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九十三章 萬金油西北馬(1 / 1)

山溝皇帝 雨天下雨 1833 字 2個月前

在中原地區的馬政政策,帝國是以政策扶持,民間自願養殖為主,而且這效果比官方強行推動好多了,因為如今民間對馬匹的需求極大,馬匹價格一天一天的漲,養馬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民間很多人家都很樂意養牛耕田的同時,也養一兩匹馬賣錢!

諸多情況綜合之後,也就讓濟州島這個昔日蒙古人的海上馬場,如今也是變成了大唐王朝的海上馬場,和當年蒙古人不顧當地人死活不一樣,直接圈土地養馬,讓當地人種不了糧食活生生餓死不同,大唐王朝還是比較仁慈的。

他們把當地人全部集中起來,然後安排他們移民到呂宋去了!

不管是之前還是現在,呂宋府各島都缺人的很,那地方土地肥沃,除了土著多了點,各種病菌害蟲什麼的多了,因此導致的移民死亡率高了點,也算是一個不錯的地方了!

至於你問移民死亡率具體有多高?

大唐朝報官方報道,隻有區區百分之一而已,不值一提!一百個才死一個,比走路摔死的幾率都要小!

什麼,你不信?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的!

不過話也說回來了,假如這些移民們能夠在呂宋島紮下根來,憑借他們所獲得的大片免費的土地,再加上當地良好的氣候條件,生活將會比在濟州島過的還要好。

如今幾年過去了,濟州馬場也是逐步發展為最受陸軍重視的馬場,這裡不僅僅遠離海外,隻要有大唐海軍在,那麼就可以保障絕對的安全,同時地理上的隔絕,也是能夠讓馬匹的培育工作變的更加容易,至少不用擔心發生莫名其妙的不可控雜交,導致馬匹質量下降這種事了。

這樣的優良條件,導致濟州馬場裡放牧的馬匹數量雖然還不算多,但是質量卻是最高的,而且都是清一色的西北馬。

所謂的西北馬,其實並不是說西北本地原有的馬匹,而是指大唐帝國利用中亞馬和蒙古馬雜交之後的後代!

而大唐帝國引入的眾多中亞馬,其實也不是單一的馬種,根據皇家理工學院醫學係的那些變態們的判斷,大唐帝國引入的中亞馬,其實應該是眾多不同種類的馬種,中亞馬,隻是一個統稱而已。

但是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普遍有著阿拉伯的血統,其中一部分保留的阿拉伯馬血統還相當多,以至於普遍高大,衝刺力比較強,但是耐力差,飼養麻煩。

如今的這些中亞馬,其實作為乘騎軍用馬來說已經是不錯了,大唐帝國從引入的眾多中亞馬裡,挑選出來的一部分用來繁殖培育的中亞馬,普遍帶有比較多的阿拉伯馬血統,普遍肩高可以達到一米四三以上,優秀的甚至可以是達到一米四八以上,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算是阿拉伯馬的近親,同時還保留了一些中亞地區本地馬的特性。

這種篩選過後繁殖的中亞馬,已經不是一個統稱,而是一個馬種了,目前也算是初步滿足了大唐陸軍的騎兵乘騎用馬需求。

但是軍隊嘛,總是希望得到更加優良的馬匹,他們還希望馬匹能夠耐力更好一些,喂養更簡單一些。

他們說如今的這些中亞馬,個頭是大,短距離衝刺能力也的確不錯,乃是目前軍方最佳的乘騎用馬,但是這種馬對氣候的適應能力太差,同時非常的嬌貴,喂養成本高昂而且麻煩,一不小心,養著養著就掉膘甚至死亡了。

隨後,在大唐皇家理工學院醫學係的支持下,嗯,鬼知道這些學醫的變態們是怎麼還懂雜交培育馬匹的,反正如今整個大唐帝國的馬政的技術支持都是他們在搞。

就在甘肅的大馬營馬場開始了中亞馬的繁殖以及雜交培育工作,當年為了確保馬種的純粹性,不讓馬場裡原有的劣質馬,乃至是引入的部分不合格的中亞馬混入其中,軍方直接是把大馬營裡的適合用的馬匹全部征用或者是轉移到了其他地方養殖。

一整個大馬營馬場,都是用來進行中亞馬的繁殖以及培育工作,他們從這一批中亞馬裡和蒙古馬裡找到了所能夠找到的最優秀的種馬和母馬進行雜交培育,然後這些雜交出來的馬匹,就被稱之為西北馬,進行初步繁育後,送往國內的其他部分官辦馬場進行培育。

當然了,這種全新培育出來的西北馬的數量還少,短時間很難大量滿足軍方乃至民間的需求,因此國內的眾多馬場還是繼續繁殖蒙古馬乃至西南馬的。

而大馬營馬場,也算是地理位置比較適合,雖然是他們培育出來的西北馬,但實際上他們主要以繁殖、培育、改良中亞馬為主,現在又引進了純血的阿拉伯馬,繁殖純血阿拉伯馬的同時,進一步改良中亞馬的性能。

倒是濟州馬場,變成了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專注於繁殖、培育、改良西北馬的馬場。

這種西北馬,成功的保留了中亞馬的大部分體型,成年後普遍肩高可以達到一米四左右,比中亞馬略微矮小一些,但是也不算矮太多,其中的優秀者可以達到一米四五左右。

不過更加重要的是,這種馬,比中亞馬的耐力好很多,喂養雖然還比較麻煩,但也比原來的中亞馬略微強了那麼一丟丟。

但是喂養麻煩以及體型比中亞馬稍微矮小了一些,這在它的優勢麵前完全不算什麼,畢竟以前的中亞馬喂養也同樣麻煩,但是大唐陸軍還不是死命的培育中亞馬,然後用來組建騎兵。

如今,在中亞馬的基礎上,還融合了一部分蒙古馬的長途耐力,這對於目前的軍方來說,是非常的適合的。

這種馬,對於目前的大唐帝國來說,用處很大,可以勉強充當重騎兵的乘騎用馬,可以充當輕騎兵的乘騎用馬,可以充當炮兵的挽馬,可以充當運輸部隊的挽馬,也可以充當馱馬,基本上啥都能乾,每一樣雖然不算太優秀,但是都能用,算得上是萬金油馬匹了。

大唐帝國的騎兵,雖然說也有重型胸甲騎兵,但是數量太少了,大唐帝國的騎兵主體,乃是輕騎兵,而輕騎兵對戰馬的體型需求不算太大,倒是對長途的耐力需求大一些。

當然了,這個需求不大,是指再怎麼樣,也得有個一米四的肩高,那些一米二三的蒙古馬顯然是不合格的。

再過來則是大量的役用馬了,西北馬也能勝任!

相互結合之下,如今的大唐帝國陸軍,對西北馬相當重視,要不然的話,也不讓全國的好幾大家大型馬場同時進行培育了。

濟州馬場,就是最大,同時也是目前最為專業的西北馬繁殖、培育馬場。

而大馬營馬場,他們的重心就是放在了中亞馬的繁殖,同時摸索著試圖培育出來新一代,更加優良的馬匹。

西北馬、中亞馬,還有蒙古馬、西南馬,再加上阿拉伯馬,可以說目前的大唐帝國卻是馬匹的種類是非常多的,高大的有,矮小的有,爆發力強的有,耐力好的也有,具體使用什麼樣的馬匹,得看具體的需求和環境。

如果是重裝胸甲騎兵用馬,沒的說,必須是高頭大馬,爆發力強悍的。

這樣的高要求下,其實現在大唐重騎兵普遍使用的中亞馬其實都差了點,中亞馬的普遍肩高一米四三,但是大唐陸軍的設想是,重裝騎兵的乘用馬,達到一米五以上的肩高才是比較理想的,如果能夠有一米五五的肩高那就更好了。

隻是很可惜理想很美好,現實更殘酷,目前大唐帝國的中亞馬是達不到這樣的要求的,哪怕是純血的阿拉伯馬也隻有少數優秀馬匹才能夠達到一米五。

至於一米五五肩高,彆想了。

西北馬的話,那就更勉強了,西北馬的普遍肩高隻有達到一米四,但是少數優秀馬匹也能夠達到一米四五,實在沒辦法的情況下,隻能是讓重騎兵減輕裝備重量,讓這部分少數的優秀西北馬勉強作為胸甲騎兵的乘騎用馬使用,隻是效果肯定不好就是了。。

如果是輕騎兵用馬,需要一定的體型和爆發力,耐力和易飼養什麼的也需要有一點點要求,因為需求量太大,繁殖以及喂養成本也不能太高,這樣的話新培育出來的西北馬就比較適合,性能和成本比較綜合,雖然都不咋地。

中亞馬雖然貴了點,但也可以用,隻不過綜合性價比就沒有西北馬這麼好。

但是倘若以陸軍提出的理想標準來看,中亞馬那也是不夠用的,陸軍提出的理想標準是肩高需要達到一米四五,如果有一米五肩高更好。

這基本上也是奢望,西北馬裡的少數優秀馬匹才能夠達到最低要求,至於理想要求一米五,那隻能是少數優秀的阿拉伯馬了,中亞馬都不行。

如果是役用馬的話,陸軍倒是沒有提出太過苛刻的理想要求,基本上是馬就行。

所以軍方倒是覺得蒙古馬又是比較適合了,耐力絕佳,喂養容易,成本低,用來乾臟活累活最適合了。

至於說馬匹力量小了點,拉不動,多用幾匹就行了。

西北馬也能用,就是用來充當役用馬有點浪費,綜合性價比比蒙古馬低一些。

如果是在西南等山地地區作戰,其後勤役用馬使用西南馬就比較適合了,因為這種馬雖然矮小,但是爬山涉水太厲害了,而且耐力同樣厲害,也適應南方的氣候。

具體環境和作戰需求的不同,對馬匹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這也是為什麼大唐帝國各種馬匹都有進行大規模繁殖的原因。

而大唐陸軍對上述的這些馬種,還是不太滿足的,尤其是對乘騎用馬,他們希望得到一種肩高普遍可以達到一米五五以上,爆發力強,耐力好,容易飼養,耐寒,耐熱,可以去高海拔,在低海拔也能用,最好還要兼顧乘騎和挽托的馬匹!

所以這些年,陸軍方麵一直都是沒有放棄搜集各種馬匹的來源,尤其是從洋人口中得知,西歐以及北非那邊有著比較高大的馬匹後,正委托大唐西洋公司想辦法從北非和歐洲引進種馬和母馬,準備進行雜交培育。

但是即便他們得到了歐洲和北非的馬匹進行培育,但是也彆指望能夠得到他們理想中的戰馬了,那玩意暫時來說根本不存在,至少未來的幾百年內,都不可能出現!

真等到技術發展可以培育出來了這種超級戰馬,估計那時候坦克都被淘汰了,還玩啥騎兵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