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5章 務實獻策(下)(1 / 1)

大明元輔 雲無風 1111 字 2個月前

高務實微微一頓,又輕哼一聲:“況且,若真要那般不依不饒地吵吵嚷嚷,我以為就更讓人生疑了——難不成真的做了什麼不可告人之事麼?”

“對對對!高務實,你說得太好了,孤也覺得就是這個道理!”朱翊鈞聽了,簡直眉開眼笑,一張微胖的小臉興奮得發紅,突然看見旁邊的馮保,又遲疑了一下:“呃,不過……東廠怎麼辦?”

“東廠參與此類案件,那也是祖製啊!”高務實笑了起來,道:“況且東廠一貫負有監督錦衣衛之責,因此,此事大可以讓錦衣衛去負責調查,而東廠則負責監督錦衣衛調查時的執行情況。這麼做,一是確保之前所說的不枉不縱,不要鬨出什麼錦衣衛收受被查之人賄賂,為其充當保護傘之類的破事來;二是監督錦衣衛,讓他們知道調查要有所局限,不能肆意妄為、恃權淩人。如此,隻要調查時不予人口實,外廷縱然有些議論甚至非議,但卻也算不得什麼大事了。”

“好主意!”雖然沒聽過“保護傘”這個詞,但這個詞實在一聽就懂,倒也不必費事解釋,所以朱翊鈞撫掌大笑,轉頭對馮保說道:“這主意好得很,孤也曾聽說,錦衣衛有些人驕縱得很,大伴,到時候有你派人去盯著他們,孤也就放心了。”他說到這裡,忽然想到什麼,連忙補了一句:“哦,當然,首先得要父皇同意才行。”

其實,所謂“孤也曾聽說錦衣衛有些人驕縱得很”雲雲,顯然是有內幕的。想他一個八歲太子,平時又不能隨意接觸外界,能聽誰說?還不是宮裡的宦官們說的!至於原因麼,自然是要讓皇帝、太子知道,即便是錦衣衛,也不是完全靠得住,必須得有他們這些“腹心之人”去盯著才是最為穩妥的……

這個套路,高務實自然不會說破,畢竟他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將來隆慶帝駕崩之時保住高拱,為了達成這個目標,首先就是必須拆散張居正和馮保這個“倒高陰謀組”。曆史已經證明,哪怕高拱是先帝帝師、顧命首輔,被這兩人集火也隻有被趕下台的下場。

當然,說起來還有一個更加至關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朱翊鈞的生母李貴妃,隻不過……這位的身份太過特殊,高務實暫時還想不到好什麼辦法可以影響到她,甚至連接近她都不可能,所以這邊就隻好暫時先放一放了。

其實按照高務實原先的計劃,是要針對李貴妃的娘家人來想辦法的,隻是具體怎麼安排還要視情況而定,他如今還是初來乍到,一切情況都不了解,總不能拍拍腦子就做決定,這可是官場大忌——無論前世今生。

事實上,高務實來到這個世界,算起來已經足有八年。從初生嬰兒直到如今,足足八年時光,他豈能不好好規劃一下,自己該如何挽救大明這個最後的漢人皇朝?當然,話又說回來,他要是出生在普通家庭,又或者時間已經拖到了清軍入關之後,那以高務實當初在體製內打磨過的心性,穩重有餘而進取不足,沒準就直接放棄治療了。可眼下他身為隆慶第一寵臣的侄兒,離建州韃子崛起又還頗有些年頭,這種情況之下,他自然就覺得大明還值得搶救搶救了。

因此,高務實這些年除了認真讀書之外,很多時間就花在了規劃自己“挽救大明”的計劃上麵。

在他看來,導致大明最終滅亡的原因很多,大明的“藥石無醫”並不是因為某一種突發性疾病而導致暴病而亡,而完完全全是死於“百病纏身、油儘燈枯”。

或許乍一看,大明的滅亡好像主要是因為打不過建奴,又或者剿不滅李闖,但其實並沒有這麼簡單。

哪怕隨便撿幾條說說,就沒一個是可以輕鬆解決的:

首先,小冰河期。我又不會調解大氣、呼風喚雨!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其次,人口壓力。大明光丁口[注:納稅人口。]就有六千萬以上,還不算黑戶,那麼總人口超過兩億問題不大,北方土地已經完全養活不了實際上已經有的人口,而以南方支援北方在平時尚可[注:漕運等。],一旦出點什麼事,以明朝的調度能力,基本就是直接GG。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再次,黨爭無度。閹黨自然不可能是什麼君子滿堂,但東林黨肯定比閹黨更糟。然而問題是在明末官場裡混,跳出這兩黨基本等於沒得混。雖然這兩黨暫時還沒乘風而起,但也快了,到時候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又次,財政崩潰。這個問題牽涉更加深遠和複雜,從製度上講,朱元璋當年建立的財政體係隻能用一坨那啥來形容;從形勢上來講,大明的財政已經是一坨那啥了。就這樣,一群人還因為自己一點蠅頭小利死死抱住這坨那啥不肯放手,而事實證明這坨那啥最終會害死整個大明。我能怎麼辦?我也很無奈啊!

最後,邊疆威脅。這一條其實反倒最容易處理,至少,如果內政處理好了的話,廢除那早已名存實亡的軍戶製,隻要朝廷有錢,重建兵製、編練新軍其實都很容易——戚家軍的例子擺在那裡,難道就真的蠢到連照本宣科都不會麼?至於什麼槍炮革新、西班牙方陣乃至莫裡斯方陣,甚至線列步兵、排隊槍斃,哪一個我在遊戲裡沒有指揮過無數次?——呃,不要笑,遊戲裡的模擬也是可以參考的嘛!

說起來,高務實當年不過一個鎮黨高官,非要說自己從政多年倒也不是不可,但那畢竟隻是一個鎮的盤子,治理難度跟大明這麼大一個國家能比?

是,現代化的官員要懂的知識肯定比明朝官員要多得多,所處理的事務複雜性也遠不是明朝可比,可再怎麼說,一個鎮子的治理上頭好多人盯著啊!彆說大方針有中央的精神、省裡的指示、市裡的規劃,就算縣裡也會把各項任務指標明確交代,可如果現在忽然換他來指導整個大明改革向前……能做到哪一步不知道且不說,就算從哪著手都不知道,這事情是那麼好辦的?更何況大明現在簡直遍體生瘡,到底先醫哪一處都是難題呀!先治本,會不會根還沒治好就先病死了?先治表,根子稀爛這個表能不能治得好?

兩頭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