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相像(1 / 1)

第595章相像

早朝後,皇上將幾個兒子都叫進了禦書房。

“差不多得換個地方了,”皇上抿了一口茶,問,“想好之後去哪裡觀政了嗎?”

朱茂答道:“兒臣想去禮部。”

六部觀政,已經過半,等全部輪完時,差不多是年末了。

先前因著春闈,朱茂對禮部避而遠之,但他總得去。

現在不去,等到了最後一輪去……

來年,朱桓、霍以驍都及冠了。

朱桓的冠禮倒是好辦,霍以驍的冠禮,那是燙手山芋,誰搭上誰倒黴。

皇上認也好、不認也好,冠禮照這麼規製來辦、怎麼辦,所有這些,朱茂肯定插不上手,同時,他半點不想沾。

等個結果就是了。

他若在禮部,不得不參與其中,那真是好處一點兒沒有,反而是一堆麻煩。

既如此,不如趁著事情提上議程之前,趕緊就去禮部待足三個月。

朱茂話音一落,朱鈺轉頭看了他一眼。

大殿下在琢磨什麼,朱鈺一清二楚,因為他自己也是這麼想的。

此刻叫朱茂搶了先,不得不說,心中頗有怨氣。

當然,氣歸氣,也沒到了非要搶的地步,便隻冷冷看了一眼,就收回了目光。

朱桓接著朱茂的話,道:“兒臣想去吏部。”

“兒臣,”朱鈺的首選被搶了,此刻隻好道,“兒臣去戶部。”

他也沒有彆的選擇了。

除去禮部,朱鈺隻剩下戶部、兵部還未曾觀政。

兵部被朱桓和霍以驍攪和了一場,他現在過去,彆說做出些成績來了,恐是學都學不到什麼東西。

“既然都有想法了,”皇上看著他們,道,“那就如此定吧。”

敲定了之後,皇上也沒有放人,問了他們這些時日的體會和長進。

幾人答得中規中矩。

如此乏善可陳,皇上聽得十分不得勁兒,想訓誡一句,外頭來人通稟,說是高方到了。

高老大人要在京中多留兩日。

畢竟歲數大了,接連趕路恐身體撐不住,需得緩一緩。

皇上得知他的到來,亦使人去請他進宮一敘。

“請進來吧,”皇上交代下去,又瞪了朱茂等人一眼,“朕與你們一般年紀時候,先皇考校功課,極其嚴厲,為了答得好,朕沒少請教老大人們,你們剛才那樣的答案,彆說讓先皇點頭了,哪位老大人聽了都不滿意。”

因著高方進來,皇上訓了一句,也就算了。

他也沒讓高老大人行大禮,簡單問候之後,賜了座,又讓皇子們先行退出去。

高方目送著幾人離開,這才落座。

皇上笑著道:“當時桓兒和以驍拿這麼一份折子出來,朕一看,頗有水準,朕早該想到,是你在背後指點。”

高方謙虛著道:“不瞞皇上說,那時候,是夏太傅的外孫女來探望老臣,那孩子念舊,四公子陪著一塊來的。

臣一個老頭兒,和四公子這麼個年輕人,實在不曉得說什麼,就隻能說些朝事。

一說,臣就管不住嘴了。

告老之後,實在太寂寞了,有個人能說說老臣在行的事兒,這滋味,還真不錯。”

皇上哈哈大笑。

高方也笑。

“你既然閒不住,不如長住京中,給朕這幾個兒子好好說說政務。”皇上道。

高方擺手,道:“歲數大了,偶爾說兩句,那是享受,日日說,老臣就惦記家裡的曾孫、玄孫了,臣這把老骨頭,就不給皇上您添亂了。”

皇上摸著胡子,道:“你好福氣,五代同堂,不似朕,連個孫兒的影都沒瞧見,心裡癢啊。”

“殿下們還年輕。”高方道。

“年輕,還不懂事,”皇上歎息著搖了搖頭,“朕有時候看著就來氣。尤其是以驍,氣性大,朕輕不得重不得,偏幾個替他說好話的,說他最像朕。”

吳公公笑了聲。

皇上點了點他:“說的就是你。”

吳公公忙討饒,又與高方道:“老大人您看,像與不像。”

“自是像的,”高方機靈人,這種事情上從不會出偏差,當即接了話,“上回在滄州,老臣還不知道他身份,就覺得這年輕人眼熟。

倒不是說五官與誰相像,而是那股子說話、舉止的氣度,總是很熟悉。

後來一問,老臣就明白過來了,原是跟皇上您相像,您在四公子這個年紀時,一言一行,也是差不多的感覺。”

皇上挑眉:“朕自己倒是沒有覺得。”

“您十八九歲,說話做事時,難道總有一麵鏡子立在跟前?”高方道,“這事兒啊,始終是我們邊上看著的人,最知道了。”

皇上笑著道:“倒也是。”

高方陪皇上說了會子家常,又答了些政務上的看法,兩人說得儘興,還留下來用了午膳,這才告退出宮。

待回到驛館,高方歇午覺,迷迷糊糊地想著四公子的事情。

先前皇上問起,高老大人自然不會傻乎乎地說“四公子還像彆的什麼人”,他就說像皇上。

當然,四公子和皇上還是有些相像的。

畢竟是兩父子。

禦書房裡,幾位殿下退出去時,四公子的側臉,與高方印象裡,二十年前,還是八皇子的皇上從先帝的禦書房裡出去的身影,多多少少,能對得上。

可正是因為今日在同樣的情景下,看過這個畫麵,高方越發明白,自己心中以為的像,並不是與皇上。

大抵,還是像四公子的母親那一支。

那廂身份提不得,高方當著皇上的麵,當然就不會說。

“像誰呢……”高老大人歎了一聲。

他也沒與陳正翰說笑,這人呐,歲數大了,好奇心很重。

一點兒事情沒想明白,就擱在心裡,七上八下的。

可惜,高老大人直到離京那天都沒有想出來。

他最後再到夏家宅子裡轉了轉,才不舍地坐上馬車,回滄州去了。

京城郊外,有人行車、有人騎馬,亦有不少人步行,高家的馬車緩緩行了兩刻鐘,才算駛出了最擁擠的一段。

迎麵,有一輛馬車過來,車廂擦肩而過。

那輛車一直上了西山,最終停在了一座小庵堂的後門外。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