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的價格,就有些低了。考慮到我們雙方合作了多年,所以才決定繼續按照原本價格合作。”
鄭秋生也開口說道。
仿佛,這價格,是給了很大的麵子。
劉春來在一邊,聽著也不吭聲。
隻是看著李弼幾人。
看他們怎麼回答。
授權給了他處理這事情呢。
自己還保留著一票否決權。
要是沒法讓自己這邊成本降低,利潤更高,合作還有什麼延續的必要?
康力現在是沒了樂視的訂單,就生存不下去。
自己手裡掌握著主動權。
李弼幾人也不回答。
“李生,你們要求降價一半,這個是沒有可能的。我們沒有可能接受一個會導致嚴重虧損的業務。”
俞建邦嚴肅地說道。
說完,見幾人沒有反應,又補充了一句。
“即使談判,先漫天要價,落地還錢,也不是這種的。”
黑!
真特麼的黑。
劉春來在一邊,都聽得有些咋舌。
居然讓對方降價一半。
“俞總,生產這塊,你應該也清楚,康力很多成本是可以壓縮的。之前我們在管理康力生產的時候,康力的生產成本,僅僅隻有一半左右,運輸費用等,都是由樂視自己承擔。”
趙誌雄一臉玩味地看著俞建邦跟鄭秋生。
鄭秋生的臉色,陰沉得能擠出水來。
趙誌雄負責的生產,知道他們生產成本。
萬萬沒想到,趙誌雄這混蛋,居然會當著他老板的麵,把生產成本的問題提出來。
“是麼?趙誌雄,請問之前我們引進技術、購買生產線等的成本怎麼算?廠房建設等的成本又怎麼算?甚至連發展時候的貸款利息等不需要成本嗎?”
鄭秋生的生意,幾乎是從牙齒縫隙裡擠出來的。
生產成本,可不隻有原材料等成本。
“鄭董事長,每年股東分紅,可是按照利潤分的……”
何耀祖提醒對方。
他們都是康力的高層。
熟悉各種情況。
“你們太過分了!”
廖珍氣得直哆嗦。
俞建邦反而無話可說。
之前李弼就提醒他,他不熟悉情況。
現在看來,確實如此。
康力的具體生產成本,他當了一個多月的總經理,都沒掌握。
這也很無奈。
之前的生產成本,董事長不告訴自己。
而康力廠的生產線大部分停產,開工率都很低。
每個月三四千台的彩電生產量,沒有了供應樂視的零部件生產,各種成本就會不斷上升。
廠房、人工、水電等,都得納入成本之中。
哪怕他們能銷售五千台彩電每月,康力也處於嚴重虧損之中。
“過分?廖秘書,我們哪裡過分了?商業談判,不就是這樣?”
李弼問道。
當初這女人,是什麼態度?
康力董事會做出那樣的腦殘決定,自己主動去找董事長鄭秋生。
結果,鄭秋生連見都不見自己。
就是這女人轉達了他們的決定。
還一副趾高氣揚的模樣。
“李弼,你原來可是康力的高級管理人員,這麼多年,康力對你也不差!每年分紅都不少……”
廖珍咬牙說道。
再她看來,不管如何,李弼都應該考慮以前的情分的。
“嗬嗬,廖秘書,康力對我不差?”
李弼直接就笑了。
“既然對我不差,我怎麼成了樂視的員工?廖秘書,當初是你讓我去找人事部門辦理辭職的,不會這麼快就忘記了吧?”
“我……”
廖珍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回答。
她記得呢。
“還有趙總他們,作為高層管理人員,辭職的時候,公司有挽留麼?甚至是逼著他們辭職!”
“李弼,你覺得公司對你不公平,有情緒,可以表達出來。希望你不要挑撥我們跟其他人的關係。”
鄭秋生臉色更陰沉了。
尤其是看著劉春來隻是一臉玩味地看戲。
“鄭董事長,他並沒有挑撥咱們關係。之前我們的協議是如何的?即使期權分紅,我們拿到了多少?雖然我們都不管財務,可您這分紅,都是自己說一個數,我們不知道成本嗎?”
趙誌雄的話,如同反手一巴掌。
打得鄭秋生滿臉通紅。
沒法反駁。
劉春來在一邊聽得震驚。
有這樣不要臉的人?
換成自己,也是做不出來的。
好歹也算是一個規模不小的公司。
“股東們投資,當初簽了協議,必須在五年內保證投資全部收回的。”
廖珍急忙辯解。
這讓劉春來更是詫異。
這樣的投資,不錯啊。
自己也想投資。
五年內全部收回,手裡還握著股權。
這就意味著五年時間內價值能翻好幾倍。
鄭秋生是哪裡來的自信?
“這跟我們有關係?說好的股權呢?要不是股權,你們會逼著我們離職?”
何耀祖問道。
俞建邦聽到這些,更是覺得這事情好像跟自己就沒有什麼關係。
康力核心團隊離職,還有這樣的關係?
“我來是談生意的,不是跟你們爭論這些的,事情都已成定局,現在說這些,有意義?”
鄭秋生黑著臉對李弼等人說道。
轉而滿臉堆笑,對劉春來問道:“劉老板,咱們能單獨聊聊嗎?”
劉春來搖頭。
“跟配套廠的聯係,我已全權授權李弼幾人,所有這方麵的事情都由他們決定,做主,我不乾涉。”
“什麼?我們是你們的配套廠!”
廖珍頓時跳起來。
她無法接受。
康力提供技術,提供生產設備。
結果,他們成了配套廠。
誰聽著樂意?
“要不是我們,你們連彩電怎麼生產都不知道,現在居然讓我們當配套廠!”
廖珍的話,也是鄭秋生跟俞建邦的想法。
“不當配套廠,那就不合作唄。選擇是雙向的,主動權在你們手裡。”
劉春來一臉平靜地說道。
對他來說,跟康力合不合作都不重要。
自己能生產,最多也就是產量受到一定的影響。
“廖秘書,樂視訂單雖然很多,生產壓力很大,對你們每年五十萬台彩電零部件的供應,並不是不可或缺。”
李弼聽了劉春來的話,更是放心。
一臉平靜地對廖珍說道。
這話,實際上是說給鄭秋生聽的。
康力在這事情上,基本上沒有什麼主動權的。
“所以,你這樣壓價?”
鄭秋生咬牙切齒地看著李弼。
“鄭董事長,要合作,康力必須拿出足夠的誠意來。”
李弼提醒對方。
“我們可以適當降低價格,你們給的價格太低了,50%沒有可能。任何一家生產型企業都不可能虧損著生產。”
“50%不行,四成五也行。”
李弼依然是一臉平靜。
“四成五?我寧可公司破產,也不供應你們!”
鄭秋生冷笑著開口。
“樂視有很多訂單,不可否認。現在也能完全自主生產,康力不供應零部件,少了每年五十萬台的產量,市場規模也會缺失這部分……一旦其它彩電生產線建成投產,市場競爭將會更加激烈,樂視將會失去先機……”
鄭秋生氣憤不已。
在他看來,樂視同樣損失不起。
每年五十萬台的產量,對於任何彩電生產廠來說,都是彌足輕重的。
有了這些產量,能占領更大市場。
競爭對手就少了這些市場帶來的利潤。
那可是以億計數的。
“無所謂,樂視並不在意國內市場,何況,樂視跟長虹有戰略合作協議。”
趙誌雄也開口了。
現在直接就把自己當樂視的人了。
康力,隻是對手。
“長虹有屬於自己的品牌,會提供給你們零配件?他們自己不要這些利潤,分給你們?”
俞建邦也開口了。
好歹,他是康力的總經理。
這種時候,再不說話,就顯得他這個總經理失職。
一個有著自己品牌,並且市場行情很好的生產單位,怎麼可能會把核心零部件提供給競爭對手?
“是不是這樣,你們可以去了解情況再來跟我們談。長虹是國營單位。”
李弼一臉無所謂。
“不降低價格,我們的合作是無法達成的。”
當著劉春來這個老板的麵,他更是放心。
能談成,更能展示他們的能力。
受到重用。
還能報仇。
何樂而不為?
“我們可以把價格降低一成五。”
這已經是鄭秋生覺得,自己能接受的底線。
心在滴血。
這意味著,一年上億港幣的利潤離他而去。
回去很難向其它股東交代。
他也清楚,要是不接受降價,隻能繼續虧損直至破產。
沒生產訂單,也不可能一直養著生產工人。
工人一旦流失,要想再找回來,又得花很高的成本。
康力承受不足這樣的損失。
現在,他已經低頭了。
“鄭總,康力是我們老東家,我們也不希望看著它破產,價格降低三成,合作協議就算達成。另外我們再增加一些訂單,將規模擴大到每年100萬台,這樣也能保證康力每年的利潤不會降低……”
李弼不時看看劉春來的反應。
劉春來臉上表情沒任何變化,也不乾涉他們的談判。
如同一個看熱鬨的旁觀者。
在聽李弼說每年上百萬台的訂單,心中也是有些吃驚。
李弼這人的市場洞察力很敏銳啊。
表麵上不動聲色,劉春來並沒說什麼。
就目前國內市場行情,未來幾年,彆說增加百萬台,哪怕增加千萬台也能銷售出去。
還僅僅隻是國內市場,不包括國外市場。
中國彩電,很快就會走出去的。
未來,世界上大部分彩電生產都源於中國。
劉春來是知道的。
不管長虹怎麼打價格戰,他都不擔心。
掌握著發展方向。
長虹未來的科技樹是會點偏的。
何況,自己將來發展的是智能電視。
不能隻用了樂視的名字,而不走樂視的路子。
隻要不像樂視那樣不顧後果瘋狂擴張,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鄭秋生同樣在衡量。
降價三成。
利潤會降低大部分。
可同樣有著利潤。
李弼等人知道確切的成本,在談判上,他占不了什麼便宜。
廖珍卻在董事長跟總經理都沒有開口的情況下,滿臉寒霜。
“怎麼可能!這麼低的價格,即使生產出來,也沒多少利潤。我們還不如破產!”
作為董事長秘書。
雖說更多是靠晚上工作來獲取董事長信任。
廖珍還是了解公司的情況。
尤其是成本等。
但是她口中的還不如破產,卻讓鄭秋生的臉色更難看。
“廖秘書,閉嘴!這裡沒有你的事!”
俞建邦冷冷地嗬斥廖珍。
這事不是發脾氣就能解決的。
廖珍這女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沒看著連董事長都在衡量利弊?
作為一個董事長秘書,在核心團隊離開的時候沒有幫著勸說老板,反而加了一把火……
俞建邦同樣也了解廠裡的生產成本。
百萬台產量,雖說要增加投資,利潤能跟之前持平。
隻不過單台彩電零部件的利潤會低很多。
卻能保證康力的生產。
不至於真的破產。
“這事,我無法答應。”
鄭秋生搖頭。
“那就沒得談了。”
李弼再次看了一眼劉春來。
“劉老板,你是真想放棄這樣占領更多市場的機會?”
鄭秋生問劉春來。
劉春來一臉笑容地聳聳肩,攤開雙手。
“鄭董事長,我無所謂。彩電本就不是我的主打產品,你應該清楚,我的主要業務是服裝跟衛生巾……我喜歡賺女人的錢……”
劉春來的態度很明顯。
他不在意這次合作。
“可你們對彩電技術的研發投入不小!”
鄭秋生不死心。
這事情他乾得不地道,但是現在卻如同救命稻草。
“我們投資技術,沒毛病。”劉春來停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國引進很多彩電生產線,總有一些廠想升級生產技術,可他們又沒有足夠的資金或是技術能力解決問題……”
事實就是如此。
彩電行業因為國家扶持,市場行情很好,大量生產線引入,而導致整個行業非常混亂。
長虹的價格戰,就會重新洗牌。
即使在價格戰打擊下,最終還是有好幾個品牌生存了下來。
國內市場,最終就會在這幾個品牌的競爭下快速發展。
技術,才是發展的關鍵。
而不是生產規模。
代工廠,多的是。
對方顯然是不知道這點的。
“另外,引進國外生產技術,需要外彙。如果我們提供技術,不僅不需要外彙,價格也會比國外更便宜。請問,我還會在意生產規模多大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