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大奶奶是閔老夫人的主心骨,閔老夫人又嘀咕了一句,就不說話,聽著華大奶奶話開始盤算。
張太太她認識幾十年了,為人是沒話說的,又大方又厚道,李大郎確實是一等一的人品,李家大娘子嫁了人又歸家,再想嫁人隻怕是難了,嗯,不嫁最好,一個人能吃多少用多少,真嫁了人,那嫁妝必定不得了……
還真是門好親,六姐兒嫁過去,婆婆沒話說,繼子有繼子的好處,不是生母,這孝字上……她自己也不好狠拘著六姐兒,沒有妯娌,他們一家和李氏一族又沒有往來,既不用受那些窮親戚的騷擾,也不用接濟……
閔老夫人動心了,“這麼說也是,六姐兒脾氣嬌,嫁到這樣的人家,至少日子過的稱心。”
“你要是也覺得行,這事得趕緊,這門好親咱們看得著,彆人也能看著,你看馬夫人一個勁兒拉著張太太說話,多親熱,說不定也是看上了李家大郎,她家九姐兒可高不成低不就有兩年了。”
華大奶奶想著馬夫人那份熱情,眉頭微皺,要是趙侍郎家先提了親,哪怕同時提親,隻怕她們家六姐兒就得落空,畢竟,她們永安伯府就隻有一個空架子,人家趙侍郎可是實權人物。
“那可得趕緊!”閔老夫人越想越覺得李家好,聽華大奶奶這麼說,就有點急了。
“是得趕緊,得找個夠份量的媒人。”華大奶奶一邊應了句,一邊盤算,“姑姑是荊國公夫人,論理兒這身份足夠,可姑姑一來跟李家不熟,二來,”
華大奶奶頓了頓,“她家八姐兒的親事還沒著落,萬一……”
“萬一她也看上了李家大郎?”閔老夫人這會兒反應飛快,“她不行。商大奶奶?湯家跟她們李家是世交,張太太跟商大奶奶看樣子交好。
“不行!”華大奶奶一口否定,“商大奶奶那身份,哪夠份量!”
“那還有哪家?彆家咱們就算開了口,人家也不一定願意應。”閔老夫人愁上了,唉,永安伯府還是太敗落了。
“照我看,也彆托這個托那個了,”華大奶奶很快拿定了主意,“你跟張太太幾十年的交情,都是自家兒女的事,乾脆你去一趟李府,當麵跟張太太提一提這事,就算萬一不成,也不至於傷了誰的臉麵,以後不好往來,就算結不成親家,李家咱們也是要好好交往的。”
“那好,就這麼辦。”閔老夫人也是個爽快人,一口答應,又和華大奶奶商量了幾句,決定明天就到李府當麵和張太太提這門親事。
嘀嘀咕咕商量兒女親事的,不光永安伯府這一對婆媳,還有趙侍郎的夫人馬氏和女兒趙九娘子。
這一回,趙九娘子和阿娘馬夫人眼光一致,都看上了李家。
馬夫人看中了張太太的明理好脾氣,以及李家大娘子和長公主那份親密非常的交情,以及李信的二甲第一,趙九娘子則看中了李家不同一般的富貴,以及李信的俊秀儒雅。
馬夫人也是行動派,母女倆兩三句達成統一,馬夫人就開始盤算請誰探話說親,“……就托顧夫人,楚相的麵子,我就不信她李家敢駁了,雖說顧夫人和綏寧伯府有點兒拐彎親,不過顧夫人說過好幾回了,綏寧伯府那位顧姨娘的娘家,早就被顧氏族裡開革出去了,這門親,顧夫人早就說過不認了,這一條挑不出理兒。”
“就算挑得出,李家也不敢挑吧。”趙九娘子撇了撇嘴,“阿娘就是想的周到。”
“這還不是替你著想?真結成了親,你是要嫁進李家的,張太太雖說是過繼母,尋也是你正經的婆婆,能結好儘量結好,就算不能結好也不能先惹人家不高興,甚至種了仇,你呀,就是孩子脾氣。”
馬夫人點著女兒的額頭,“你這孩子,算了算了,就你這慣壞了的脾氣,李家這樣的低門小戶也好,能伸開心腸過一輩子。”
“阿娘,我才不任性呢,我就是在阿娘麵前才這樣,跟彆人,阿娘去打聽打聽,誰不說我懂事識大體?”趙九娘子搖著阿娘的胳膊嗔怪。
馬夫人笑起來,“好好好!懂事,識大體,我的閨女,哪有不好的?”
…………
禁中,紫極殿,皇上一臉倦容,放下手裡的朱砂筆,輕輕捶了幾下腿,常太監忙上前幾步,扶著皇上下了榻,又扶著他走了幾步,等皇上活動開腿腳,才鬆開皇上,站到炕前收拾筆硯。
“貴妃走了有小半年了吧?”皇上腳步緩慢,來來回回走了幾趟,頓住步,看著殿門外的盛開的春花,語緩慢低落的說了句。
“是。”聽皇上提到周貴妃,常太監一個字不敢多說。
“大哥兒也關了快半年了。”沉默半晌,皇上又低低說了句,這一回,常太監一聲沒敢吭。
“宣隨國公。”皇上又來來回回走了幾趟,坐回炕上吩咐。
“是。”常太監垂手退到殿門口,招手叫過小內侍去宣隨國公。
隨國公到的很快,磕了頭起來,皇上將湯碗放下,緩聲吩咐道:“前兒大哥兒遞信出來,說想念朕,他是被高牆圈禁的人,私遞書信出來,這不對,可他念著朕,唉,你去一趟,第一,看看大哥兒好不好,第二,把各處仔細查看一遍,房舍用具可都齊全,侍候的人夠不夠。”
停了片刻,皇上接著道:“圈在裡麵能做的事有限,問問他房裡侍候的人可稱他的意,朕記得,他被圈進去前,剛剛死了個小妾。”
“是。”隨國公聽說是這麼件差使,滿肚皮苦澀,可臉上半點不敢露,隻敢恭恭敬敬應一個是字。
“你是他嫡親的舅舅,你跟他阿娘一樣疼他,你去看看,朕也能放心些。”皇上神情晦暗,“他雖然大逆不道,可畢竟……唉,貴妃走的時候,最牽掛的就是他,你去看看,好好看看,彆讓人委屈了他,再怎麼也是朕的兒子。”
“是。”隨國公再次垂頭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