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雨之月總算過去,流火之月悄然而至。
安格爾廢寢忘食的去記憶各種煉金物質和相關的物質反應,終於在流火之月的上旬初日,達到了學習納爾達之眼的下限。
不過,正如桑德斯所說,納爾達之眼畢竟是一個三級戲法,縱然擁有了相應的知識底蘊,想要去修習並且學會,這也不是一件易於的事。
無論是戲法亦或者術法,大多都是一種以魔源為核心,魔力為動能,知識為結構的一種表現方式。具體表現為:撬動並乾擾物質界。
也就是說,魔源、魔力、知識,是術法組成的三部分。
納爾達之眼也不例外,不過它最重要的不是魔源也不是魔力,而是知識底蘊。但就算有了知識底蘊,想要洞察一件物品的真相,也並非一眼就能看穿,還需要通過某種算法,來將各種知識底蘊連接起來。
這個算法,就是這道戲法的核心之秘。
而這算法的名稱,就叫做納爾達算法。是遠古年間一位神秘煉金術士的名字,由他首創了這個算法。
也就是說,這個納爾達算法才是安格爾需要構建的那個戲法模型。
不過,為什麼這個戲法不叫納爾達算法,而是被稱為納爾達之眼?是因為構建出了戲法模型後,最後這個戲法的釋放渠道,隻能通過眼睛。
哪怕他不是一個“目”類術法。
所以,最後的名字才被稱為納爾達之眼,或者說煉金之眼。
書上的記載很繁冗,但根據安格爾的理解,納爾達之眼其實就是在思維空間構建一個專門服務於“納爾達算法”的服務器。
舉個例子,譬如要鑒定一件道具。
不使用納爾達之眼,大概隻能看出它的基礎材質。但使用了納爾達之眼,通過納爾達算法可以將相應材質搭配所有可能性以及效果都量化出來,最後在慢慢的細化,以極快速度挑選出最合理的一種可能性。
也就是說,在無序的混沌中,找到那條有序的存在。
以人腦本身的計算量,想要在這個非線性係統中找到變量,是極難的一件事,需要超絕的洞察力與計算力才行。所以,遠古的煉金術士方才開發出了這麼一個戲法。
通過在思維空間裡構建一個“服務器”,來推動納爾達算法。
而這個“服務器”,其實就是納爾達之眼的核心,同樣也是一個戲法模型。
安格爾目前要做的,就是要成功的構建一次這個“服務器”。這個戲法模型極為複雜,超出了目前大部分的三級戲法。
對於任何一個巫師學徒來說,想要構建這個戲法都不是易與的事。
要從起始點開始,一次次的實驗戲法模型的每一個線條是否正確,這是一個水磨功夫,如果運氣好的話,月餘便能成功;運氣不好,數年都可能沒有收獲。
不過對於安格爾來說,有全息平板的計算能力,完全可以加速這個構建過程。
加之,萬象軸讓他的思維空間完全變成了一個坐標象限,靠著全息平板計算這個戲法模型所需要的幾百個空間坐標,應該很快就能構建出這個戲法模型。
「計算目標:以萬象軸為象限的空間坐標」
「計算開始,預計需要時間:41小時42分鐘51秒」
確定全息平板開始進入後台計算後,安格爾終於鬆了一口氣。
接近42個小時,並不算很長。
安格爾趁著全息平板計算的時間,繼續在研讀著各種煉金反應與煉金物質。
納爾達之眼的效果是洞徹物品的真相,也就是俗稱的鑒定。不過,並非是你將納爾達之眼構建成功,就能達到100%的鑒定成功率。
隻有自己積累的知識底蘊越多,成功率才會慢慢增加。
就如你鑒定一個物品,其中有些材料你自己都不認識也不了解,通過推導與剖繪也無法得出它的效果,那麼鑒定結果就是不確信的。
所以,納爾達之眼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
所有的煉金術士,一生其實都在積累,納爾達之眼也會隨著閱曆與經驗慢慢增長,並且永無止境。
……
當全息平板上的倒計時跳到0秒的時候,42小時轉眼即逝。
全息平板上跳出了27組排列,每一組排列都有612個空間坐標,最後一共出來了接近兩萬個空間坐標點。
這27組排列,都是正確的。構建出來,也都能成為“服務器”。
不過,最適合安格爾的是哪一種排列,他還需要一一實驗。
對於其他大多數煉金術士來說,得出一組排列方式,都夠用了。但安格爾既然有全息平板的計算輔助,要做自然要最好的。
但是在實驗哪一個是最優化的排列之前,安格爾首先要將模型構建出來。
雖然有了空間坐標,但任何一個戲法在初試階段,都需要一個熟悉過程。再加上這又是個三級戲法,消耗的魔力可想而知,哪怕安格爾每天所有魔力都耗在這上麵。想要徹底熟悉它,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第一次構建模型,耗費了安格爾十分鐘。
魔力消耗了一大半不說,模型也沒有構建成功。
第二次構建模型,也耗費了接近十分鐘時間,但時間太長,最終還是涼了。
第三次……第四次……
魔力消耗完便冥想修持,終於在數天之後。安格爾將第一組排列的模型構建時間壓縮在了五分鐘,同時,他也第一次成功構建出了納爾達之眼的戲法模型。
安格爾看著在思維空間裡運轉的“服務器”,眼中一亮。
服務器每多維持一秒,都會消耗魔力,而且維持的時間還很短。所以,安格爾決定立刻挑選一個煉金作品來作為第一次“納爾達之眼”的實驗工具。
安格爾在思忖了片刻後,從空間手鐲裡將輪回序曲拿了出來。
對準輪回序曲進行了第一次鑒定。
安格爾眼裡冒出淡淡光輝。
在安格爾的視界裡,無數的數據從輪回序曲上冒了出來,這些數據在納爾達算法下進行排列組合,剔除了各種不必要的效果,最終浮現在他眼前的一共還剩下五組數據。
當數據印入安格爾腦海後,思維空間裡的“服務器”隨之消散。
“服務器”在同級彆的戲法模型中,構建的困難度絕對名列前茅。所以幾乎超過五成的煉金術士,為了不每次鑒定都構建這個戲法模型,選擇將這個戲法固定在巫術位,讓它真正成為在思維空間裡一個長期存在的“服務器”。
不過,安格爾倒是沒有這個打算。
雖然他現在構建“服務器”很慢,但有萬象軸的幫助,安格爾深信最後構建納爾達之眼哪怕做不到秒放,但也不會慢到哪兒去,沒必要去浪費珍貴的巫術位。
安格爾觀察起第一次使用納爾達之眼的鑒定結果。
輪回序曲得出了五組數據,在材質上,五組數據都得出正確的材質。在魔能陣上,五組數據也都是相同的。但在煉金反應,以及基礎效果上,五組數據卻出現了一些差彆。
不過,都是些大同小異的差彆,譬如它們都點出了輪回序曲的效果是用來消滅亡靈的,但在消滅亡靈的數據上有一些微小差彆,譬如消滅亡靈的等級上限有浮動,一次性消滅亡靈的數目也有浮動,波及範圍同樣有浮動。
這些浮動都很小,可以忽略。
但五組數據,在“特殊效果”上卻出現了極大的差彆。
輪回序曲其實原本可以成為神秘之物,但被伊莎貝爾強奪了一半神秘之靈,最終效果出現極大的打折。但毋庸置疑,哪怕隻剩下一半神秘之靈,輪回序曲依舊保留了一些特殊功效的。
安格爾選擇鑒定輪回序曲,就是想知道是什麼功效。
可五組數據,對於這個功效都描述的模糊不清。
有說:“通過冥冥之力,在亡靈體內產生一種可傳染性的亡靈毒素,能從根本上消滅大量亡靈。”
有說:“可以讓亡靈體內的負麵物質消失,使亡靈重新成為純淨的靈魂。”
還有說:“讓亡靈體內紊亂的能力撥正,使亡靈擁有智慧。”
等等……
五組不同的數據,誰真誰假,也不清楚,當然更有可能都是假的。
這五組數據,是基於安格爾自身的知識底蘊,來推導的最有可能的效果。可是以安格爾目前的眼界,顯然還沒有接觸到這個層麵的東西。
所以,五種效果都是假的,也是極有可能的。
看上去這次的鑒定似乎失敗了……但實際上,在巫師界的鑒定過程中,這個還不算真正的失敗。
至少前麵的基礎效果,哪怕有五組數據,但都是正確的。至於說特殊效果有些分歧,至少知道它有“特殊效果”啊。
如果交給拍賣會的鑒定師,他們得出了安格爾的這五組數據,隻需要擺出高冷的姿態,說出:“對亡靈有大範圍的消滅作用,並且富有特殊效果。特殊效果需要測試。”
這句話說出來,每一個字都是準的,誰又能說他鑒定失敗呢?
當然……這是一種巧辯。
安格爾也用這種方式自我安慰,他的第一次鑒定其實不算完全失敗,至少……成功了一半,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