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

被天幕稱為大冤種的介子推,此時的心情是茫然且無措的。

他跟隨、護送公子重耳,是因為公子是個禮賢下士、德才兼備的人,這一路的逃亡中,公子為人也確實如此。

但這與天幕所說的後來之事,並不衝突。

因為介子推從未覺得保護公子是一件可以用來說的功勞,乃是忠心之人自發而為的事情罷了。公子成為晉文公後論功行賞,也定然是知曉他不圖這份名利,是以才未曾嘉賞於他。

至於最後會用放火燒山的方法來請他下山,定然是公子被世人口口聲聲的“恩義”所裹挾,這才迫不得已而為之。介子推是知道自己的,既然已經選擇隱居,定然是不願再下山背上索取之名的,想必正是因為此,他才會被燒死在山上。他唯一愧對的,就是自己的母親。沒一會兒,介子推就為以後會發生的一切,找到了理由。

公子重耳尤為激動,起身向著介子推作揖感激:“若他日,不與子推共心,上天視之!”

【說到這,我覺得晉文公這個人蠻矛盾的。

我認真看了一遍,就覺得《史記》上寫的那些東西,根本就不像是同一個人能乾出來的。與其說他的流亡之路,倒不如換個角度,從他娶妻生子的視角來看。起先他流亡的時候,已經是40多歲的年紀了,這個時候肯定已經娶妻生子了吧?但是我沒看到過相關的記載,也不知道他們最後咋的了。

反正從重耳逃亡開始看,他一開始是逃到了他母親的故國狄國,在那裡娶妻生子了。

幾年後,他爹死了,國內發生了一係列事變後,大臣來找他繼位,他說自己不配,讓他們立彆人。然後他弟繼位了,他弟這個人吧,人品不太行,不僅言而無信,還殺了之前要迎重耳的大臣。

搞的人心儘失之後,他弟就怕百姓都去依附重耳,所以就要去追殺重耳。】

晉國。

晉獻公死後,裡克等人殺了奚齊和悼子,正準備使人迎回公子重耳。

前去狄國的人選都已經定下了,就是公子重耳的舅舅狐毛,他還是一直跟隨在公子身邊的狐偃之兄。本以為這事情肯定穩妥萬分,不想忽然聽見天幕這樣一說。

他們的心,直接涼透了。

可如今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繼續去迎公子重耳尚有一絲轉圜的餘地,但若是退

而其次迎回公子夷吾,隻怕是必死無疑。

【重耳一聽這事,就準備跑路,這個時候他對妻子說了一句很茶的話。

“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1]

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後還不回來,你就另嫁了吧。

真的,就那個時候的平均年齡...

重耳!你讓人家等你二十五年?你那時候是去逃命,不是去繼位,你根本就不確定能夠在二十五年內就把人接去享福,你說這話虧不虧心呐!】

彈幕:啊這,這很難評價……

彈幕:主播你早說呀,那我就對他後麵會做出放火燒山的事情,一點都不感到驚訝了。

彈幕:所以後來呢?他當上晉文公之後,把妻子孩子接回去沒?

【接肯定是接回去了。彆急,咱按順序來看。

重耳又開始逃亡,他逃到齊國之後,齊國的國君將一個宗女嫁給了他,又是一通恩恩愛愛。

哦忘了說,前麵重耳在狄國也是恩愛生活了十幾年來著。

重耳在齊國生活幾年之後,齊國的國君死了,局勢不妙起來,跟隨重耳的狐偃等人就開始密謀要離開。

不巧被齊國妻子的侍女聽到了,就密告給了妻子,妻子是個遠見卓識的女人啊,她不僅殺了侍女,還告訴重耳要誌在四方。成語“誌在四方”就是出自這個時候。

但是這個時候,重耳卻說:“人生安樂,孰知其他!必死於此,不能去。”[2]

最後是妻子和狐偃等人用計,用酒把重耳灌醉後,帶著他離開的。注意啊!前方高能!

醒來後的重耳暴怒,說要殺了他們,還說要是事情不能成功,就吃了他們的肉。[3]】

秦朝。

這已經不是嬴政第一次聽到,有關於晉文公的故事。

但卻是第一次從這樣的角度,聽人以批判的口吻來說起。

在天幕的口中,晉文公似乎沒有一點可取之處?這讓嬴政覺得奇怪。

西漢。

劉徹一個人獨坐著,此時他已經隱隱有點後悔獨處的決定了,因為想說的話太多,卻沒有一個可以傾訴的對象。

"天幕是如何知道晉文公說過這些話的?&#

34;

"那朕……朕同皇後她們說的話莫非也……"

"哎,這還是天幕第一次這般詳細地說起一個人的生平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