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岑貴妃那裡出來,蕭令衍就給了幾樣金玉小物件給小六子,叮囑了他幾句。
小六子出去,掐準時機,找機會尋了禦前太監,道:“二殿下成親建府了,貴妃娘娘現在一門心思都放在了替我們五殿下張羅親事上。五殿下雖有心儀的姑娘,卻還沒能得讓姑娘點頭。殿下現在既擔心貴妃娘娘這邊給他亂點鴛鴦譜,又擔心姑娘那頭被人搶了先。”
“張公公您近身侍候皇上,消息靈通。要是有人來皇上這裡請旨賜婚,不管是誰,能不能給我們通個消息?五殿下說了,隻要遞了消息過去,必有重謝。”
說著,他把準備好的金玉物件悄悄塞給禦前的這位張公公。
太監沒有配偶子女,一旦老了,唯有錢財才能讓人孝順一二,不至於下場淒涼。所以都貪財。
這位張公公三十來歲年紀,原先並不得重用,近一兩年機緣巧合下才被皇上看中,叫到近前侍候。他手裡存下的錢財並不能讓他有安全感。
蕭令衍這裡,既不讓他探聽傳遞朝廷機密,又不涉及到其他殿下或妃子的消息,隻是想知道賜婚情況而已。再加上蕭令衍出手大方,算是一樁既輕鬆又有油水的美差。
張公公自然十分樂意接這個活兒。
他拍著胸脯道:“放心,這件事,我替五殿下瞅著。隻要有人來求賜婚,不管是誰,我立刻給你們宮裡遞消息。”
“那這件事,就拜托張公公了。”
小六子是特意照著蕭令衍的吩咐,尋著這個機會來找張公公的。這個時候不是蕭圪批閱奏折的時間,他們站的地方還是蕭圪在殿內能看得見的。
因此張公公一回到殿內,蕭圪就問張公公:“小五那位近侍找你做什麼?”
張公公也不慌,把手裡得的金玉物件給蕭圪亮了亮,把小六子托他的事兒跟蕭圪一一稟報了。
蕭圪揮揮手,也不在意張公公得的賞,隻笑罵道:“這小子,有事不來求朕,倒鬼鬼祟祟地尋你替他辦事兒。”
張公公笑道:“五殿下這是還沒俘獲姑娘的芳心呢。八字還沒一撇的事兒,肯定不好來求您。您要是知道了,跟貴妃娘娘一說,貴妃娘娘肯定著急想知道是哪家姑娘,五殿下受的壓力不就大了嗎?所以殿下也是沒法子。”
“你這老奴才,得了賞,就替他說話。”蕭圪遙遙點了點張公公,笑罵道。
張公公躬身一揖,拍上一記彩虹屁:“那是皇上仁慈。”
“行了,朕知道了。”蕭圪道。
他日理萬機,也沒空理會兒子心儀哪位姑娘。反正事情遲早要知道的,他也懶得去打聽了。
蕭圪雖然為了太子和三皇子,以及忌憚岑家,打壓蕭令譜和蕭令衍兩兄弟。但父子天性,近半年來蕭令衍又時不時來他這裡刷一下好感度,他對這個五兒子倒是越來越喜愛了。
因此蕭令衍這件事,他也放在了心上。
在皇上麵前掛了號,杜絕了忽然賜婚的可能性,蕭令衍終於放下了一半心。
倒是岑貴妃找機會把小六子叫去問了半天,小六子嘴硬,隻說什麼都不知道。
小六子可是知道自家主子的性格的。他要是敢把殿下的事跟貴妃娘娘說,哪怕這是殿下的親娘,他也落不得什麼好下場。
他可沒忘記就在半年前,殿下還把侍候了他多年的小太監給送走了,他才有機會到殿下身邊侍候的。前車之鑒尚在眼前,他可不想重蹈覆轍。
蕭令衍在這裡為親事忙碌,傅雲開心情低落地在家裡黯然神傷,趙如熙卻跟個渣男似的,根本就沒把這些事情放在心上,又開始忙碌自己的事業了。
“知微,我叫你來,是想向你請教報坊的事。”崔夫人不好意思地對趙如熙道。
書院給趙如熙惹了那麼大的麻煩,讓她直接對上了謹妃和平陽郡主。因此在辦報紙遇到麻煩時,長公主和崔夫人也不好意思來找趙如熙。
除了不好意思,兩人也有些羞愧。
她們好歹一個是長公主,一個是書院的打理者,都是三、四十歲的人了,結果趙如熙給她們講了辦報的絕大部分思路,她們還是沒能把報紙給辦起來,兩人都覺得沒臉。
可尚德長公主在張羅辦報之前,就已去皇上麵前請示過了。她是得了皇上的同意才開始動手的。現在又說不辦了,不光自己不甘心,也不好跟皇上交待。
所以今天崔夫人不得不硬著頭皮來找趙如熙。
“夫子太客氣了,‘請教’二字不敢當。有什麼事您儘管吩咐就是。”趙如熙道。
崔夫人拿出一張報紙,遞到趙如熙麵前:“這是我們照你的說法,做出的一份報紙。你先看看有什麼問題。”
趙如熙看了看。
這報紙跟現代的報紙差不多大小,也照著她原先提的建議,分成了幾版。
第一版總結了一些跟女子有關的律法條例,下麵還寫了兩個相關案例。第二版宣揚了女子念書識字的重要性。還有兩篇“知識改變命運”的事例報道,不過隱去了真實姓名。
第三版則比較輕鬆,講了一些生活小竅門,還寫了兩個菜譜。第四版則是一則連載的話本。
這話本的風格,趙如熙一看就知道是出自許雪之手。
內容上沒什麼大問題,就是排版上有些不足。
古代是豎行書寫習慣,所以這報紙上全都是豎行排版,又沒有邊框與插圖,就顯得十分刻板,完全沒有美感可言。
最重要的是這份報紙是手抄報,全部是用漂亮的簪花小楷抄寫的。
趙如熙一看就心知肚明了。
她問道:“是遇到印刷上的問題了嗎?”
崔夫人毫不意外她的聰穎。
她點頭道:“對。”
她指著報紙道:“如果字太大,報紙的內容就太少;可如果字這麼小,在印刷上就有問題。而且你說的邊框與插圖根本弄不了。看來看去,就隻能用雕版印刷。偏咱們的銷量又小,如此一來,成本就高了,能買得起的人少,也就失去了咱們辦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