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2章 花廳議事(上)(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784 字 2個月前

高拱說完,宋之韓先開了口:“學生以為,自庚戌之變,文武相爭京營,趙閣老今以閣臣之尊兼為總憲,畢竟是文臣領袖之一,有此一舉亦不奇怪。”

高拱轉頭看了高務實一眼,見他麵色平靜,料他知道庚戌之變,便點了點頭,並未多言。

所謂庚戌之變,乃是發生於嘉靖二十九年七月,當時韃靼部俺答汗聚眾十餘萬,大舉南犯大同。宣大總兵鹹寧侯仇鸞驚慌失措,以重金賄俺答汗,乞求俺答汗轉攻他處。八月,俺答汗移兵東去,向薊州進發,以數千騎兵進攻古北口邊牆。另派一支精乾騎兵從間道潰牆而入,繞出明軍之後。

明軍腹背受敵,全線崩潰,俺答汗旋即統大軍直趨通州,分兵剽掠昌平,進犯天壽山諸皇陵。京師聞警,宣布戒嚴。在俺答汗兵臨城下的緊急時刻,世宗詔令諸鎮將帥統兵勤王,委命仇鸞為“平虜大將軍”,節製各路勤王兵馬。兵部尚書丁汝夔問首輔嚴嵩退敵之計。嚴嵩害怕出戰失利,戒令諸將不要輕舉妄動。仇鸞到東直門觀望,任由敵軍在城外自由焚掠八天。九月,俺答汗兵剽掠大量金銀財物、牲口和人口後由白羊口從容出塞。仇鸞奉命追擊但被擊敗,最後殺死八十多個平民,割了他們的首級冒充殺敵報功。由於這一年是庚戌年,便被稱為“庚戌之變”。

《明史》記載:二十九年,俺答入寇,兵部尚書丁汝夔核營伍不及五六萬人。驅出城門,皆流涕不敢前,諸將領亦相顧變色。汝夔坐誅。大學士嚴嵩乃請振刷以圖善後。

怎麼“振刷”和“善後”呢?

因為原兵部尚書丁汝夔被嚴嵩推出來做了替罪羊被坐誅,此時暫攝兵部的吏部侍郎王邦瑞就進言了,說:“國初,京營勁旅不減七八十萬,元戎宿將常不乏人。自三大營變為十二團營,又變為兩官廳,雖浸不如初,然額軍尚三十八萬有奇。今武備積馳,見籍止十四萬餘,而操練者不過五六萬,支糧則有,調遣則無。彼敵騎深入,戰守俱稱無軍。即見在兵,率老弱疲憊、市井遊販之徒,衣甲器械取給臨時。此其弊不在逃亡,而在占役;不在軍士,而在將領。蓋提督、坐營、號頭、把總諸官,多世胄紈袴,平時占役營軍,以空名支餉,臨操則肆集市人,呼舞博笑而已。先年,尚書王瓊、毛伯溫、劉天和常有意振飭。然將領惡其害己,陰謀阻撓,軍士又習於驕惰,競倡流言,事複中止,釀害至今。乞大振乾綱,遣官精核。”

這是直接把矛頭對準了武臣勳貴,在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出現的,但嘉靖帝被這次事情搞得又驚又怒,聞言覺得頗有道理——當然這情況其實他以前也知道,隻是沒料到情況已經嚴峻到這個地步了,長此以往,遲早北京城能被這群紈絝廢物整成空營!那還了得?於是雷霆震怒,嚴命兵部議興革。

勳貴武臣見皇帝真的怒極,自知此時開口即罪,乾脆直接裝死,“躺平任嘲”。

於是興革的結果很快出來了:悉罷團營、兩官廳,複三大營舊製。更三千營為神樞營。罷提督、監槍等內臣。設武臣一名,曰總督京營戎政,以鹹寧侯仇鸞為之;文臣一名,曰協理京營戎政,即以王邦瑞充之。其下又設副參等官二十六員。

但是這樣文臣還是不會滿意,因為總理京營戎政還是武臣,於是這個改製也沒有很穩固,終嘉靖一朝,其製屢改,最後中軍哨掖之名亦罷,隻稱戰守兵兼立車營。

有看官要問了,武臣這次表現如此糟糕,為何總理京營戎政還是武臣?

一來,當然是因為仇鸞花錢買平安的事沒有暴露,嘉靖以為此人不錯,可以信賴。

二來,這裡就必須要說一下舊製。遠的先不說,命武臣一人總理營政始於洪熙時。宣德五年,以成國公朱勇言,選京衛卒隸五軍訓練。次年,命科道及錦衣官核諸衛軍數。征高煦及破兀良哈,皆是以京營取勝。正統二年,還是因為成國公朱勇所言,令錦衣等衛、守陵衛卒存其半,其上直旗校隸錦衣督操,其餘悉歸三大營。製度本來也未見得有什麼大問題,可誰料出了土木之難,明初賴以震懾天下、出擊蒙古的精銳京軍幾乎全軍覆沒。

這時候留守京師的文官集團發現機會來了,不顧英宗被擄於瓦剌,力推景帝登基,景帝於是用於謙為兵部尚書,於謙遂以三大營各為教令,臨期調撥,兵將不相習,乃請於諸營選勝兵十萬,分十營團練。每營設都督一人,號頭官一人,都指揮兩人,把總十人,領隊一百人,管隊二百人。再於三營都督中推一人充總兵官,監以內臣——然後關鍵的來了:兵部尚書或都禦史一人為提督。其餘軍歸本營,曰老家。京軍之製一變。

於是,文官集團第一次把手伸進了軍權核心——京營之中。

然而接來下的情況可能大家都沒料到,英宗靠著人格魅力居然從瓦剌逃了回來,接著不久景帝病重駕崩,英宗複辟。

於謙作為推景帝上位的重要人物,自然被找了個罪名殺掉,團營亦罷。

再往後憲宗、武宗、世宗曆代皇帝對於京營來來回回改製,這個總理京營戎政一會兒是武臣,一會兒是文臣,甚至還有汪直這個宦官……總之很亂就是了。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就是,原本五軍府都是開府給印的,但是隻主兵籍而不與營操,營操官則不給印。戎政既有府又有印,是自仇鸞開始。

仇鸞雖然是個廢物,但當時由於其他戰線都是一觸即潰,他靠著賄賂俺答汗,居然被認為當世名將,很是得寵。得了寵當然不能一言不發,於是他建議嘉靖帝選各邊兵六萬八千人,分番入衛,與京軍雜練,又令京營將領分練邊兵,於是邊軍儘隸京師。但這個主意明顯是個餿主意:塞上有警,邊將卻不得征集,結果不僅京軍沒練起來,邊軍也越來越垃圾,隻能是“邊事愈壞”。等仇鸞醜事揭穿身死,朝廷乃罷其所置戎政廳首領官之屬,但入衛軍則隻罷了甘肅一地。

由於高拱剛才衝高務實點了點頭,高務實把高拱這一望的意思理解錯了,以為是示意他發言,於是道:“總理戎政掌握京師大部分軍權,這個位置交到武臣手裡自然無法令文官們滿意,因此,必然很有一批文官希望把這一大權力拿過來。趙閣老這麼做,小子以為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因為三伯起複對他的壓力太大,以至於他不得不以此來博得更多文官的支持,以圖對抗三伯之威勢;第二種可能是他推動此事可以直接獲利……譬如說以他的人做這個總理京營戎政,拿下這個位置,倒不是說他就敢做出什麼不堪言之舉,而是會讓一些人錯估形勢,以為陛下對他聖眷隆重,從而使一些人對他與三伯相爭之事保持沉默。”

高務實誤會了高拱的意思,發表了一番看法,結果高拱又反過頭來誤會了他的意思,以為他第一次被允許參加這樣的“內部會議”,想要表現一下自己。不過這兩條說得至少條理清晰,雖然高拱知道第二條不成立——兵部一尚書四侍郎(無風注:本來是兩侍郎,四侍郎製度是高拱提出並推動改革的,其添設的兩名侍郎主要巡閱邊務,了解下情,做到對邊方險隘、虜情緩急、將領賢否、士馬強弱都非常熟悉。這樣邊務有人專管,總督員缺,也可即刻往補。)都不是趙貞吉的人,但這一點高務實當然不知道,所以光從他的分析思路來說,也還不錯了,於是高拱便沒有多說什麼。

沒有說話代表默認。

九名有著大好前途的高拱門生都頗為訝異:首先是訝異高務實能一眼看出這其中的門道,其次是訝異高務實說得如此直白,最後是訝異高拱這種完全默許的態度。

但大夥兒心裡還是有所懷疑:八歲小兒真有如此眼光?會不會是師相為了樹立自家侄兒的名聲而提前給高務實做過分析?

這種懷疑當然不能直接了當的宣之於口,但拐著彎試探一下應該問題不大,所以吏科都給事中塗夢桂開口了:“庚戌之變時,趙閣老力排主和之議,結果被嚴嵩貶斥,直到今上繼承大寶,起複其為禮部侍郎兼翰林院學士並掌詹事府事,這才算再次回到中樞。去年八月,他才以禮部尚書入閣輔政。說起來,他雖然在士林有些聲望,但在朝堂的根基其實淺薄。這般來看,小師弟這番分析頗有道理,隻是……”

塗夢桂頓了一頓,皺眉道:“霍本兵雖然久曆軍務,但其常在邊鎮,隆慶二年才來京為大司馬,其深知京營事務牽涉利益之廣、之深,是以自來主張持重,又有傳聞說其與成國公、英國公等亦素來交好,依學生之見,恐怕未必樂見趙閣老插手軍務,尤其是京營軍務。”

本兵是兵部尚書的彆稱,霍本兵指的就是現任兵部尚書的霍冀,至於大司馬……明人喜歡以古名代指今職,大司馬也是兵部尚書的彆稱。

其實若能以兵部尚書總理戎政,對於霍冀來說當然不算壞事,但實際上由於土木之變後於謙以兵部尚書建立十團營,威勢一時無兩,連皇帝亦不得不時常屈就於謙之意,是以後來即便文臣插手京營,上頭也很少會讓兵部尚書來兼任,兼任此職者多為兵部侍郎——大小相製,一直是大明的優良傳統嘛。

如今天下承平,霍冀也並無二心,所以他對於掌握京營根本不會有太多念想,反而會覺得與其兼任此職引起皇帝擔憂,還不如保持現狀。更何況,鬨到最後多半還是由侍郎去兼任此職,到時候尚書仍然是那個尚書,侍郎卻反倒權力大增,那兵部這口子究竟誰說了算?

換了任何一個正印堂官都會有這樣的擔憂,他霍冀難道就是個例外?

高務實不僅聽懂了塗夢桂的話,還明白了塗夢桂的潛台詞:趙貞吉這麼乾雖然有可能得到不少文官的好感,可也僅僅如此而已,但他這麼做卻同時得罪了兵部尚書和一眾勳貴武臣,這筆生意真的劃算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