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8章 癸字卷 艱難博弈,人心惟危(1 / 1)

數風流人物 瑞根 1572 字 2個月前

第2368章癸字卷艱難博弈,人心惟危

這個問題一上來就讓在座眾人感覺到了壓力。

實在是這個話題上既需要考慮到當下現實需要,又要考慮日後閣臣因病和年齡致仕之後如何產生的示範,又還涉及到籍地之爭,很難讓所有人滿意。

以下一步閣臣的籍地為例,五名江南士人,兩名北地士人,這已經大大超出了想象,就算是湯謬二人是臨時加入,有特殊原因,但五比二的對比,加上沒有湖廣和西南、嶺南士人,這種“畸形”肯定是無法讓人滿意的。

“湯謬二人是否有一人入閣即可,為何非要二人同時入閣?我以為東鮮完全夠資格入閣。”柴恪知道不可能改變什麼,但態度卻要表明,不能忽視湖廣士人,官應震不好出麵,但他必須要站出來。

李三才看了一眼葉向高,沉吟著道:“此事進卿兄和東鮮也已經解釋了,南京方麵可能有顧慮,所以很堅持,……”

“南京堅持,難道我們就必須要讓步?”郭正域抗聲道:“那朝廷威信何在?日後若是有人以此為例,事事效仿,我們如何治政?”

“美命,此事進卿兄亦與我說過了,朝局艱難,你在戶部更清楚,都需要顧全大局,共克時艱。”官應震不得不出麵了,再這樣下去,這殿堂中就要起紛爭了。

郭正域哼了一聲不再說話。

郭正域是戶部右侍郎,也是朝中湖廣士人的中堅人物。

在鄭繼之致仕後官應震、柴恪、郭正域、楊鶴,再加上還在南京堅持的畢自嚴,在湖廣尚未回來的熊廷弼,這就是當下湖廣士人的底氣。

“另外道甫兄,這當下是特殊情況,那麼日後閣臣產生是不是也需要一個較為清晰的規範?如何提名,如何推薦,如何體現眾望所歸,這些可能都要有一個相對明確的指導意見吧?”喬應甲也站了起來,提出自己的意見。

喬應甲這一站出來,立即就引來了北地士人的符合,連葉向高和方從哲都覺得棘手。

很顯然北地士人對七名閣臣中江南士人占據五位一樣不滿意,這樣嚴重的積壓了北地士人的話語權。

這要爭執下去,隻怕一上午都彆想說完。

還是齊永泰出麵打圓場,“此條值得商榷的餘地甚多,但就目前來說,我們和南京的談判卻隻能達到如此效果,還望諸位也理解當下朝廷難處,至於日後如何調整修改,我建議再議,今日不必糾結於此,進卿兄,你意如何?”

葉向高和齊永泰配合默契,點頭稱是,喬應甲雖然有些不滿意,但是他也知道現在揪著這一條不放,也不可能有一個結果,何況齊永泰都發話了,他也隻能悻悻坐下。

這一條便算是過了。

李三才這才開始講述第二條。

“易儲製度是南京方麵最重視的,他們一直堅持義忠親王有四子,即便是世子有什麼意外,那也可以由其他三子繼任,堅決排除當今皇上子嗣,……”李三才說到這裡頓了一頓,“這一點內閣認為我們亦須堅持,當今皇上因為遇刺不能視事,朝中不能一日無主,為江山社稷計,我們可以考慮折中權衡之策,義忠親王可以入繼大統但是這是入繼元熙大統,而非永隆大統,我們不能因為一時權宜就剝奪了永隆一脈的繼統權,所以我們以為日後永隆一脈和萬統一脈儘皆可入繼,須得要根據當時情況來議定。”

這是個天大的難題,活著就是一個足以引爆一切的火藥桶。

義忠親王辛辛苦苦爭得皇位,但他都五十好幾了,能當幾年皇帝?不就是為子孫計麼?

現在卻讓他乾幾年死了之後還要將皇位傳承給永隆帝的子孫,這如何能行?

但對朝中諸公來說,因為財政和其他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讓你義忠親王入繼大統已經是破天荒了,伱現在還要得寸進尺世世代代皆由你的子嗣來繼位,剝奪永隆帝子孫的繼統權,這無疑會讓天下士人質疑當今諸公的節操,便是朝中士人內部也絕難通過。

這應該是分歧最大也是雙方都難以退讓的難題。

“所以我們最終得出的結果是,義忠親王登基為帝,其世子為太子,但是當今聖上諸子亦保留繼統權,也就是說,日後萬統帝一旦駕崩,若無其他意外,太子當然繼位,但如果有意外,當今皇帝諸子亦有入繼大統之資格,具體如何來確定,當由朝廷來決定。”

李三才的這番話引來殿中眾人的竊竊私語,很顯然這個議定的方略太過模糊。

比如這個所謂意外,是指什麼?

身故當然是意外,病重不能視事也是意外,那其言行乖張,不符身份,是否算是意外?

再進一步,如果太子的表現不能贏得內閣中多數人認可,認為其難以勝任皇帝之位,那算不算意外?

如果在這一點上紛爭不下,隻怕最後還得要付諸於雙方的實力對決,而這個實力可以是多方麵構成的,軍事力量首當其衝,這也是為什麼在這之前朝廷一定要將京中諸軍和宮禁軍權牢牢掌握在內閣和兵部手中的原因。

如果算的話,那麼永隆一脈亦有入繼大統資格,那又該如何來確定,是內閣諸公,還是朝中重臣來決定?何種方式產生?

這一連串的問題都亟待解釋,但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不僅僅是朝廷和南京方麵的爭執,同樣朝廷內部一樣也有分歧。

“道甫兄,就這?難道就沒有一些更詳細的解釋麼?”高攀龍也有些不滿意,“意外如何判定,如果重新確定太子,朝廷怎麼來確定,什麼方式?南京方麵既然也認可,我覺得我們這邊是否給了他們某些承諾,要不就是一些誤解?”

李三才也知道這個問題可能最棘手,在談判時,雙方也是撕扯最長時間,即便是到現在,準確的說也沒有達成一個雙方都完全認可的規則,或者說更多的是各自理解表述。

“我們是這麼看待的,太子如果沒有特彆的意外,肯定有優先繼位權,這並非兒戲,但太子是否合適,朝廷有自己的看法,這個朝廷是指閣臣和重臣,如果超過五名閣臣都認為太子不再合適,且重臣中有八成也讚同閣臣意見,那麼朝廷有權撤換,……”

八成?所有人都默默計算起來,二十九名重臣,七成就意味著是要有二十三名重臣外加五名閣臣都認為太子不再合適,便可以易儲。

湯謬二人不計,如果未來萬統帝能拉攏到其中一名閣臣反對,那就太子之位無虞,同樣即便是拉不到閣臣支持,重臣中如果能獲得七人支持,也可以否決易儲。

如果說閣臣不好拉攏,那麼七人重臣就相對容易了。

現有的二十多位閣臣中,分屬南北和湖廣西南嶺南,但其中未必都是讚同一定要易儲的,許多人對是否易儲並不太關心,隻要能確保士林文臣的主導權,那麼易儲不易儲影響不大,甚至還覺得沒有必要在這個問題上糾纏。

在一些人看來隻要我們有了這個姿態,認可永隆一脈也有繼統權,那就算是儘到責任義務了,但這卻和真正做出決策的內閣幾位想法不太一樣,畢竟做出這個決策的是他們幾個,天下士人們都會把責任記在他們頭上,他們更擔心自己的名聲受損,甚至被記入史冊中。

所以他們內心還是更希望在義忠親王,也就是萬統帝之後,皇位重新回到永隆帝一脈上,這樣他們對天下士人也就能有一個交待了,也不必擔心日後史書上給自己幾人記上一筆。

義忠親王同樣也是覺察到了這一點,所以才不肯在這上邊做讓步。

但現在擺在這裡逼得雙方要達成一致,就必須都要讓步妥協,所以才會得出這樣一個含糊其辭的說辭,至於真實意思,那就隻有雙方各表,到最後各憑實力說話。

如果義忠親王到那時候能收買拉攏到一名閣臣或者足夠的重臣,挫敗葉方齊李等人的意圖,那他便可以安心瞑目,那麼也意味著葉方等人的聲譽要受損,同樣葉方等人如果能采取手段成功易儲,那麼不但能提振內閣威信,而且也成功化解自身名譽危機,一箭雙雕,兩全其美。

這樣的博弈從現在看起來,似乎內閣這邊是占據優勢的,但是這隻是暫時的,或者說是表麵上的。

皇權獨尊的觀念在朝野一樣有很大的影響力和支持者,義忠親王繼位之前都能拉起湯賓尹、繆昌期、朱國禎和顧天峻、賈敬、甄應嘉這一幫人的鼎力支持,在他真的繼位當皇帝之後,應該有更多的資源和手段來分化瓦解內閣這邊的陣營。

這一點無論是葉向高方從哲他們,還是馮紫英都有著很清醒的認識。

千百年以來的皇權在百姓心目中根深蒂固,“清君側,誅妖邪”這句話千百年來也不知道喊過多少遍,隨時可以被人利用指向葉方等人。

繼續三更,求月票!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