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70 章 “恭賀陛下得子”(1 / 1)

“恭賀陛下新歲喜得新子!”

證聖二年的正月朝會,群臣們恭賀聲隆隆回蕩在明堂中。

聽起來很莊嚴肅穆。

然而不管彆人‘恭賀’出這句話時,心裡到底如何想,但列於百官之前的薑握說出這句話時,心底已經有個小人笑翻過去了。

甚至為了維持麵上的雲淡風輕宰相姿儀,薑握還特意打開係統,在係統的麵板上打下了一串‘哈哈哈哈’。

小愛同學:?

群臣恭賀完畢,宰相們入座。

薑握這才略微側頭:能看到剛拜相月餘,新任尚書右仆射庫狄琚的神色,也是有點繃不住的複雜。

再換個方向略側首,文成的嘴角都放不平,顯然也在努力忍笑。

聖神皇帝在丹陛之上,見自家大司徒的吃瓜神情,眼底也不由閃過幾分笑意。

而這一切都要從出征兩月餘的裴行儉那說起。

裴守約也是‘與眾不同’,從前將領出征,戰利品或是俘虜,或是牛羊、或是金銀。

然而這次裴將軍,給聖神皇帝打了個‘好大兒’出來——

新歲後,靈州送來捷報。

後突厥默啜可汗戰敗,欲率部歸降,並且默啜可汗特意送了一封親筆書信到裴行儉處,請他轉交聖神皇帝。

“默啜願歸降,並叩請為聖神皇帝之子。”[1]

當時接到這封降書的裴行儉:……

這是什麼新的投降方式?

但到底是後突厥可汗的降書,裴行儉也不能私自扣下,隻好隨著捷報一起送回了京城。

**

時間往回倒兩個月:靈州的急報剛送到,裴行儉就急著出發。

靈州是軍事重地,西據賀蘭山,東有黃河險。從秦朝抗擊匈奴起,這裡就是邊境重地。

而對薑握來說,之所以知道靈州必然是軍事重地的緣故,是因為……宋朝把這兒給弄丟了,且朝上還就要不要‘棄守靈州’爭論過。

連宋都要爭論下‘棄守’與否的地方,必然是軍事上的咽喉要地!

不過裴行儉急著出發,倒不是多擔心靈州重地失守,而是怕……默啜可汗一旦進攻失利就心生懼意跑掉。

遊牧民族就這點實在讓人頭疼:打不過後跑路也快。

裴行儉對靈州的防守還是很有信心的:此地從秦漢起就建了城池抵禦外夷,這些年朝廷更是屯田安民,構築堡壘,囤積火藥。

彆說默啜可汗隻是號稱二十萬大軍,就算他真有二十萬大軍,要拿下靈州也不容易——哪怕靈州本地士兵不夠,旁邊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的駐軍又都不是擺設。

靈州守軍之所以發緊急軍情入京,也並非城池告急求援,而是這屬於超出他個人能指揮的‘大戰’範疇。

需要皇帝親自調派一位行軍大總管統一指揮,否則安西、北庭兩大都護府的都護,也不好彼此指揮,總得有一位能總領的

大將。

這才是裴行儉和李文成爭奪的領兵權。

而裴行儉順利爭到後,自然心急火燎出發。

生怕默啜可汗於靈州受挫後,帶著大軍轉頭就跑掉。

*

而在裴行儉出征前,庫狄琚認真對裴行儉道:“你此番出征不同以往。”

“可不要光顧著打仗,不顧旁的。”

裴行儉很少見夫人這麼嚴肅認真臉,還挺感動,於是接過夫人的話道:“你放心,我會保重自己的。況且我如今帶兵出征的年紀雖大了些,但比當年英國公和樂城郡公可要年輕。”

他安慰完夫人不要擔心他的安危和身體後,就見庫狄琚抿抿唇,沉默片刻後冒出來一句:“當然,你的安危也是我很擔心的一方麵。”

裴行儉:……

他搖頭笑問道“那夫人要囑咐什麼?”

庫狄琚也不由笑了。

其實她真不如何擔心裴行儉的安危,這自然是對他作為武將的信任。

她擔心的其實跟裴行儉一樣,怕他去晚了趕不上仗打——說實在的,這倒是比較影響裴行儉的健康,可能會把他慪病氣病。

並且若真發生了這種情況,隻怕“裴行儉作為行軍大總管沒趕上靈州之戰”,就會與“李勣大將軍滅掉薛延陀結果首領夷男自己提前死了”一樣,成為旁人的‘梗’,他們自己的耿耿於懷。

故而庫狄琚要囑咐裴行儉的另有其事:“你不要光顧著打仗,彆忘了多觀察下第一次上戰場的火銃營,回來後,要交給陛下這麼厚的觀察報告才行。”

庫狄琚用手指比了一個可觀的厚度。

裴行儉:懂了,原來夫人關心的是火銃的安危。

庫狄琚又繼續交代道:“尤其是第二代火銃,陛下說了,隻與你批十支。你自己與親衛試一試就罷了。”

雖不至於‘過於先進不便展示’,但陛下的意思,暫時沒必要將第二代火銃也拿出來用。

讓裴行儉帶走幾支,也是因北地嚴寒,溫度與氣候都與京城的差異很大,帶去看看火銃有無異常。

裴行儉眼睛一亮:“好!”

他見過一次第二代火銃,與之前兩代的銅鐵為主的火銃不同,第二代火銃中的機括多用精鋼。

鋼鐵鋼鐵,其實鋼,也是一種鐵——隻有碳含量為0.2%~2.1%的鐵合金才能稱得上“鋼”。

但在合適的高爐誕生前,隻能煉出高碳含量的鐵(倍於2.1%),於是不能成為標準生產用鐵,隻能稱之為生鐵。

生鐵不耐彎折和拉伸,所以彆說不能做建築橋梁,就連做菜刀都差一點:現代優質耐用的廚房刀具碳含量大概是0.75%。

當然有壞處也有好處,生鐵熔點低,硬而耐磨,倒是比較好熔化,然後去做鍋、管狀材質、煉鋼的原材料等用。

總之,正如九年前,裴行儉問起薑握,這火銃的造價高不高時,薑握回答的:“成本還有很大下降空間。”

正是指,在高爐和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出現之前,煉鋼一直是緩慢、昂貴的事情。

說起來,貝塞麥轉爐煉鋼法,雖然是19世紀才由貝塞麥取得的專利,但具曆史的考據,早在十一世紀,華夏也出現過現代高爐的前身,即葫蘆形狀的煉鋼豎爐,上端設計有爐身角,防止熱量散發,提高煉爐的熔點上限。

也就是宋朝的發明。

於是站在這座宋代就出現過的‘高爐’前,薑握實在是有一點迷惑。

這麼看,宋朝的武力科技(火藥+煉鋼)-->>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