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二章 半年時光(1 / 1)

杜錦寧給他們鼓勁道:“你們想想,以後無論是大宋的曆史還是日苯的曆史,隻要說到茶道,就會有你們的名字,史料上會詳細地記載你們去日苯弘揚茶道的事情。這是名垂青史的好事啊,多少人想都想不到呢,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再想想你們從日苯回來以後的地位……”

陸九淵三人都不是佛係人物,他們對於儒學的研究,對於建立心學的渴望,與其說是喜歡儒學,不如說是儒學成果能給他們帶來名與利。

通過這一段時間在報紙上的互相辯論,心學已經傳開。但影響更大,能給他們帶來更多名利的,還是茶道。畢竟儒學隻是讀書人喜歡,而且還是對儒學研究上升到一定程度的讀書人才能感興趣。但茶道卻是從帝王到百姓,人人都喜歡的,受眾比儒學要多多了。現在,又即將傳到日苯。

想想從日苯回來,他們作為去其他國家弘揚茶文化的使臣,不光會得到皇帝的關注與賞賜,以後不管走到哪裡,都會被人奉為座上賓,他們就熱血沸騰。

杜錦寧十分了解他們的心理,又道:“從這裡去日苯,其實從路途上來說,跟去桂省也差不多,隻不過要坐船而已。天朝上國來的人,日苯人都會奉為上賓,不敢對你們有絲毫怠慢。如果你們擔心語言不通,這不是還有渡邊大師他們陪同嗎?去之前你們也可以學一些簡單的日本話。”

“可渡邊大師他們回京城去了呀,怎麼學?”彭士誠問道。

杜錦寧露出一抹微笑:“我已經學會了。”

“什麼?”三人齊齊驚呼,不過想想杜錦寧那變態的記性,三人又覺得理所當然。

“不過我隻會簡單的一些對話,複雜的就不懂了。”杜錦寧補充了一句。

她記憶力這麼好,學語言根本不在話下。上輩子她就精通好幾門外語,日語就是其中的一種。

古代的日語跟現代有一定的差彆,跟渡邊幾人在一起的那幾日,她就不停地向三人學習語言。等渡邊他們離開的時候,她已經完全掌握此時的日語了。不過為了不露餡,她跟三人交談的時候,隻說一些簡單的對話。

“未上京之前,我可以教你們幾日。等你們去了京城,再向渡邊大師他們請教。”杜錦寧又道。

被杜錦寧這麼一說,陸九淵三人的心態就安定了下來,隨之而起的是濃濃的期待與興奮。

渡邊他們好不容易來大宋一趟,主要的目的是學習佛教,自然不會馬上回去,他們不光在京城附近的寺廟學習,還會雲遊到其他地方的寺廟去,行蹤不定,歸期也沒有定下來。因此陸九淵三人也不急著回京,而是仍呆在潤州,跟著杜錦寧學日語。

如此一晃,時光飛逝,直到杜錦寧的晚稻收割,田地裡種滿了綠肥,陸九淵他們才接到聖意,回了京城。

他們將在京城的家中過年,年後天氣稍暖,便啟程東渡日苯。

陪同渡邊等人一起來迎接他們的鴻臚寺官員,聽到他們能用流利的日語跟渡邊等人交流,大吃一驚,問道:“陸先生你們怎麼會說日苯話?”

陸九淵笑道:“這幾個月跟杜大人學的。”

“杜大人怎麼會說日苯話?”鴻臚寺的官員越發奇怪。

陸九淵指指渡邊山野:“自然是向渡邊大師他們學的。”

見鴻臚寺官員看向自己,渡邊山野雙手合什念了一聲佛,道:“杜大人天縱奇才,我們在潤州隻呆了不過半個月,他就能用簡單的日苯語跟我們交流了。”

杜錦寧以十五歲的年紀考上狀元,她過目不忘的名聲也隨著狀元之名傳揚開來,鴻臚寺的官員自然知曉。聽了這話雖還覺得震驚,倒是不懷疑渡邊大師與陸九淵撒謊——撒謊有什麼好處呢?不過是一門語言。

但這件事也從側麵證明了杜錦寧真正是過目不忘,鴻臚寺官員把這件事當作奇談,跟同僚和家人說起,沒過多久,這事就傳到了趙晤耳裡。

趙晤也沒多想,還對齊伯昆感慨道:“那小子真是聰明啊。要是朕能有那樣聰明的腦子就好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皇上聖明,才有像杜錦寧這樣的天縱奇才在皇上的恩科上出現,為皇上所用。”齊伯昆拍馬屁拍得爐火純青。

果然,趙晤聽了這話,心裡十分舒爽,剛才的那一點點妒忌跟遺憾立刻煙消雲散。

古代的官員,雖有十日一沐休,但沒有年假一說。沒有聖旨,所有官員不得離開官職所在地。

那一年的新年,杜錦寧是在潤州過的。冬日禾苗停止生長,此時也沒有薄膜可以蓋大棚,杜錦寧的實驗早已在暖稻收割的時候就隨之而停止了。

不過誰也不知道,她在莊子和潤州城住處旁邊的實驗田裡,收割的是她研究出來的第一輪雜交水稻。因為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用袁隆平的理論直接培育,又是早在桂省的時候就開始了研究,雖然還沒有進行種植,但她十分有把握這一輪的稻種,就是她想要的雜交水稻稻種。要是當初心裡沒底,她也不會放話給趙晤和齊慕遠,給她三年的時間研究新稻種。

現在一年過去,她的稻種培育成功。明年,就可以進行小麵積種植,同時培育更多稻種。後年,可以在潤州大麵積種植,成功後就可以在整個江南地區進行推廣。這就是她當初的規劃。

不過秋收之後彆人都閒了下來,稻種研究也不搞了,杜錦寧卻仍然十分忙碌。她要趁農閒,組織修築水利工程。

潤州的地形,她在這一年裡也抽空去看過,早已摸清了,還畫了一個地形圖。此時她將水利工程設計圖畫了出來,拿去給關嘉天。

“你也忙了一年了,這些就交給我們吧。”關嘉天十分心疼自己這個小師弟。

有些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總覺得杜錦寧整日呆在她的農莊裡,根本不管衙門裡的事,就是個吃閒飯的官員。

可關嘉天和陶華暉卻知道杜錦寧這一年裡有多辛苦,在農事上又做出了多大的貢獻。

雙季稻種植成功,早稻畝產四石,晚稻更是達到了四石半的高產量,一年裡一畝田裡產出八石糧食,比起以前的兩石足足翻了四倍。到明年一旦大麵積種植雙季稻,整個大宋的糧食有多少,他們都不敢想。

杜錦寧固然功勞大大的,便是他們也跟著沾光。

等杜錦寧的新稻種研究出來,他們也三年期滿,憑著這份政績,升官那是妥妥沒問題的。

所以現在杜錦寧要興修水利,關嘉天與陶華暉都搶著乾。

杜錦寧不是個愛逞強的人,同時也知道關嘉天和陶化暉需要這份政績,便也沒推辭,把設計圖給他們,叮囑道:“一定要根據我這圖來修築,這也是我在農事上實驗的一個內容,好不好使都要試一試。這也是當初在皇上麵前報備過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