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其命維新(下)(1 / 1)

春秋我為王 七月新番 1791 字 2個月前

冉求和公西赤的對話剛結束,就被趙無恤召去問對了。

聽說公西赤寫的一手好字,還會齊、衛篆書,於是趙無恤讓他和成摶分彆兼任文吏,負責記錄。

趙無恤要在自己的地盤上完成從春秋到戰國秦漢的轉變,將老舊不適應大爭時代的封建領邑製變為更高效的集權官僚製。

首先,就是讓領地統一在同一種製度下,這是立政的第一要務。

侍候在旁,隨時接受問答的冉求好奇地問過:“大夫準備用趙氏之政,還是魯國之政?”

若是用魯製,他覺得自己也能幫襯一二,而晉國趙製,冉求記得夫子曾一度詬病過趙鞅鑄刑鼎之舉。

但趙無恤的想法卻不一樣,魯製從目前來看,依然是十分保守的,比起已經化邑為縣的晉製大為不如。但晉國的基層地方製度,乃至於趙氏的製度,他也不打算全然照搬。

無恤目前雖然名為魯臣,但實際上卻自成體係,和晉國國內六卿各行其政一樣,魯國卿大夫在自己的領邑裡也是愛怎麼玩怎麼玩,彆激起國人憤慨將你驅逐就行。

於是他說道:“我將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混合之後,或許就是一種全新的體製。”

“全新的體製?”

“然也!”

那些在趙無恤心中醞釀已久,身處晉國時卻礙於諸卿和宗族束縛無法實施的更製,一條接一條從他口中說出,又在公西赤和成摶等人筆下變成了鮮活的文字。

他每說一句,冉求挺直的身形就微微震動一次。

“從世祿到官僚!”

“從尊尊到尊法!”

“從采邑到鄉亭什伍!”

……

八月末,清涼的秋氣已至,作為全邑氏族之首的甄仲勳坐著馬車回到了甄邑。這還是趙無恤破邑以來他第一次被獲準外出,所為的還是“公事”。甄邑到廩丘的來回幾十裡地景色依舊,雷始收聲。蟄蟲坯戶,河水開始乾涸。甄仲勳看著這番秋景,心裡也一片淒涼。

等他風塵仆仆地回到甄氏聚居的裡閭中,那些殘餘的長老和鄰近族長們紛紛圍了過來。

“族長,如何了?”

“新政究竟是怎樣的?”

他們最關心的,自然是趙氏大夫那所謂的“新政”的具體情況了,但至於這新政究竟是什麼,各氏族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大多數認為是要效仿晉國那邊的製度。作爰田、州兵什麼的。

隻有被邀請前往廩丘聆聽趙氏大夫宣政的甄仲勳能第一時間得知真相。

“無法一一細說,但總之,我甄邑的體製已經被打散重塑了,部分職位被取消,又有一些新職位出現。”

眾人的眼睛亮了起來:“族長可被授予重任?”

既然在形式化的“公議”中眾人無力抗拒,便隻能屈服,但卻也指望自己的宗族能在新政中占據一個有力的位置。

甄仲勳向眾人展示了腰間新佩上的綬帶和小銅印:“大夫命我為甄邑長老。”

“長老?這職守是做什麼的?”

“負責祭祀之事……”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這一職守,當然要德高望重之人擔當。甄族長足以勝任,勉之。”當時,趙無恤是這麼對甄仲勳說的。

乍一聽很有道理。但甄仲勳覺得,這個職位很可能是一個虛職,用來安置撫慰各氏族的,凡事都得唯趙無恤和邑長吏的馬首是瞻。

看著自家族人們麵露喜色,他微微歎了口氣,要是趙無恤全然將各宗族排斥在新政之外,必然會引發巨大的反彈和不滿。但此人何其聰明,先是給予了不少看似不錯的職務,關鍵屬吏卻任用親信。如此一來。各氏族安於現狀,若想要更進一步。躋身要職,就得全心全意效忠於他才行。

甄仲勳如今隻能在這個“甄邑長老”的職位上戰戰兢兢地奉迎趙氏大夫的種種要求。同時儘量維護宗族利益。

又有人湊過來問道:“趙大夫的意思是不是,隻要趙氏在甄邑一日,我甄氏便能世襲這長老之職?”

目前的衛、魯兩國,家臣常常是世代沿襲的,於是過上幾代,家臣就變成了地方權利的代言人,形同邑大夫了。魯國的情況便是如此,季氏的費宰曾長期由南氏父子相傳,三桓的家臣反倒在領邑坐大,淩駕於主君之上,最後造成了陪臣專權的悲催局麵。

甄仲勳冷笑一聲:“趙大夫何等精明之人,怎會如此大方?這邑長老之職我也是暫時擔當,每年都要受大夫的親信監督考校,若是為政不合大夫心意,隨時可以撤銷!且也沒有食田賜予,而是發放粟米作為俸祿,每年200石而已!”

……

“德義未明於朝者,則不可加於尊位;功力未見於國者,則不可授以重祿;主持政事而不能取信於民者,就不可以為長吏。甄邑和廩丘的職守完全是選賢任能,即便暫時上任,也隨時可以更改撤換,這便是本大夫的用人原則!”

這也是趙無恤在宣政時提出的“從世祿到官僚”!

他將甄邑和廩丘不儘相同的官職打散重建,一邑的長吏名為邑宰,管理政事民生,財政賦稅,一年俸祿300石。

此外還有輔吏三人,邑司馬管征召守備,秩250石;邑長老管祭祀、鄉射聚會,邑士師管刑獄緝盜,秩200石。

兩邑正吏的名單逐漸公之於眾,趙無恤稱之為“公示”,其中甄邑宰的人選早在眾人預料之中,那便是張孟談。

張孟談可以說是趙無恤勢力中的二號人物,也是唯一可以獨當一麵,在無恤不在時統轄兩邑軍政的人。

他是無恤好友,在無恤出奔宋國後不遠千裡前來投奔,獻上了謀濮北、入魯之計,被趙無恤譽為首功之臣。其為人謙虛鞠讓。在德義、功勞、為政取信於民方麵都十分出眾,他出任甄地長吏,可謂眾望所歸。

而廩丘的長吏。則被授予了新近從晉國趕來的計僑。

計僑本來是個隻對數科感興趣,其餘公事能推則推的懶人。趙無恤還在國內時,他就沒有實際任職,而是專心鑽研數科,培養接班的人才。

但在無恤被逐後,計僑卻激流勇進,主動擔任了成鄉宰的職位,他和羊舌戎一起,將這個因為無恤離去而人心惶惶的鄉邑維持了下來。過去一年裡成鄉富庶依舊。大車大車的錢帛和瓷器紛紛往宋城商丘送,幫趙無恤維持住了開銷,在商丘打開了局麵。

在濮北之地落入無恤之手後,計僑便和羊舌戎一起卸任,將成鄉交給了趙鞅的家臣,帶著數科弟子們和部分陶匠跑到了廩丘來為無恤效力。

這位年近四旬的計吏名聲在晉國內部已經漸漸起來了,甚至還傳到了國外,許多人都知道,成鄉宰是位會周髀數字的數科高手,正在鑽研“經天緯地”之術。

計僑有名、有功、又有勞。手裡十多名年輕的數科弟子也解了趙無恤乏才之急,所以任命為廩丘邑宰無可厚非,既然治理成鄉井井有條。更進一步的千戶邑應該也能勝任。

比去年冬至時消瘦了不少的計僑卻有自己的擔心:“下臣生怕政務繁忙,沒有功夫鑽研數科和教導弟子,主君莫不如另擇賢才,僑拾遺補漏即可……

但趙無恤讓他安心,沒有意外的話,他本人會常駐廩丘,把這個昔日的要塞作為行政中心,平日的政務也會參與。這個任命一是獎勵計僑的功勞苦勞,二來也是為漸漸成型的“數家”壯大鋪路。

計僑推脫不能。隻得應允。

接下來,就是邑司馬了。無論是俸祿還是權力上,司馬都是僅此於宰臣的職務。趙無恤手下能勝任的人不少。

但冉求初來乍到不好驟然提拔到如此要職上,穆夏、虞喜、伍井威望不足,這四人也更適合呆在武卒裡做軍吏。所以原先地位較高的原成鄉司馬羊舌戎,和趙氏家臣虎會便成了最合適的人選。

羊舌戎在得到甄邑司馬的任命後有些激動,這才跟著趙無恤兩年,期間還一度君臣分離。誰想卻從一個區區的下宮兩司馬升到了千戶邑司馬之職,爵比上士,期間至少跳了兩級,這可以說是飛一般的速度了。他怎麼也不曾想過自己居然還能有這麼一天,隻覺得位列大夫,複興羊舌氏的夢想漸漸有了希望,頓時乾勁十足。

虎會還是喜歡倚著城牆唱歌,他除了廩丘邑司馬外,還負責教悍卒擲矛,訓練那一百趙氏家臣子弟“庶子卒”,如今這批人已經習慣了武卒的訓練和作戰方式,可以加以使用了。

邑長老雖然主管祭祀,放在上古時還兼顧神權,權勢極大,但進入春秋後已經漸漸被邊緣化。隻要趙無恤把好關,這個職位僅僅是個空銜。出於安撫當地人的考慮,甄長老給了甄仲勳,廩丘長老也給了一個當地的七旬老者,但僅僅是個傀儡,主要權職還是由嫻熟禮儀的孔門之徒公西赤擔當。

最後,是掌管法律、刑獄的士師一職……

從上古皋陶做刑律以來,律法都藏於府庫,不輕易示人,讓國人摸不清違法與否,造成一種未知的恐懼,也好讓地位尊貴的卿大夫對國人庶民生殺予奪予取。

但春秋的趨勢是,成文法漸漸將成為主流,鄭、晉兩國已經先行一步,尤其晉國趙氏和鄭國,走在時代的最前沿。

趙無恤統治濮北兩邑,也想把這裡變為自他之下,人人都得以法為尊的律令製政權,這便是“從尊尊到尊法”。

不過事到臨頭,他才發現自己麾下法律人才的極度缺乏,到最後,竟然隻能讓背熟了《趙宣子之法》的成摶擔任廩丘的臨時士師,甄邑士師卻隻能由張孟談兼任。

此外,律法的建設也十分滯後,軍法倒是暫時夠用,但民法卻隻能由晉國的趙氏刑鼎立起一個架子。想要進一步建立起合乎濮北“國情”的律法,還需要一個提綱挈領者,以及源源不斷的基層人才。

時窮思賢士,趙無恤不由想起了新絳泮宮教授刑律的鄧飛,還有他在宋國時多次聽聞大名的鄧飛同族兄弟,鄭國著名的“訴訟律師”鄧析先生。(未完待續)

ps:出門在外,打賞的書友明天再感謝,各位中秋節快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