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五章 對策(1 / 1)

“您也知道我記性不錯,平時看的書又多,每到一個學府,藏書樓的書我都會掃上一遍。而我對農事又特彆感興趣,典籍上說過,我就能找出來。”杜錦寧道。

“……”

好吧,齊伯昆不服不行。

他雖癡長幾十歲,自詡飽讀詩書,但要論看書之多、涉獵之廣,他還真比不上年僅十四歲的杜錦寧。

這一點,他甘拜下風。

他撇開這個問題,將今天朝堂上的情形跟杜錦寧說了一遍,道:“你現在打算怎麼辦?”

“隻要把‘穀賤傷農’這個論調駁倒就行了,這於民有利。至於我自己,我想,我不過是寫了一本話本,皇上胸襟寬廣,總不至於因為這個就治我的罪吧?”杜錦寧笑道,遂又把她跟關樂和說的那番話對齊伯昆說了一遍。

“你小子,所以說你狡猾呢。”齊伯昆指著杜錦寧,忍不住笑了起來。

杜錦寧選擇把再生稻的事寫在話本裡,實在是雞賊。

話本的特點是什麼?就是在於虛構。作者憑著自己的想像,創造著一個世界,主人公就在這個世界裡裡進行著他的悲歡離合。

你要把話本裡的故事當真,那麼你就輸了。

《山海經》它就是一個話本,你看了這本書,出海去找仙山,要修仙成為仙人。這難道是作者的責任嗎?隻能說讀者太天真,把虛構的故事當了真。彆人不會罵作者,隻會說這個讀者走火入魔。

隻要杜錦寧不在話本裡說些反動的言論,鼓動大家造反,她在話本裡寫男主種植再生稻,任何責任都沒有。

所以,陳主事想點一把火將杜錦寧點著,從而將關樂和也一起燒了,想法很美好,可那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如果杜錦寧寫的不是話本,而是一篇論著,那意義就完全不一樣了。

這也是工部的人隻是彬彬有禮地詢問,而沒有采用過激手段逼迫莊越將作者說出來的原因了。話本,真不是他們管轄的範圍。

杜錦寧又將趙昶來找她催更的事說了,道:“這件事魯國長公主也知道。原來在朝堂上沒捅出來,他們沒作聲;現在捅出來了,想來他們也會為我說話的。”

聽了這話,齊伯昆便有些不讚同,道:“跟靜王走得太近,於你而言沒有好處。雖說在奪嫡之爭他沒有什麼行動,但這一節才剛剛落幕,皇上對兄弟們的戒心還沒消除。你隻單純地做你的寒門學子,才是最理智的選擇。”

對於這一點,杜錦寧也有自己的考量:“我想,靜王在桂省的行蹤,隻要皇上有心知道,那我跟靜王原先的交情就已明擺在皇上麵前了。要是我這時候表現出對靜王的疏離,不說靜王本人作何想,便是皇上也覺得我太過唯利是圖、趁炎附勢,有過河拆橋之嫌。我隻想做司農官,不想卷入黨爭,我為什麼要讓皇上在品行上對我產生懷疑呢?不如坦坦蕩蕩,該如何就如何。”

她笑了笑,十分自信:“憑著再生稻的成功,憑著這大半年一冊冊話本裡表露出來的對於農事的精通,我想,隻要皇上希望天下無饑饉,大宋無餓殍,就不會冷落於我的,或因一點小事就治我的罪。”

齊伯昆本覺得自己對杜錦寧的能力和心智已了解得十分透徹了,可聽了這番話,他禁不住再一次刮目相看。

“果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啊。不說十四歲的時候,饒是活到這把年紀,朝堂上諸多官員在心智上不如你者甚多矣。”他感慨道。

“啊呀,齊爺爺您快彆說這話。要是有人聽到了,我還有活路麼?”杜錦寧做出驚慌失措的表情。

一老一小兩隻狐狸對視一眼,俱都“哈哈”大笑起來。

齊慕遠則眼眸晶亮,看向杜錦寧的目光裡一片星光。

……

隻要不是皇帝有意保密,皇宮裡就沒有秘密。

前朝關於“再生稻”的爭執,很快就傳到了魯國長公主趙明月的耳裡。

作為話本迷的趙明月,一聽到陳主事哥哥的言論,就怒不可言。

她早就從趙昶那裡聽到過杜錦寧關於這類言論的對策,當下就跑到了鄭太後那裡去,跟母親嘀嘀咕咕了一番。

鄭太後橫她一眼:“前朝的政事,你少插嘴,小心你哥哥不高興。”

趙明月嘟起嘴:“我還不是為黎民百姓好?那些世家就隻知道維護他們的利益,他們作為朝庭官員,有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嗎?其實這事說起來,不過是因為觸及了他們的利益而已,隻要放開田地的種植規定,他們對於再生稻或是雙季稻,就再也不會說什麼了。”

鄭太後若有所思。

她能教出趙晤這麼個出色的兒子,並在奪嫡鬥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鄭太後也是巾幗不讓須眉的,她並不認為後宮的女人都得對政事一概不問,跟隻鵪鶉似的呆在後宮裡。

“待會兒你彆作聲,我來跟你哥哥說。”她道。

趙明月點點頭:“好。”她也知道自己的身份不適合乾政,母後說話卻不一樣。

待趙晤到後宮給鄭太後請安時,鄭太後也沒明說,隻是在聊天的時候,有意無意地往朝堂的爭議上引,趙晤便將再生稻的事說了。

“他們之所以不同意,是因為農田規定隻能種稻穀。稻穀產量多了,價錢下降,他們自然就虧。如果讓他們種彆的,想來他們就不反對了。”鄭太後道。

趙晤也想過這個問題。他蹙眉道:“可如果放開這個規定,這些人都不種稻穀了怎麼辦?”

之所以有這個規定,是因為古代產量低,大多數田地都種上糧食,天下百姓才能不挨餓,國家也才能有儲備糧,為戰爭和天災做準備。

“今年稻穀產量高了,價錢低,大家都會去種彆的;明年因為種稻穀的人少了,糧食價格高,大家就又會跑回來種稻穀了。市場的規律就是這樣。”鄭太後道,“而且我們也不是一下子把種植規定都取消,隻需要在田畝的數量上減少一點就行。大家算是各退一步。”

趙晤高興起來:“這樣好,這樣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