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沃認真看完了整份《大唐雜報》。

她看得很快,因這份雜報並不似現代的報紙,動輒就厚厚一摞——哪怕紙墨、印刷的成本壓縮了很多,但生產能力還是有限的。

看完後,薑沃很是欣慰,對曜初更加放心了。

“雜報……”一點不辜負這個名字。

雖然薑沃從沒有落於筆鋒,直白跟曜初解釋過她定下‘雜報’這個名字的緣故,但曜初顯然是很明白。

這是份看起來毫不引人非議忌憚,甚至可以用‘很乖’兩個字形容的報紙——

與薑沃的第一份報紙是‘詩集特刊’仿佛,這份報紙的一半內容,刊登的亦是與朝堂政事無關的精妙詩文。

其詩文多選自京中各公主府、豪門顯貴府邸組織的詩會。亦或是國子監、弘文館等官學內報上來的上佳詩文。

不過……說是與政事無關,隻涉及‘雅好文學’,但實際上,怎麼會無關?

需知大唐此時的科舉,還有‘行卷’這個風尚!

詩才、文名本就是貢舉的重要因素之一——這些舉子們參加詩會、各處行卷,原就是為了得到達官貴人的賞識,為了出名,為了能科舉中第。

行卷還隻能投於一人。

但若是詩文上了‘報紙’,可就不僅在京中迅速風靡起來,更是能隨著報紙到天下各州去。

這都是有榜樣的力量的——

當年薑侯在洪州滕王閣上一宴,隨著第一份報紙通過驛站傳於諸州,原本隻在洪州當地有名的滕王閣,迅速名聲大漲。

這便是文字的魅力。

且說,絕大部分情況下,並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再好的詩文,假如就靜悄悄寫在荒山野嶺的石頭上,沒有人看見也終究無聲無息沒於天地間。

報紙就是將酒香送到各地。

雖說原先王勃、盧照鄰等人詩文就多有傳世,但隻通過口耳相傳,依舊是絕大部分詩文,天下大多地域皆不能至。

可如今,報紙是直接通過驛站到各州的。

哪怕礙於此時產能有限,到達各州的報紙數量還很少。但隻要當地驛站、署衙、鄉學等官員、學子、文人能見到此等文章,自然少不得拿來吟誦讚歎。

群眾的眼睛就是試金石,隻要是好詩文,自是迅速就流傳開來。

那次滕王閣宴之後,薑沃出海之前的一段時間,也算親眼見到了什麼叫‘大唐流行文化’。她到各州各地,凡有書肆之處,都見過那一份《詩刊特輯報紙》的手抄版以及雕版印刷版。

真可謂是銜賣於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處處皆見。[1]

而當地署衙朝臣還罷了,但凡學子見了她的書令史天團,比見了巡按使本人還要激動,真有人拿著詩稿上來要簽名。

當然,從薑沃的角度來看,並不隻是報紙成就了他們的名聲,更是他們的詩文成就了報紙。

恰如

千裡馬與伯樂一般。

報紙給了許多才子展覽才華的舞台。

總之,有這樣的活字招牌在前。待到出版署正式成立,開始收文稿的時候,根本不愁沒有詩文可以刊登,隻愁詩文太多。

而曜初這兩年收詩文,也優先收取各公主府詩會的佳作。

她如此行事,誰也說不出一個‘不’字來。因這出版署跟城建署一般,從不歸屬六部。而這報紙的起源,原本也是薑侯的一次詩會,突如其來的意動而已。

這出版署就像是安定公主的幕府一樣,從頭到尾都是她自己選人自己忙活,甚至是自己出錢。

帝後再疼愛女兒,在這件事上,也沒有勒令戶部出錢——辛侍中可以作證。

說來他原本是擔心過此事的,害怕帝後因偏愛公主,就像國家修書修史一樣,給公主出錢,讓她辦什麼報紙。

後來聽說人家公主出自己的私房錢,辛侍中整個人都明媚了。

甚至還幻想過,若是弘文館修書的時候,也不走國庫就好了。

不過哪怕是財迷如辛侍中,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綜上所述,從起建到出資,都是安定公主府的官吏自己搞定的——那這出版署的報紙之上,詩文如何選,也自然由安定公主來定。

以至於如今京中若是有詩會,長樂公主、城陽公主等公主府邸舉辦的詩會,倒是比宰相名門之家舉辦的詩會,更引得舉子們熱情參與。

畢竟,上報紙的機會比較大嘛。

&nbs-->>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