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不太有Big的初啼(3k)

高振東麵前兩塊電路板中間,連了一根雙絞線。

這兩塊電路板,都是運算所做好了,高振東自己焊接的。

從係統裡提出來的那一對Modem,元件還好說,可是電路板細節與運算所提供的這批,肯定是不同的,因而並不適合拿出來公開試驗用。

電路板上各有一個簡單的揚聲器,正發出「滋滋滋」的聲音,這個聲音高振東聽起來有些新奇,可是如果是二十一世紀前五年左右經常使用計算機的人,對這個聲音非常熟悉。

這是Modem撥號的握手聲音。

和日後的使用方法不太一樣的是,日後一般是撥號到ISP(網際網路服務提供商),通過ISP接入網際網路,而高振東這裡,沒有ISP,是兩台Modem直連。

同時也沒有網際網路的概念,這個時候連TCP/IP都還在高振東的存儲庫裡睡大覺呢。

就是通過Modem,直接將兩台計算機從物理和傳輸層麵連接起來了,能夠互發數據了而已。

而且高振東這裡,實際上就一台計算機,他是通過兩個不同的串行數據接口連接的這兩台Modem,然後分彆操作這兩個不同的串口,查看發送和接收的情況。

至於這些數據怎麽握手,怎麽發送,怎麽確認,怎麽校驗等等這一係列完整的工作,還要等高振東的裁剪版telnet和ftp完成之後才能真正的工作起來。

不過這些都是後話,現在的顯示器上,兩行漢英夾雜的提示信息正在閃動。

「CK1:與TZJTQ2握手成功」

「CK2:與TZJTQ1握手成功」

CK,串口的意思,TZJTQ,就是數據機了,由於存儲空間占用的原因,對於設備等在計算機中的命名,還是傾向於使用拚音字母。

這和提示信息不一樣,提示信息需要儘量讓使用計算機的普通人也能看懂,而設備名這類東西,靠近計算機中底層的人能看懂就行了。

這是一個非常簡陋的命令行值守程序,省略了大量的網絡層次丶細節和步驟,其使用界麵完全不考慮易用性人機工程等等所有的東西,它的存在,唯一的用處就是讓高振東掌握他想掌握的信息,以及發出他想發送的指令。

高振東暫時沒有花心思去編寫一個帶圖形的界麵,雖然現在他已經有C語言的函數庫了。

他在命令行輸入了一行指令。

FS CK1「aaaa」

這行命令簡單到了極致,發送,使用埠串口1,發送內容是aaaa這串字符。

屏幕上半部的信息開始跳動刷新,在原有的信息下方,連續刷新出了兩行新的信息。

「CK1發送成功,發送長度=4Byte」

「CK2接收到數據,數據長度=4Byte」

通了通了,高振東差點歡呼起來,不過,還沒完全成功,就差一步了。

高振東在命令行輸入了第二行指令。

DQCK2 CD=4

這行指令的意思也很簡單,讀取串口2,讀取長度4位元組。

高振東不知不覺已經屏住呼吸,看著顯示器。

aaaa

沒有任何修飾,就這簡簡單單的四個字母。

看著這四個字母,高振東像個小孩子一樣,從椅子上一躍而起:「哈哈,通了!通了!」

彆人也許不知道,可是高振東心裡清楚,這代表著國內的計算機網絡,邁出了第一步,雖然這一步還很小,可是卻意味著一個龐大瑰麗的世界,提前數十年,向我們打開了大門。

想到這裡,高振東有些遺憾,「aaaa」作為國內網絡技術的初啼,是不是有些逼格太低了?

要說隨手亂敲幾個字符作為測試數據,隻要做過類似工作的程式設計師,估計99.9%都乾過,有的是幾個「a」,有的是幾個「1」或者「1234」之類,甚至有的是直接臉滾鍵盤,高振東也同樣不能免俗。

轉念一想,沒事兒,這是我自己調試用的,不算,等到了全部驅動和協議編寫完畢,和運算所那邊進行正式的通信試驗的時候,再整個好的。

那沒事兒了,高振東心情更好了起來。

接下來,他需要做兩個事情。

第一個,是把telnet和ftp裁剪完善,整合到一個應用程式裡去。在作業係統沒有正式推出的日子裡,這個應用程式就是標準的國內計算機聯網程序了。

第二個,是把Modem的驅動,加入到正在編製的作業係統中去。

至於其他東西,再往後放放,現在的硬體環境還不大撐得住。

脫離了環境談技術,那就未免有點空談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