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詔見(1 / 1)

平安傳 西風緊 1557 字 3個月前

錦衣衛南鎮撫司陸僉事名尚書、他不是什麼真正的尚書,在朝廷上是無法乾預國家大政的小角色,但他卻能常常得皇帝親自召見,這也是他身份超然的主要原因。在於謙失蹤之後,湖廣軍中及三司都有上書,但皇帝還是密召陸僉事到揚州麵聖。所有人都在奏疏裡有意無意地把巡撫失蹤的原因歸咎於叛軍的細作,朱瞻基需要從錦衣衛的人那裡確認這個消息;雖然錦衣衛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蒙蔽皇帝,但是畢竟他們和文官不是一路人,聽聽他們的說法、總比完全憑當地官僚一口說辭要好。陸僉事盛裝錦緞飛魚服,正跪在水榭內稟報:“……當時湖廣北路軍馬兵進駐常德,城內大軍雲集,加之微臣當日下午才和於巡撫在一起共事,一時麻痹大意保衛不力,出此疏漏,微臣罪該萬死。接著微臣通過聯絡辰州府的密談,確定於巡撫的夫人也私自去往辰州城;雖未見於巡撫本人,但據此判斷,於巡撫應為叛賊所擄,其夫人才會到辰州。”聽到這裡朱瞻基微微鬆了口氣:於謙作為皇帝親自看重的人才,這麼折損了實在可惜;但幸好是叛軍所為、而非當地勢力膽敢迫害朝臣,這事也就算輕巧的了。時值宣德二年秋末,朱瞻基剛剛登基才第三個年頭,天下兵禍洶洶,若是此時地方上再發展到敢於對抗中央的局麵,那邊甚為堪憂了。朱瞻基聽到陸僉事稟報,終於轉過身來,說道:“此事罪責不全在你,朕就不治你的罪了,下去罷。這兩天朕會另派一個大臣去湖廣,屆時陸僉事與他同路返回。”“謝皇爺隆恩,微臣告退。”陸僉事急忙感激地磕頭。雖然他事前就明白這件事不應該讓他一個錦衣衛僉事來頂罪,但真見了皇帝心裡也發沭,因為在皇帝麵前稍有不慎一句話砍了就砍了一點問題都沒有,誰不沭?陸僉事心裡一鬆,卻也沒明白皇帝如此“仁慈”的真正原因……總歸是件大事,本就該有人來負責任的。陸僉事剛走,英國公張輔便被宣覲見。張輔三朝元老,覲見時依然行叩拜之禮、執禮甚恭。隻見他長著一張圓臉,麵闊身正,五十來歲的年紀,精神矍然目光如炬,對於他這種高位的人來說、五十歲才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紀,各方麵經過了錘煉,且身體精力又不差。他不僅是“靖難”功臣勳貴的代表人物,也是明軍中靈魂一般的統帥,在軍隊中戰爭經驗豐富、威望極高,但凡行伍之中的武將說起英國公無不肅然起敬。而且此人名聲極好,在官民心中是正直,在皇帝心中是忠誠的,同樣是一個完美般的正麵人物。“靖難”時期,英國公在夾河、槁城、彰德、靈璧諸地大戰,為朱棣奪得帝位屢立大功、破敵以數十萬計;永樂時期,北伐、南征,處處都有他用兵如神的傳說。英國公是朱瞻基的皇祖父留下的寶貴遺產,朱瞻基一向都是很倚重的,為他保留了武將的最高規格的榮譽和身份。朱瞻基幾乎用推心置腹的口吻直接問張輔:“湖廣巡撫於謙出了事,英國公以為再派誰去主持西麵之事為好?”這件事著實讓朱瞻基犯難,朝廷總的來說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但恰好能代替於謙的人卻一時不好想到。當年永樂大帝在北征途中薨,幾個大臣為大局著想秘不發喪、使得皇權順利交接,這幾個大臣在那一天就確立了洪熙、宣德兩朝的政治格局,其中有“三楊”、金幼孜等人;但這些人位高權重,是影響整個帝國走向的大人物,並不適合委任為一省巡撫,況且這些人除了楊榮有點軍事戰略頭腦,其它人也並不擅長具體戰略戰術的策劃。而官位身份更低一些的人裡麵,在朱瞻基有意提拔青壯派的時候也發現了幾個很不錯的人才,其中就有於謙;可朱瞻基又覺得那些年輕文官比不上於謙,缺乏曆練又不懂軍事……朱瞻基對湖廣戰事是很重視的。果然張輔好像也有點犯難,沉吟了許久才說道:“老臣鬥膽,在回答皇上垂問之前,是否能說另外二事?”“英國公近日為朝廷操勞,彆在地上跪著了,平身罷。來人,賜坐。”朱瞻基說道,“你有什麼話,儘管和朕說便是。”張輔麵露感激,忙道:“遵旨。老臣要說的第一件事,是平定南京的方略,老臣情知朝中有些說詞;不過從大江下遊渡江作戰,幾番嘗試後已經證實難以奏效,臣以為應該重定方略的時候了。不再強渡進攻,法子無非兩個,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遊渡江後水路並進。其中老臣以為大軍轉調武昌府是切實可行的……”朱瞻基微微點頭,卻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慮的不僅是軍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盤,所以有些事是要時機成熟後才能下決定的。張輔接著說道:“這第二件,武陽侯薛祿的奏疏,老臣得皇上準允後也看過了。於侍郎在湖廣定的方略,雖有泄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對的,當地統帥可因地製宜稍加改變繼續施行……聽說於侍郎有個兒子叫於冕在京師,老臣替於侍郎向皇上求個情,向於侍郎這樣有才能的官員,雖然一時有負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聖恩。”武陽侯作為功臣勳貴,平時對張輔非常尊敬的,來往也比一般交情的人多;張輔早就從武陽侯那裡聽說於謙在湖廣“業餘”搞的事了,關於原石門縣知縣汪昱的事兒。所以張輔私自對於謙有什麼好感難說,但張輔是絕不會在這種時候做落井下石之事的……一則,於謙被俘、至少在短時之內他是栽了,情況再好也對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什麼事、之後也難以再有威脅,這個時候再對付他意義不大;二則,做到英國公這個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長遠的,他絕不會輕易用出一些看起來不識大體有損名譽的手段來;最後,英國公確實對於謙在軍事上的看法很讚同,他不想為了一些內部的過節、而影響大局。所以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以後萬一還有機會見麵,大家也好想見不是,朝裡不是還有楊士奇麼?英國公親口求情,那是相當有用的。朱瞻基也是個十分果斷的君主,善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聽罷當場就表態道:“英國公言之有理,於侍郎對朝廷還是有很大功勞的。”張輔便道:“老臣說了這兩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問了。於侍郎雖然出事了,武陽侯足可暫時應付湖廣事;待我京營大軍調往武昌府,兵部便可直接從中協調湖廣兵馬……不過湖廣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撫行轅,老臣舉薦禮部胡侍郎改任兵部。”“胡瀅?”朱瞻基隨口問了一句。張輔拜道:“回皇上的話,正是他。”那胡瀅在永樂帝時長期乾的差事就是查建文帝的下落,這個人有什麼軍事才能?朱瞻基略微一琢磨,好像沒聽說過胡瀅能乾這行,不過英國公的意思恐怕也不是叫胡瀅去對兵馬指手畫腳的。這時朱瞻基也明白過來:張輔雖在兵事上很有眼光,但讓他來舉薦一個有軍事才能的文官,本就不太靠譜,因為功臣集團和文官本就不是一路的。朱瞻基到了揚州親臨戰爭前線卻大部分時間都待在行轅裡不出門,但是他對底下的玄虛是清楚得很。兩邊的人為了個小小的知縣汪昱弄出一些事來長期沒解決,其中關節朱瞻基也很了解;可是,這不就是他想要的局麵嗎?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幾千個縣,太大了,要統治不是很容易的,有些勢力不能鐵板一塊。在永樂帝當政時期,還未掌權的朱瞻基就看到了培植宦官的路子,可惜宦官因為才能有限、很多人字都不識,要形成一股有實力的勢力尚需時間,朱瞻基覺得恐怕要等到自己兒子才能完成布局了。就目前的狀況,他隻能布這樣的局麵:以武臣勳貴製衡文官;文官掌國家大政之權,再扶持內閣中幾個人,“三楊”大臣是可以委以國器大任的賢能,從而漸漸形成閣臣三權分庭的形勢。朱瞻基這般構思,豈能遂了文官的意,拿成國公動刀?但是時局有變,戰爭頻發,武臣的地位因為又重要了,朱瞻基也得掌握此中輕重,他也不願意給武將太重的權。他頭腦清晰,很快就判斷出了大事中的利弊,湖廣不能讓武陽侯一個人就掌握軍政大權……在眼下難尋合適文臣人選的關頭,事情也不好拖延,選胡瀅倒也不算不好:身份上六部侍郎的級彆正好,胡瀅對建文一黨了解不少,讓他去湖廣雖然無法配合薛祿,但可以和錦衣衛陸僉事配合。還有一點,當年永樂帝薨於北征途中,胡瀅是想加入那個穩定權力交接的圈子的,可惜被人家排斥在外了。這或許也是張輔看中了胡瀅的原因之一?在朱瞻基心裡有了決定之後,又回頭一想,隻覺英國公張輔還真不是一個簡單的老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