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琴史(3)(1 / 1)

琴帝 唐家三少 451 字 2個月前

麻煩書友們多多收藏、投票。這個月的月票就先投給小三的生肖吧。謝謝。今晚5點和8點還各有一章更新

————————————————————————————

明、清時期由於印刷術的發展,大量琴譜得到刊刻流傳,見於記載的琴譜有一百四十多種,從中可

知僅明代創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明初琴家冷謙的《琴聲十六法》,是對古琴的美學思想、演奏技巧和

藝術表現提出的理論。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是明代琴家,對古琴藝術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

,他收錄唐宋之前藝術珍品六十四曲、曆十二年主持撰輯了《神奇秘譜》,於1425年刊行,是我國現存最

早的一部琴譜。明末清初,徐上瀛更進而提出《二十四琴況》。明清以來,著名的琴曲有《秋鴻》、《平

沙落雁》、《漁樵問答》、《良宵引》、《水仙操》、《鷗鷺忘機》、《龍翔操》、《梧葉舞秋風》等。

這一時期在演奏上由於民間音樂(特彆是戲曲音樂)的熏陶和影響,古琴技巧有了突出的發展,尤其

是左手技巧的創新,如《五知齋琴譜》中的《瀟湘水雲》、《胡笳十八拍》等琴曲,左手技法極為細膩,

前所未見。以後的許多琴譜,在整理加工傳播傳統古琴音樂方麵,也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明、清時期著

名琴人有嚴澂、徐谼、蔣興儔、徐常遇、蔣文勳、張孔山等人,近代著名琴人又有黃勉之、楊宗稷、王燕

卿等。

清末與民國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變遷,特彆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樂瀕於絕滅。當時

,全國各地也出現了一些琴會組織,如北京的‘嶽雲琴集‘、濟南的‘德音琴社‘、上海的‘今虞琴社‘、長沙

的‘愔愔琴社‘、太原的‘元音琴社‘、揚州的‘廣陵琴社‘,南京的‘青豁琴社‘、南通的‘梅庵琴社‘等,它們

的活動都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其中尤以上海的‘今虞琴社‘,持續時間最長,對琴界影響最大。

建國後,古琴音樂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搶救,調查、收集、整理了流失於民間中的各種傳譜,並錄製

了一批音響;發掘一批失傳的琴曲,如《廣陵散》、《幽蘭》等;培養了一批古琴音樂人材,為今後古琴

音樂的整理、研究、發展開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吳景略、龍琴舫、查阜西、張子謙、夏

一峰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