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急擊則負緩則勝(1 / 1)

三國之最風流 趙子曰 2701 字 2個月前

次日,荀貞送孫堅回去。

荀貞、孫堅兩部的兵營相連,相距不遠,送他到後,荀貞告辭離去。

吳景、祖茂、韓當、程普諸將擁孫堅還入帳中,問他:“司馬昨去荀營,說是去請荀君來赴宴的,怎麼卻一夜未歸?”

孫堅笑道:“相談甚歡,把酒事給忘了!”

吳景說道:“昨夜,酒席已備而仍未見姐丈歸來,我就去了一趟荀營,聞荀君帳外戟士言:姐丈已與荀君同榻而眠。”

孫堅頷首,說道:“不錯。昨夜我與貞之同榻而眠,談笑了大半夜。”

“談笑了大半夜?”諸將麵麵相覷。

本是去請荀貞赴宴的,到了荀營,見了荀貞,卻忘了提這事兒,反而與荀貞共榻而眠,暢談了大半夜。

祖茂說道:“能使司馬忘酒並與之同榻夜聊,看來這荀君必非常人啊。”

孫堅說道:“我少為縣吏,後仕郡中,因為了立下了一點微功,及冠,出為縣丞,曆任三縣,所見英雄多矣!如貞之者,屈指可數。”

“荀君昨夜相救吾等,率二百餘眾渡河,確實是個有膽氣的人,但聽司馬的意思,他在言談上也有過人之處麼?”

“貞之言談文雅,胸中有任俠之氣,是吾輩中人。”

早先襄城李宣在和荀貞對談了三天兩夜後,對荀貞的評價是:“才為中人,氣度過人。其人行事威猛,本意必銳氣逼人,不料寬容雅量,謙和沉穩,與之相談,雖無出奇之語,推心置腹,恍如宿世故交,使人忘疲,不覺晝夜之流逝”。

當時,李宣和孫堅一樣,也是初識荀貞。兩人對荀貞的評價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不同之處是:李宣認為荀貞的學術素養不深,“才為中人”、“與之相談,無出奇之語”,孫堅卻認為荀貞“言談文雅”,這卻是與兩人出身不同有關,李宣是士族子弟,祖、父皆為世之名儒,而孫堅卻出身寒門,讀書不多,學問不深。

相同之處是:李宣和孫堅都和荀貞談得很投機。李宣說:“推心置腹,恍如宿世故交,使人忘疲,不覺晝夜之流逝”,孫堅說:“相談甚歡,把酒事給忘了”,並又說:“是吾輩中人”。並且,兩人都覺得荀貞的性格很好,一個認為他:“寬容雅量,謙和沉穩”,一個認為他“有任俠之氣”。“寬和雅量、謙和沉穩”是君子的美德,“有任俠之氣”是遊俠追求的美德。君子和遊俠,這兩者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前漢的大俠郭解尚氣輕死,睚眥必報,但同時卻也“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既有俠氣,也有君子之風。之所以李宣和孫堅一個認為荀貞“寬和雅量”,一個認為荀貞“有任俠氣”,這卻也是因為兩人的生長環境、長大後的經曆不同,故此在看荀貞時他們的著眼點也不同。此即所謂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士子看荀貞是一個樣子,有俠氣之人看荀貞又是一個樣子。

荀貞之所以會有這種性格,既讓士子覺得他有君子風,又讓遊俠覺得他有俠氣,與李宣、孫堅一樣也和他的經曆有關。

他前世的性格且不說,隻這一世,他在高陽裡住了十餘年,受到荀氏族中那些名士、大儒的影響,故有君子之風,而他在西鄉一兩年,先後與許仲、江禽、劉鄧等輕俠結交,自也難免會受到他們的影響,身上帶些任俠氣。實際上,不隻他是這樣,當世許多的名族子弟都是這樣,比如袁紹,“以豪俠得眾”,比如袁術,“少以俠氣聞”,再比如與李宣之父李瓚交情莫逆的黨人“八廚”之一的張邈,“少以俠聞”。這是兩漢的風氣。漢風質樸,有先秦遺風,儒生不一定隻會讀書,“出將入相”,既能坐廟堂之上,也能執銳之乾,既有君子之德,也會任俠殺人。

於當今之亂世,也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出人頭地。

……

這天上午,派去滍水的哨騎回來稟報,說波才回去了昆陽,但沒有把部卒都帶走,而是留下了大約五千步騎,屯駐在昆陽城外七八裡處的一處地方,並放出了許多哨探沿河巡弋。

波才屯兵的這個地點很巧妙,在昆陽城外七八裡,相當於看住了左右兩邊一二十裡的河段。朱俊若是在這個範圍內渡河,不管是左邊還是右邊,十裡地,步卒半個時辰即可到,騎兵用不了兩刻鐘。

“波才屯兵在此,斷絕了我軍在昆陽附近渡河的可能啊!”

朱俊雖很想渡河,但在這種情況下卻也是無可奈何,總不能冒著“被半渡而擊”的風險渡河,不過好在根據探馬回報,波才率主力回到昆陽後,倒也沒有立刻就再分兵去打舞陽,而似有觀望朱俊動向之意。

這就形成了一個僵局。

朱俊無法渡河,波才也沒有分兵去打舞陽。

敵我數萬人馬就這麼隔河對望。

朱俊召諸人連日會議,無計可施。

就在僵持之際,兩天後,僵局打破了。

探馬急報:波才親帶兩萬餘人出城,向舞陽方向進發,何曼帶著剩下的黃巾軍,近兩萬戰卒並及四五萬的老弱婦孺留守昆陽。

波才在昆陽觀望了兩天沒動,忽然離城,本是件古怪的事兒,但在聞訊之後,朱俊等人對此卻不奇怪,因為他們都知道原因:皇甫嵩到了。

就在接到這份波才率眾出城去擊舞陽的軍報之前,皇甫嵩派來與朱俊聯絡的使者剛到營中:皇甫嵩率三萬眾入了潁川郡。

波才、何曼定也是得知了這個情報。

皇甫嵩一到,漢軍就要達到四萬餘步騎。黃巾軍總共才多少戰卒?四五萬人。一條小小的滍水,四五萬人,或能擋住朱俊的萬餘步騎,卻斷難擋住他倆會師後的四萬餘步騎。

這四萬餘步騎一旦強行渡河,波才、何曼就要陷入兩難之境:他們若和上次一樣,再遣主力去河邊阻擊,因為雙方戰卒數目相當,漢軍雖因渡河而不占地利,卻兵器精良,占了器械之利,且騎兵眾多,隻要步卒拚死殺過河,騎兵隨之而進,那麼黃巾軍必敗無疑;可如不再派兵去河邊阻擊,那麼漢軍渡過河後必來圍昆陽,就像波才之前的分析,外無援軍,內缺糧秣,昆陽是座死城,萬萬守不住的,也是個大敗的結果。

麵臨此兩難之境,波才、何曼隻有鋌而走險,分兵兩路,一路出城,接著去猛攻舞陽,一路則留守昆陽,死戰以阻漢軍。爭取一線生機。為了能儘快地打下舞陽,波才這次親自帶隊上陣了,留下了何曼守衛昆陽,阻擊漢軍。

朱俊等人雖不奇怪波才出城,但朱俊對此卻甚是著急。

他又一次召開軍議,召諸人商議。

“波才已於午時親率兩萬餘步騎出了昆陽,欲再擊舞陽,據報,他所率之賊兵皆為精壯,帶了不少的攻城器械。前日,我遣信使潛去舞陽,昨夜歸來,帶回的消息不太好,舞陽先前被波才、何曼急攻數日,百姓傷亡慘重,現隻餘守卒兩千餘人,且多為縣中大姓家的子弟、賓客、徒附,以這倉促成軍的兩千餘人抵擋波才兩萬餘的精壯,怕是難以支撐太久。皇甫將軍剛入潁川,等他行軍趕來,少說也得三天之後。三天,波才恐怕就會攻下舞陽了。諸君,吾等得想個辦法援救舞陽!”

越騎營的魏校尉皺眉說道:“滍水對岸有五千賊兵,昆陽城中又有數萬賊眾,有滍水、昆陽為阻,如何去救舞陽?”

北軍五校是朝廷精銳、天子倚仗,五校之校尉通常由外戚或天子信臣任之,這個魏校尉就是天子的一個近臣,而且在品秩上,“校尉”和“中郎將”一樣都是比兩千石,因此之故,這個魏校尉的直屬部下雖然隻有越騎營的數百騎士,但朱俊對他一直客客氣氣,甚是禮敬,此時聽了他的話語,朱俊說道:“話雖如此說,也不能坐視舞陽告急啊!”

帳中諸人中,荀貞的品秩最低,坐在末席,臨著帳口。

他眼觀鼻、鼻觀口,端端正正地跪坐在席上,心中想道:“要說起來,這都怪我。朱俊現下之所以如此為難,全都是因為我守住了陽翟啊。”

若非因他守住了陽翟,波才、何曼現在早已席卷潁川郡的大半,進軍至潁川西、北的邊界,用不了多久就是長社之戰了,可如今卻因前進無路,不得不轉而南下,取父城,下昆陽,擊舞陽,以求在朱俊、皇甫嵩合兵前打通去往汝南或南陽的通道。

對潁川黃巾來說,這是一個戰略上的失敗。依照張角的計劃,他們本該在攻取了全郡後,配合其它方向的黃巾齊攻洛陽的,現在卻因荀貞的打斷而不得不放棄了這個計劃,改而南下。對漢軍來說,潁川黃巾戰略上的失敗固然極好,然而卻也加大了他們的麻煩。要非如此,直接長社一戰,一把火一燒,波才、何曼就全軍覆滅了。不過,對潁川郡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個好事兒,大部分的縣沒有遭受兵亂,百姓得以保全。

萬事有利有弊,曆史上一個小小的轉折就可能帶來許多的改變。荀貞穿越十餘年來,曆史第一次因他而出現了改變。

雖然這個改變導致了朱俊、皇甫嵩的麻煩,但荀貞對此並不後悔。他同情黃巾,也同情受兵亂的百姓,能使郡中大部分的縣免受兵災,他很高興,很有成就感。他原本隻是想亂世保命的,而今卻救下了這麼多百姓!這是多大的一份成就感啊!不枉了他在陽翟浴血多日,出生入死,不枉了他這麼多年的隱忍努力。儘管這份成就感他無人可說,隻能自己想想,然而隻這份滿足感就令他心情舒暢。

他藏起開懷,跪坐席上,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聽朱俊等人說話。

朱俊問文太守:“文公,你有何良策?”

文太守愁眉苦臉,他能有何良策?自黃巾亂起後,他的日子過得一天不如一天,朱俊來到潁川後,對他略提了一下朝中對他的議論,可以斷定,平亂之後他定是難逃罪責的,這些天他整天都在憂愁此事,雖也跟著朱俊上陣,企圖能立些功勞,以減少罪責,卻終因個人無軍旅之才,至今未立寸功。他無精打采地搖搖頭,說道:“吾郡上計吏郭圖智謀過人,他如果在,或許能想出個良策。吾無良策。”

荀貞心道:“文太守倒是很看重郭圖。”這也難怪,郭圖擅察言觀色,在郡朝的會議上常能說出投合上官心意的話,是個能得到上官喜歡的人。

朱俊出身寒門,性格剛毅,對文太守這種沒甚長才的士族子弟本就看不起,又知戰後文太守必會被朝廷責罰,更不是很重視他,隻因文太守是潁川郡守,既是地主,秩也比他高,二千石,故而對他一直在麵子上也過得去,問他這一句隻是客氣,又問孫堅:“文台,你可有良策?”

孫堅不僅勇猛敢戰,亦有智謀,算得上智勇雙全,然對眼下這個難局,他卻也沒有良策。這兩天他都在苦思冥想,琢磨有無渡河之法,想來想去,倒是給他想出了半個辦法,他說道:“堅亦無良策,不過倒是琢磨出了半個辦法。”

朱俊來了點興趣,說道:“噢?說來聽聽,什麼半個辦法?”

“堅以為,既不能強渡,何不乾脆用計把留守在昆陽的何曼賊兵引誘過來?引誘他們渡河?若能把他們引誘過來,以我上萬步騎野戰殲之輕而易舉。殲滅掉這股留守的賊兵後,不管是過滍水,抑或是追擊波才,吾軍都可輕鬆從容了。”

荀貞聽得此言,抬起了頭,看向孫堅。這兩天他也沒閒著,也整天對著地圖思忖,並與戲誌才、宣康等人討論,最終得出結論:眼下唯有一個可行之策。此策就是孫堅所說的“誘敵渡河”。可到底該怎麼把敵人引誘過來?諸人卻一直想不出個辦法。

此時聞得孫堅亦提出此策,荀貞不覺集中了精神,聽他往下說,看他有何辦法誘敵過來。

朱俊大喜,說道:“妙計良策!隻是如何才能把賊兵引誘過來呢?”問孫堅,“計將安出?”

孫堅說道:“堅亦不知。”

朱俊愕然,說道:“你也不知?”

“所以,堅才說堅隻想出了半條計策。”

計雖好計,卻不知該如何施行。孫堅這話說了等於沒說。

也就是他了,敢說敢言,不怕人笑話諷刺,這才會當著眾人的麵“侃侃而談”他這個“半計”。

荀貞微微一笑,帳中眾人大失所望。

議來議去,議到天黑,還是沒一個辦法。

不得已,朱俊隻好決定:等皇甫嵩來。

……

回到本營,入到帳中,燭火已升,戲誌才、宣康兩人正相對而坐,在案上下象棋。

見荀貞進來,戲誌才笑道:“貞之,你所做之戲,雖脫胎自博戲,卻遠比博戲好玩兒啊!”

宣康蹙眉苦思,盯著棋盤,手拿一子,臨於棋盤之上,似要放下,卻又猶豫,難以落子。

荀貞走至近前,俯身看了兩眼棋局,宣康將要落敗了。他笑問道:“叔業,敗了幾局了?”

戲誌才聰明絕倫,宣康與他對弈,幾乎沒贏過。宣康苦著臉答道:“連負兩局了。”

戲誌才伸手將棋局攪亂,搶下宣康手中的棋子,丟入亂了的棋盤上,笑吟吟地說道:“這一局算是平手!”起身伸個懶腰,在帳內走了兩步,問荀貞,“軍議如何?”

“朱公一心想要救舞陽,以阻波才、何曼南下與南陽或汝南的賊兵合兵,奈何商議半日,無計可施。”荀貞撩衣跪坐案畔,幫著宣康收拾棋子,答道。

戲誌才嘿然,說道:”朱公亦知兵,豈會不知即使吾等不渡河,不救舞陽,波才、何曼也難以南下麼?”

宣康的心思還在剛才的棋局上,悶悶不樂地收拾著棋盤,隨口問道:“為何?”

“有吾等萬餘步騎在此地駐紮,何曼就不怕吾等尾追擊之麼?”

宣康楞了下,隨即醒悟,說道:“是啊!有我上萬步騎在河對岸,何曼怎敢率部出城?他若出城,我軍就可從後擊之。”疑惑地問道,“如此說來,就算波才打下了舞陽,何曼也走不了。如果何曼走不了,那麼即便波才獨自率軍去了南陽或汝南,也至多給南陽或汝南的黃巾軍多一兩萬兵力,對大局影響不大。……,既然如此,那朱公為何急於渡河、救舞陽?”

“爭功罷了。”戲誌才一語道破天機。

朱俊是寒門子弟,較之士族,仕途不易,當然不想放過任何一個立功的機會。宣康也是寒門子弟,但他年輕,沒甚心機,一時沒想到此處,聽得戲誌才此言,他呆了呆,好像是確定似的轉眼去看荀貞,不太置信地問道:“搞了半天,連日軍議,原來朱公是為了爭功?”

荀貞笑而不語。

戲誌才說得沒錯,朱俊急著渡河顯然是為了爭功。他相信,不隻他和戲誌才看出了這點,這兩天參與軍議的眾人大多也肯定都看出了此點。隻是這話沒法兒當著朱俊的麵說,因而大家都在裝糊塗。

宣康問道:“既然不用急著渡河,那眼下之計,吾等該如何才是最好?”

戲誌才答道:“急擊則負緩則勝。何曼帶數萬賊兵留守昆陽,強渡急攻,我軍難勝。皇甫將軍率三萬餘步騎將至,待他到後,我兩軍合兵,以泰山壓頂之勢,先渡河,再擊昆陽,複擊波才,此上策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