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見證奇跡的時候到了(1 / 1)

唐朝好地主 木子藍色 1626 字 2個月前

馬周雖然年青,但那筆字卻非常老道。按張超的要求,他費了三天的功夫,靜心閉關,終於寫出了一本滿意的書稿。

張超拿到的書稿,是九行十八字格式。一頁寫九豎行,每行標準是十八字,一頁標準一百六十二字。

這樣的版麵比較清晰、爽潔,疏朗悅目。

“辛苦賓王了,這版就寫的非常漂亮。”張超滿意的點頭。馬周終於鬆了口氣,實際上這份書稿,已經是他寫的第三版了。

第一版,他用的是南北朝以來帝王將相最喜歡的飛白書法,這種書法,筆畫中絲絲露白,像枯筆所寫。飛白運用的好,有的筆畫似流星劃過蒼穹,有的如快艇急馳水麵,確實好。

他辛苦的寫了書稿,結果張超拿到就否決了。

飛白確實是種非常不錯的書法形式,但卻完全不適用於雕刻。那絲絲露白的表現形式,根本無法讓匠人雕刻到板上表現出來,如果雕不出這種絲絲露白,那飛白也就剩不下什麼了。

張超把馬周的飛白書稿收了起來,準備拿回家收藏,然後毫不客氣的讓馬周繼續再寫,這次他指明要求用行楷。

楷書起於漢,盛行於魏晉南北朝,從簡省漢隸的過程中逐漸轉變過來。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結構嚴謹、字形定型。

不過張超要求馬周用行楷,行楷的用筆更靈活,比楷書行筆自由,又比行草規正。

行楷不比正楷呆正,比較飄逸好看,用於雕板印刷,印刷出來的書頁字體當然會好看的多。雖然正楷雕刻起來應當更簡單,但張超還是覺得應當試試行楷。

馬周隻能按著張超的要求,回去又認真的把三字經和張氏家規,用行楷寫了一份書稿。誰知道稿子交上去,張超連連誇讚行楷寫的好,結果最後卻還是搖頭說不行。

張超提出應當加上標點符號。

早在春秋時,當時的人就會在句子間加上短線、雙短線來做標點,表示重文。到了隋唐之時,除了之前的單、雙短橫外,還有拐角符號,三角符號,圓點符號,方塊符號等出現,用法也各異。甚至也有頓號、句號,意思和後世一樣。

隻不過,這些標點符號並不普及。

馬周寫的辛辛苦苦,但沒有用上標點符號。他認為不需要,但張超覺得有標點更好,不會有歧義。而且標點可以幫助斷句,而符號,卻還有其它的用處。就好比一個句子後麵加上句號和問號,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意思。比如說,讀了三年大學,和讀了三年《大學》,意思也不一樣。

當然,這時的人也會有一些文字來做為斷句,比如之乎者也就有這種作用,另外有的直接在句尾加‘句’或‘讀’來斷句。

張超覺得既然一直以來古人也都有使用標點符號,這就充分說明標點符號是有需求的。

馬周看了張超的標點符號後,覺得這套標點符號挺不錯的,很完整。雖然心裡很不高興第二版稿子又白寫了,但在認真的跟張超學會了標點符寫的使用之後,馬超回去寫第三版本的時候,終於把那些標點都添上了,甚至他在正式下筆前還請張超先檢校了一遍,得到張超確認之後他才開始正式書寫。

都說好事多磨。

馬周三易其稿,終於交出了讓張超十分滿意的書稿。

“為什麼非要把書稿用這種薄而透的白紙書寫?”

長鬆了一口氣的馬周問出了心中的疑問,這種白紙是張超特彆指定的,馬周還曾表示過反對,因為這種紙太薄太透,並不太好書寫。

張超對著馬周微微一笑。

“賓王,你將見證一項奇跡。”

說完這句話,張超就帶著馬周來到了村邊坡上的一處木屋。

這是臨時搭建的一處木屋,柯八爺和鄭木匠兩人早在那裡等候多時了。

“木板準備好了嗎?”

“按三郎的吩咐,我們準備了不少木板,好幾種料子的。”

張超興奮的點頭,他又要改變曆史進程了。雕版印刷術將在他的手裡提前出現,起碼也得提早幾十年。

書稿有了,雕板匠人也有了,現在就要開始正式製作雕板了。

沒有讓更多的人參與,因為張超想暫時保存這個秘密。張超挑看了下兩人老木匠準備的木板,然後指出要適合雕刻的板子。

“這幾樣都很適合雕刻,不知三郎準備雕什麼花?”

“不雕花,我要雕字。”

柯八爺和鄭木匠都不識字,但這並不影響他們雕字。他們不識字,卻能把字當成花一樣的雕。

張超拿出了馬周寫的三字經書稿,拿起一塊木板,告訴了兩位老木匠,讓他們把稿子反貼在木板上。

“把字刻下來?”

鄭木匠捏著下巴問,這樣的事情他以前乾過,挺容易的,把紙上的字跡部份鑿掉就好,跟刻碑其實是一樣的。

“不不不,正好相反,不能鑿掉字,而是要把字留下來,把其餘部份都鑿掉。”

“陽文?”

“沒錯。”

字凸起為陽文,凹進為陰文。

馬周來的一路上,一直在想著張超要拿著他的稿子去乾嘛。看到兩個木匠的時候,他心裡有了點懷疑。

此時聽張超說要刻陽文,他很驚訝。

“三郎,拓印得用陰文。”他提醒道。

張超手裡拿著塊木板,一臉的笑意,“我這不是拓印之術,而是雕板印刷術。印出來的不再是黑底白字,而是白底黑字。”

馬周很聰明,他一下子聽明白了張超那話的意思。

雖然聽起來好像隻是把版字從陰文改成陽文,但這結果卻是完全不同的。一想到自己費了無數辛苦才寫成的這篇稿子,可能變成雕板,並最終變成印刷的書本時,馬周激動了。

他呼吸都急促了起來,雖然他隻是寫了稿,書是張三郎著作的,可也與有榮焉啊。

鄭木匠和柯八爺沒有想到那麼多,也意識不到他們在做的事情是多麼的重要。他們隻是一個匠人,兩人得了張超的要求,便挑了板子,開始乾起活來。

兩人手藝很好,雖不識字,但卻能把馬周那行雲流水般的行楷,分毫不差的雕刻下來。字跡周邊的空白部份一點點被除去,一個個的行楷被留了下來,成為凸起板上的陽文。

兩個老木匠先前就得到了張超交給他們的一個秘密任務,讓他們準備一批木板,得要適合雕刻。

柯木匠和鄭木匠這些天就一直在做這個準備。

他們選用了材質硬度適中、紋理細滑的梨花,還準備了材質較為堅硬、質地緊細的棗木,還有杜梨花、黃楊木、銀杏木、白楊木等數種木材。

然後經過了鋸板、浸漚,乾燥和平板數道工序後,才得到了一塊塊光滑的木板。在這樣加工好的木板上雕刻文字,事半功倍。

他們沉浸其中,動作熟練,專注無比。

“三郎,這法子真的能行?”馬周帶著激動語氣問。

張超看著兩位木匠的手藝,堪稱雕刻大師啊。他們把馬周的那筆好看的行楷真的完整的雕刻了下來。

“你看,現在版也成了,唯一剩下的就是墨的問題了。”

印刷的墨肯定不能用普通書寫的墨水的,印刷的墨得用油墨,墨品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到印刷品的質量,普通的書寫墨水達不到要求。

“那我們用什麼墨?”馬周問。

“得用特製的鬆煙墨。”

墨多是用鬆煙製成,齊民要術裡就有記載製墨的工藝。以鬆煙為製墨原料,是從三國開始的,但那時還沒形成產業,隻是寫字人自己製用。最簡單的製墨法就是用細且清純的煙灰,經搗杵及篩濾,除去雜質,調質而成。

到了隋唐之時,製墨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產業,競爭還很激烈,鬆煙製墨技術也更加完善。

要製一塊墨,其實很複雜。

先得將一顆古鬆流去膠香,然後砍伐。據說鬆香有一毛未淨儘,那這鬆煙造出的墨就張有滓結不解之病。

因此選中鬆樹後,還得先在樹根打孔,用燈慢慢烤,讓樹中的鬆脂全都流淨。

然後把鬆木斬成儘寸,放入一個用竹篾編成形似船篷的封閉半圓形竹篷中,留小孔出煙,設置磚砌的煙道。燒數天之後,等冷了進去掃刮鬆煙。

得到了鬆煙之後,還要用膠攪拌調和,然後製胚晾乾。最後還有經過加添款識包裝,然後才成為一塊成品。

“我們要的墨不需要那種加膠後千錘百杵後製成的墨錠。”

宋人印刷時用的墨,是直接將煙室開端的粗煙子研細,然後加以膠料和酒製成膏狀後,放在缸內存放三冬四夏,存放越久,墨質也越好。

久貯的墨膏,臨用時加水充分混合後,用馬尾製成篩子過濾再使用。

這樣的墨才是印刷用的墨,一般的墨錠加水磨成的墨汁印刷,則會很容易化開,使字跡模糊。

不過這種方法還是太耗時間,張超可沒時間花幾年時間來製墨。但現在也沒有現成的印刷墨,張超還是打算自己製印刷墨。

“我已經找了好幾家商號,通過他們向不少製墨坊收購了一批粗煙子。”粗煙子品質較差,製出的墨也是最便宜的。張超收購粗煙子,給的價錢挺公道,那些墨坊倒也高興有人收購。(未完待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