子。

這關係說來有點遠了:高小壯的太爺爺五歲時,因為家貧遭災,被家裡賣掉,那時高務實的太爺爺高魁乃是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這官兒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大致相當於後世某部委的司長,如果外放的話,就算平級調動,也妥妥的是一任知府。

高魁老爺當時雖是京官,但他同時主管薊州冶鐵,高小壯的太爺爺就是高魁在薊州督查官營冶鐵時碰巧買下的。此後他這一家幾代人,便一直以高為姓,成了高家的家生子。

高富這個人,高務實並不熟悉,隻能聽高小壯介紹,按照高小壯的說法,他這位三叔“手巧”,年少時先學木匠,乾得一手漂亮的木匠活,後來又學泥瓦匠,表現也是異常優秀——嘉靖四十五年三月,高拱以禮部尚書進兼文淵閣大學士之後,高家重修的大祠堂就是由他主持修建的。

簡單的說,這是一名工程人才。高小壯推薦他的理由是:既然大少爺將來要開礦,而開礦必然要挖洞,所以肯定需要他三叔高富這樣的人。

這個理由很充分,高務實一貫喜歡有專業特長的屬下,至於高富的忠誠……幾代的家生子,而且能夠主持修建高家祖祠,那還需要懷疑麼?

高務實心裡算了一算,高陌推薦了三個,高小壯推薦了一個,再加上他們兩個本人在內,到時候自己手底下的“高家幫”就有七個人之多,就算三慎園這邊的人一時還不足以完全歸心,自己也足以控製局麵了。

再說,屆時高陌手裡還握著家丁護衛隊這個基礎武裝,就算這邊真有點什麼事,也完全鎮得住場麵。

高務實前世既跟過領導,自己也做過小領導,下麵的人會有些什麼心思,他心裡清楚得很。三慎園原本差不多就算是天下掉下來的產業,它本來就有自己的一套“組織體係”,而現在隨著高務實的入主,又會新加入一批管理層。

都在同一個地方“上班”,新管理層和舊管理層肯定會天然的形成兩個派係,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狀況,高務實才不會腦抽到非要想方設法讓他們“團結一致”,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他的處理方式是,儘量讓這兩個派係處於某種微妙的平衡之中:譬如三慎園原先的三位管事,因為有鄉土優勢,在本地的人望肯定不是高陌和高小壯可堪比擬,所以高務實直接加入了五名新的“高家幫”管理層,這其中甚至還有一名正經的高家少爺。

雖然高國彥的父親、高務實的二伯高掇當年從了武,但高國彥畢竟是如假包換的“高家少爺”,這個名頭往這裡一擺,主仆名份就一目了然,隻要他本人不是塊爛泥巴,三慎園這邊的三大管事就誰也彆想能拿捏住他。

封建社會的地位差距,很多時候就是這麼難以彌補、難以追平——除非你有本事去考個進士回來。

高陌和高小壯二人任務也分配了,人才也推薦了,高務實便讓他們下去自己想想接下去的差事應該怎麼辦。這兩人明天一個要負責招募護衛家丁,一個要組織香皂生產,都得自己去思考工作怎麼展開。高務實自己心裡當然有比較完整的思路,但想來想去,決定還是先不要說,而是看看高陌和高小壯打算怎麼做。

這倒不是高務實存心偷懶,這是他前世自己悟出來的一點點所謂領導藝術:不要把手下人該做的事情幫他們指點得一清二楚,讓他們隻要跟著自己的指揮棒去做就能輕易成功,否則這個人就算原本有能力,遲早也要被你這個當領導的弄廢掉。

正相反,作為領導,要能充分放權,讓手下人自己去思考、去實踐,而領導自己要做的,隻是明確大方向,在萬一他們有走上彎路的可能時,幫他們扶一把舵,把方向扭轉回來就夠了。惟其如此,才能鍛煉手下人成長——前世組織上培養乾部,大多時候不也就是這個套路?

畢竟隻有高務實自己才清楚,自己將來可能涉足的產業會有多麼廣泛,如果不是從現在開始就儘可能多的培養人才,難道將來自己一邊做官,一邊還要親自管理那麼多的產業?就算累死了他也辦不到。

他固然有心救明,但卻沒打算做英年早逝的諸葛孔明。

當然,這倒不是說諸葛亮就不明白培養人才的重要性,曆史上諸葛亮真的就不能挖掘出人才嗎?侍中董允、長史費煒、大臣楊儀、參軍馬謖等,這些人才都是國之輔材,蜀國以三國低弱之姿能夠存在,本身也是其國內安定團結的表現,否則魏吳兩國豈能那麼久找不到機會?

但諸葛亮再厲害,也畢竟是人,有他的局限性。他自身的多才決定了他更適合做管理層,卻不適合做決策層。他喜好多才的能人,卻不愛用道德不純卻有大能力的人。

用人堅持才德兼備,這種思想在承平之世可以大行其道,但在戰國求存時期,卻不能成為用才的主導思想,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可是縱觀諸葛亮主政後期,先德後才的思想偏偏成了他用人的主導,其弊端自然也就逐漸顯現。

譬如蜀中原有人才中,自認才智僅在諸葛之副的廖立,被長期放在清閒職位掛名;能臣李嚴允文允武,卻因糧運一事被貶,再未大用;大將魏延就更有趣了,隻因“腦後天生反骨”便不能儘其能而用之,最終在諸葛亮棄世不久被逼謀反。

再有就是,德、才這種東西,本身很難列出什麼具體標準,多數情況下隻能以個人標準來判斷。參軍馬謖,馬氏兄弟以名聲起仕,後隨軍獻策,深得諸葛認可,結果街亭一役,一著輸,全盤輸,整個北伐功敗垂成。

所以高務實的人才培養計劃,更加偏向於從低處做起,從小事做起,首先看能力,其次才去考慮德行。如果手底下某個人可能有才,那就給他一個機會負責某件差事,而高務實自己就從他這件差事的辦理中分析這個人的性格、能力、品性等等,然後再考慮對他今後的使用,或者說考慮進行傾向性培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