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一百七十章 丹麥全麵唐化(1 / 1)

山溝皇帝 雨天下雨 1586 字 2個月前

既然不能合並地方省道,也不能再省道之上再設立一級地方行政機構,那麼內閣方麵也隻能是硬著頭皮直接管轄大幾十個地方行政地區了。

目前采取的辦法就是在內閣層麵,增加人員,同時采取分管製度。

所謂的分管製度,就是在一個部門裡,給部門主官配屬多個副手,以協助處理全球範圍內的事務。

而這種分管,並不是說分區管理,而是把不同的事務分給不同的人處理,以減輕主官的負擔。

以目前的帝國農部為例,作為負責整個帝國農林畜牧移民等事務的重要機構,農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業務範圍遍布全球,為了更好的處理全球範圍內的農部事務。

農部除了原有常規的尚書、左侍郎、右侍郎之下,增設了四名副侍郎,品級為正三品,其職權大於司局等正三品官員。

增設四名副侍郎,這實際上就是等於在農部的高級官員從之前的三人,變成七人,以適應越來越繁重的全球農部事務。

實際上這種增設人員進行分管的製度,農部早就在移民屯墾司為試點進行了相關的改革,最早的時候移民屯墾司是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是逐步增設了多名副司長,這些增設的副司長可都是實權副司長,每一個副司長都會分管不同的事務。

要不然的話,單憑原來的一個司長再加上一個副司長,怎麼也管不過來全球這麼多地方的移民屯墾事務啊。

這種增設多名副職進行分管不同事務的製度,在移民屯墾司試點成功後,很快就是在經濟各機構推廣了開來。

形成了京畿機構副職比較多的一個現象,其中核心權力部門吏部副侍郎就有六名,而更核心的稅部,副侍郎有八人。

不過各部門的副職也不是想要增設就增設的,都需要申請獲批,畢竟大唐人講究的是一官一職,對職務安排,編製增減是非常慎重的,這主要是考慮到吃官家飯的人太多,從而導致太大的財政壓力。

甚至為了進一步減輕財政壓力,大唐帝國很早開始就已經是對部分非行政類機構進行去行政化改革。

比如說早些年的時候,部分城市為了發展,會官方組織一些公共服務類的機構,比如說供水、城市軌道,環衛等等。

這些屬於典型的公共服務類機構,在大唐帝國裡早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規定,有的地方是由官方資本投資設立相關的專業公司去處理,而有的則是官方直接設立行政機構去處理,還有的一些則是乾脆采取外包民營資本投資的相關企業去處理這些事情。

而在宣平四十年後,帝國提出部分領域區行政化,要求部分城市由官方直接管轄的部分公共服務類機構進行改製,把整個機構改製為官方資本控製的國資企業,行政人員變成官方雇員。

這就是最近幾年大唐帝國裡動作比較大的一次改製了。

到目前為止,各地區的非行政機構,已經是完成了改製,不再暫用行政編製,而是改為國有資本控製的企業。

不過這隻局限於普通的非行政機構改製,而對於公共醫療以及教育行業,依舊采取行政管轄,給予官辦學校、醫院的主要從業人員授予品級,不過這些品級隻享受待遇,和普通的行政品級是不一樣的。

除了這些非行政機構改革外,帝國其他方麵的相關改革實際上一直也沒有停下來。

比如最受矚目的會試製度,一直都是在持續改革,宣平四十二年的時候,大唐帝國全麵廢除了吏部統一分配新晉官員的政策,而是采取全新的‘自願模式’。

這個自願模式,就是由考中會試的新官員們,根據自身意願自行選擇工作單位以及崗位。

如果多人選擇同一崗位,以之前的會試筆試成績高低論,成績高的才能去,成績低的落選後隻能去第二崗位甚至第三崗位了。

如果所有誌願崗位都落選了,那麼很抱歉,隻能是服從吏部統一分配了。

說白了就是徹底取消了機構自行選人,甚至是避免吏部、省吏務廳分配的權力,一切以新官員意願以及筆試成績論,進一步避免裙帶關係等腐敗行為。

這一手,其實是聖天子模仿後世的高考製度。

雖然後世這一套製度隻是用來錄取學生的,但是搬到大唐帝國來作為官員選拔製度也是一樣可以的。

各機構缺人了,向省道吏務廳申請人員分配,中央直屬機構則是向吏部申請人員分配。

吏部以及省道吏務廳將會根據當年度缺多少個崗位直接招募多少人,最後以筆試成績為準錄取,再以考生自願原則進行分配。

這一措施,已經是大唐帝國儘可能的保證了會試製度的公平性。

當然了,但凡是製度,都會有漏洞,帝國要做的隻是儘可能的保障相對的公平而已。

至少帝國要維持會試製度的表麵公平,要讓那些落選的士子們稍微心服口服,彆搞出什麼動蕩了。

畢竟,通過會試選拔官員不僅僅是為了選拔人才。

會試還有另外一個深層次的目標就是不斷的吸納新一代精英分子。

一方麵可以讓他們更好的為大唐帝國這個龐大的統治機構貢獻才華,另外一方麵也是避免他們流落在外麵,天怒人怨玩造反或者眼見在大唐這裡不能當官,一轉身就跑到韃靼人或者其他土著國家那裡去謀求榮華富貴了。

而這一點,其實會試製度又是和大唐的教育製度相互配合的。

大唐帝國的大學以及大專這兩級構成的高等教育院校可一直不多,除了幾所軍方管轄的軍校以及皇家理工學院、皇家青年軍校外,其他的普通綜合性大學或者專科學校,清一色的都是官辦學校,這麼多年來,大唐帝國甚至都沒有放開民間資本自行開辦高等院校的口子。

高等院校的設立以及招生規模,統一由禮部所屬教育司負責。

而這些高等院校每年的招生規模,是根據帝國對新官員的需求以及預測其他行業對精英人才的需求而決定的,而不是說根據其他什麼原因決定的。

也就是說,帝國需要一百個大學生,教育部門就隻培養一百個大學生,是絕對不會培養一百零一個大學生的。

因為帝國如果隻能提供一百個大學生的優渥工作崗位的話,那麼多出來的那個大學生就是個禍害!

如今的大唐帝國而言,和諧穩定最重要!

大唐帝國的科舉製度以及教育製度,在當代而言,這已經是帝國所能夠做到比較平衡的了。

至少好不好,那隻能由後人去評判了。

但是,在土著們看來,大唐的一切都是好的,所以其他土著國家搞教育、科舉的時候,也是一股腦學大唐。

隻不過大多學了個四不像,唯一做的比較好的也就是大唐金國以及丹麥王國了。

而這兩個國家都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特點,那就是他們的官方語言都是漢語!

韃靼人嘛,他們的官方語言是漢語很正常,人家韃靼人一直都不認為自己是歐洲土著。

他們是從蒙古草原,尤其是河套地區遷移過來的,韃靼人覺得自己屬於大唐人的分支。

這種情況在大唐先後兩次冊封他們為順義王,授予大唐金國國號後,他們的這種情緒就更明顯了,現在不少臉皮厚一點的韃靼人,都敢公然自稱大唐人!

這種情況下,大唐金國的官方語言是漢語也就不奇怪了。

而丹麥王國嘛,他們自然是不會說自己是大唐人的,畢竟外貌差太多,真說了也沒人信啊。

不過這些丹麥人卻是一直在學習大唐帝國!

丹麥遷移到西北非後,早期日子過的挺緊巴巴的,後來靠著非洲西部海岸航線繁華逐漸發展起來。。

之前蘇伊士運河還沒有開通呢,大唐人的船隻想要往來歐洲都得繞道非洲,一部分從印度洋前往美洲的船隻,有時候也會經過休達再前往。

眾多的船隻來往,讓丹麥王國抓住了機會,利用向航線上的大唐人提供各類補給物資,港口服務等,也算是立足起來,後續又開發內陸種植經濟作物,發展畜牧業賣羊毛給大唐人。

依靠著沿海商貿以及資源出口,丹麥人的腰包逐漸鼓起來,後來他們發展起來後,和摩洛哥王國就發生了嚴重的衝突。

雙方為了爭取西北非沿海商貿的權益,說白了就是為了爭取誰能夠賣給大唐人更多貨物的權力而大打出手!

不過摩洛哥王國背靠休達,資金雄厚,人口也多,而且都已經是建立起來了一支近代化軍隊,所以連續好幾次都是把丹麥王國給乾趴下了。

吃了敗仗後,丹麥國王鎮定思痛,最後決定進行全麵改革。

而怎麼改革?單純的政治製度?經濟?軍事改革?

不,這些還不夠,遠遠不夠!

他們要進行全麵唐化,不僅僅是各種製度唐化,更要在文化思想層麵上進行全麵的唐化!

他們要把自己變成大唐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