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12)(1 / 1)

琴帝 唐家三少 1492 字 2個月前

求推薦票。求推薦票。求推薦票。求推薦票。

---------------------------------------------------------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拔奏弦鳴樂器,傳說為伏羲、神農等中華民族的先祖聖王所創製,有著非常悠久的曆史。名列"琴棋書畫"四藝之首。是古代文人的必修之器,曆史上,以琴為伴的聖賢先人和知名的琴師琴人不下數百,如:孔子、莊子、蔡邕、嵇康、白居易、範仲淹、嚴徵、張孔山等等。古琴的形成了獨特的傳承體係。

自古琴產生以至綿延數千年的曆史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整套係統完整的中國傳統高雅文化——琴道文化,其中包括:琴體造型表徵賦予的人文內涵,操琴者需具備的傳統文化及思想道德素質,重道德、禁淫邪、美風俗、流文雅的教化功能,以及科學完整、古老而無可替代的記譜方式,豐富細膩、其它樂器無法比擬的表現技法,時間、場地、著裝等環境營造方麵的要求等;並留下100餘部琴譜,600餘首琴曲,3000餘首不同傳譜,1000餘條琴曲解題和後記,300餘篇琴歌歌詞以及大量的琴學專著和散見於曆代文獻的琴論等等,可謂洋洋大觀。當代琴家李明忠先生這樣評價道:“中國古琴是一種融人文中的道德、禮儀、理教……等宇宙天地間的山川、河流、風雨、雷電……為一體,融天聲、地聲、人聲與三尺琴麵為一體的一種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體”。可以說,古琴凝聚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是傳統文化的卓越代表。因此,在古代,古琴受到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文人隱士的鐘愛,成為人們修身理性、抒情言誌、神交大化、以琴載道的“道器”。古琴的音樂神聖高雅,坦蕩超逸,古人用它來抒發qing感,寄托理想。它已經遠遠超越了音樂的意義,成為中國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因此,古琴又是中國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

有關古琴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尚書》等文獻。《尚書》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國之詩,而天下治。”可知琴最初為五弦,周代時已有七弦。東漢應劭《風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為君,小弦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三國時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製已基本穩定,一直流傳沿續到現在。

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獨奏兩種。根據文獻記載,先秦時期,古琴除用於郊廟祭祀、朝會、典禮等雅樂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階層中流行,秦以後盛興於民間。關於以琴為聲樂伴奏的形式,早在《尚書》中,已有"搏拊琴瑟以詠"的記載。周代,多用琴瑟伴奏歌唱,叫"弦歌",即唐宋以來所謂的琴歌。從漢代蔡邕所著《琴操》中,有歌詩五曲,即周之弦歌,其中的"十二操"、"九引"以及"河間雜歌",都是援琴而歌的。

春秋戰國時期,古琴的獨奏音樂已具有一定的藝術表現能力,如伯牙彈琴子期善聽的傳說。當時有名的琴師有衛國的師涓,晉國的師曠,鄭國的師文,魯國的師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飛》、《陽春》、《白雪》等,均已載人史冊。

漢、魏、六朝時期,古琴藝術有了重大發展,除在《相和歌》、《清商樂》中作伴奏樂器外,還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現。如器樂曲《廣陵散》、《大胡笳鳴》、《小胡笳鳴》等,反映出古琴作為器樂演奏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漢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晉間的嵇康,都是當時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嵇康擅長彈奏古琴名曲《廣陵散》,己傳為曆史佳話。創作的著名樂曲有嵇氏四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蔡氏五弄:《遊春》、《淥水》、《幽居》、《坐愁》、《秋思》;傳為竹林七賢中的阮籍所作琴曲《酒狂》以及六朝宋王義慶《烏夜啼》。

隋唐時期,西域音樂盛行,琵琶興起,古琴音樂的發展受到一定的抑製。但由於古琴譜的產生,不僅推動了當時古琴音樂的傳播,而且對後世古琴音樂的繼承發展具有深遠的曆史意義,使中國古代音樂曆史進人了一個具有音響可循的時期。隋末唐初趙耶利,對當時流行的文字指法譜字,進行了整理,並輯錄了《彈琴右手法》、《彈琴手勢圖》等解釋演奏法的著作。著名的琴曲《碣石調幽蘭》,為南朝梁丘明傳譜,現存為傳到日本的唐手寫卷子,是中國最早的、也是目前所知的唯一的一份古琴文字譜。

唐代詩人李嶠、李頎、李白、韓愈、白居易、張祜、元稹等,都為古琴寫下了不朽的詩篇。白居易愛好古琴,在《夜琴》中有:“蜀琴木性實,楚絲音韻清。”他的琴藝很高,並能自彈自唱,甚至在旅途船中仍以古琴為友,他在《船夜援琴》中寫道:鳥棲月動,月照夜江,身外都無事,舟中隻有琴。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聞無古今。”張祜的《聽嶽州徐員外彈琴》也有:“玉律潛符一古琴,哲人心見聖人心。儘日南風似遺意,九疑猿鳥滿山吟。”描寫了古琴豐富的表現力。唐代著名琴家有趙耶利、董庭蘭、薛易簡、陳康士、陳拙等。趙耶利總結當時琴派說:“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急浪奔雷,亦一時之俊。”至今仍符合吳、蜀兩派的特點,盛唐的董庭蘭作有《大胡笳》、《小胡笳》等琴曲傳世。薛易簡在他著的《琴訣》中總結了古琴音樂的作用是:“可以觀風教、攝心魂、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慮、壯膽勇、絕塵俗、格鬼神。”並提出演奏者必須“定神絕慮,情意專注”,為後世琴家所重視,從而引伸出許多彈琴的規範。

晚唐曹柔鑒於文字譜"其文極繁",使用不便,而創造了減字譜。即在文字譜字的基礎上對漢字譜字加以減筆而成的一種譜式,近似演奏符號,是古琴減字譜的早期形式。唐代著名琴家有董庭蘭(開元、天寶年間),從其師陳懷古處承繼了當時最負盛名的沈、祝二家聲調,擅彈琴曲《大胡笳》、《小胡笳》。天寶中琴家薛易簡,可彈大弄四十、雜調三百,並有理論著作《琴訣》七篇,擅彈《三峽流泉》、《胡笳》、《烏夜啼》、《彆鶴操》、《白雪》等曲。晚唐還有琴人陳康士根據屈原《離騷》所作的琴曲等。

宋朝的古琴一方麵出現懷舊的複古主義傾向,另一方麵由於古琴在《相和歌》、《清商樂》演奏中的長期實踐,與民間音樂有著深遠的聯係,以及琴曲"楚漢舊聲"的曆史傳統,使古琴音樂在複古主義傾向中並沒有被湮沒,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發展著。南宋時期傑出琴家郭沔(號楚望,生於1190年,卒於1260年後)和他的弟子劉誌芳、毛敏仲等人,在古琴遺產的整理、創作方麵對古琴音樂的發展作出一定的貢獻。如郭沔創作的琴曲《瀟湘水雲》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蕩漾、煙霧繚繞的意境。、《泛滄浪》、《秋鴻》;劉誌芳創作的《忘機》、《吳江吟》;毛敏仲創作的琴曲《漁歌》、《樵歌》、《佩蘭》、《山居吟》等都流傳至今。當時著名的琴曲還有《楚歌》、《胡笳十八拍》、《澤畔吟》等;琴歌有薑夔(公元1155一1221)的《古怨》;廬山道士崔閒所著《醉翁吟》等。宋人朱長文撰寫的《琴史》,真實地記錄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補琴派兩則。

嶺南派

源於道光年間的黃景星。他繼承先人的《古岡遺譜》,又向香山何洛書學會十餘曲,輯五十首為《悟雪山房琴譜》。近人鄭健侯傳其學。

嶺南派的代表人物有黃景星、李寶光、鄭健侯、楊新倫等;重要琴著包括:《古岡琴譜》、《悟雪山房琴譜》(黃景星)。代表琴曲有《碧澗流泉》、《漁樵問答》、《懷古》、《玉樹臨風》、《鷗鷺忘機》、《雙鶴聽泉》等;藝術風格:清和淡雅。

閩派

近代琴派,以祝鳳喈為代表,著有《與古齋琴譜》。繼其學者有張鶴,編有《琴學入門》;陳世驥,編有《琴學初津》。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