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祭河(1 / 1)

寒門崛起 朱郎才儘 1149 字 1個月前

案子偵破後,淳安知縣便第一時間疏通了江上水路,恢複水上交通。

在上船前,淳安知縣就朱平安協助破案,特地表示了感謝。

當然,為了不耽擱眾人及時前行,淳安知縣也就是簡單感謝了兩句,不過朱平安卻像是如聞雷震一樣,就跟曹操跟劉備煮酒論英雄,劉備驚掉了筷子差不多。直到上了船,朱平安情緒都還有些不正常。

海瑞!

那淳安知縣竟然是海瑞!

自稱稱名,稱人稱字,這是古代文人基本的禮儀,剛剛淳安知縣道謝的時候就是自稱海瑞!海瑞這個名字簡直可以說是明朝的一張名片了。

沒想到自己竟然在這裡碰到了海瑞,現在想想海瑞的補丁官服,還有他渾身的傲骨正氣,以及不徇私情、不懼強權的作風,就應該猜到是他了。尤其是淳安知縣,這可是海瑞初入官場就任的地方官。

雖說之前見過了嚴嵩、徐階、高拱、張居正這些牛人,不過這次見到海瑞時,朱平安情緒仍然很是激動。

海瑞這可是中國曆史上可以和包拯並列的清官,是古代的模範官員,也是老百姓口中為數不多的青天大老爺。關於他的傳說故事,在民間可是廣為流傳。

當然,海瑞也是曆史上複有爭議性的人物。野史上也有不少關於海瑞的筆墨。比如說,海瑞逼5歲女兒餓死的故事。野史記載,海瑞有一個5歲的女兒,天真爛漫很是可愛,有個男仆給了她一個餅吃。在女兒吃的時候,海瑞發現了就問女兒餅是從哪裡來的,女兒如實回答。海瑞大怒,斥責道,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女孩子家家的怎麼能接受男仆的餅吃呢,你要是知道廉恥,餓死了,才算是我海瑞的女兒。他女兒嚇的直哭,再也不肯吃東西,然後就真的餓死了。

如果這個野史記載是真的,那海瑞簡直是太不可理喻了!簡直就是道貌岸然的迂腐的變態、偽君子!

不過,想來,這個記載太過無厘頭了!朱平安以前也特意查過史書,在所有明朝正史中均沒關於有查到這一事的記載。海瑞餓死女兒的故事,一直到了《萬曆野獲編》才有記載,不過這本書可不是正史,而是野史,其作者在海瑞去世時也不過才是九歲的小屁孩而已,也就是說海瑞去世至少二十餘年後才有野史記載而且作者也說了這件事也隻是他聽說而已,沒有得到證實的風聞。

很有可能,海瑞餓死女兒的事情時政敵造謠抹黑而已。

當然,也不是說沒有一絲可能。

現代人無法證實,但是自己可以啊,自己剛剛還見了海瑞呢,正好可以驗證一下正史和野史關於海瑞的記載與事實是否相符,誰讓自己難的在這個朝代呢。

海瑞餓死女兒......

首先海瑞要有一個女兒才行,好像正史中沒有記載海瑞有女兒的......

朱平安微微搖頭笑了笑,然後收拾了情緒,低頭吃起了早餐,這是船主差人送上來的早餐,四菜一湯很豐盛,江中新鮮的魚湯,時令蔬菜,味道鮮美。

因為船主知道了朱平安翰林官員的身份,說什麼也不肯讓朱平安再住原來的船艙了,特意收拾出來一間位置最好、舒適度最高的房間讓朱平安休息。

早餐也是剛剛送上來的。

對於船主的好意,朱平安婉拒了數次無果,無奈也隻好接受了。這就是地位的優渥了,怪不得那麼多人削尖了腦袋都要科舉入仕,

在朱平安吃完早餐沒過多久,應天府就近在咫尺了,又航行了兩刻鐘時間便到了應天府。

船停下後,朱平安將東西收拾好出了船艙,外麵船主已經牽著朱平安的馬恭候在甲板上了,很是殷勤的將朱平安送下船。下了船,船主還堅持要送朱平安50兩銀子的儀程,不過被朱平安堅決的拒絕了。

住上等船艙,吃人家早餐就已經很過意不去了,怎麼可以再收人家的錢呢,自己又不是貪官。

下了船,朱平安也沒想在應天府久留,出於禮節的考慮,朱平安考慮拜訪下大伯等鄉人就出發北上。大伯等人落腳的客棧並不難找,朱平安想了想就去了大伯上次童生試所在的客棧,果然去櫃台一問,就知道大伯等人這次又住在這個客棧了。

然而,並沒有拜訪到大伯。

大伯跟幾位鄉人又去給某位最新出爐的女校書捧場去了,聽說大伯等人最近幾日都是一早出去,宵禁前回來或者第二天一大早回來......

好吧,這很大伯朱守仁。

就憑大伯這番行為,不用考試,朱平安都已經預料到大伯的結局了。

女校書?

這算什麼!

考試就應該有考試的樣子!女校書個什麼勁兒啊你!真當是公費旅遊了!!!從來都沒有吸取過教訓!!!如果要是祖父母知道此事,一準被氣出毛病來!

既然大伯不在,那就算了,風花雪月的場所,朱平安是懶得去的,大伯等人追捧女校書的嘴臉,朱平安更是懶得看,太辣眼睛。在客棧大堂,朱平安留了一個便簽便告辭了,便簽大體寫了短短幾行字,讓大伯等人知道自己來過,臨走前拜托店夥計在大伯回來時遞給大伯。

出了客棧,朱平安便騎馬一路北上了。

白天趕路,晚上借宿,或是驛站或是民居,有時還是寺廟,荒山野嶺露宿的幾乎沒有,就是晚一點朱平安也會多走幾刻找人家借宿。

江南多水田,北方多旱田,朱平安在路上更是深有體會。越往北走,水田就越少。借宿人家或者路上遇到農戶時,朱平安總會與當地人們攀談片刻,了解下收成還有賦稅等情況,人們對於憨厚趕路的少年也沒有多少戒心,一路上朱平安對於大明各地治下的百姓生活也多了很多認識。

在封建人治的年代,人們的生活水準跟當地父母官關係太大了。

苛捐雜稅,政令斷案等等等等。

將所見所聞還有人們閒談中提到的問題,朱平安在晚上睡覺前都記錄了下來,等著到京城後再慢慢研究。

這一日,朱平安趕路途徑了一個叫馬家莊的村子,村莊好像是一座空城一樣,沒看到一個人,若不是村裡傳來的狗吠還有牲畜的聲音,朱平安都懷疑來到了被遺棄的村子。

不過剛走出村子,朱平安就看到前麵人聲鼎沸、鑼鼓喧天,人山人海的圍在河邊,原來是村裡人都跑到這裡來了,看樣子似乎發生了什麼大事。

看架勢,似乎是在祭河?(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