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並喜歡自己(1 / 1)

人性的優點 卡耐基 1363 字 2個月前

史邁利·布蘭敦在一本書中寫道:“適當程度的‘自愛’對每一個正常人來說,是很健康的表現。為了從事工作或達到某種目標,適度關心自己是絕對必要的。”布蘭敦醫師講得很對。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歡你自己”是必要條件之一。但這是表示“充滿私欲”的自我滿足嗎?不是的。這應該是意味著“自我接受”的一種清醒的、實際的自我接受,並伴以自重和人性的尊嚴。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其著作《動機與個性》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寫道:“新近心理學上的主要概念是:自發性、解除束縛、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滿足。”成熟的人不會在晚間躺在床上比較自己和彆人不同的地方。他可能有時會批評自己的表現,或覺察到自己的過錯,但他知道自己的目標和動機是對的,他仍願意繼續克服自己的弱點,而不是自悔自歎。成熟的人會適度地忍耐自己,正如他適度地忍耐彆人一樣。他不會因自己的一些弱點而感到活得很痛苦。喜歡自己,是否會像喜歡彆人一樣重要呢?我們可以這麼說:憎恨每件事或每個人的人,隻是顯示出他們的沮喪和自我厭惡。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的亞瑟·賈西教授,堅信教育應該幫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並且培養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態度。他在其著作《麵對自我的教師》中指出:教師的生活和工作充滿了辛勞、滿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對每名教師來說,是同等重要的。今日,全美國醫院裡的病床,有半數以上是被情緒或精神出了問題的人所占據。據報道,這些病人都不喜歡自己,都不能與自己和諧地相處下去。我並不想在此處分析導致這種情況的各種因素。我隻是認為,在這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我們往往以物質上的成就來衡量人的價值。再加上名望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處處都使我們的靈魂容易生病。我還堅信,普遍缺乏一種有力、持續的宗教信念,更是人們精神迷亂的重要因素。哈佛大學的教授懷特在《進步:性格自然成長的分析》中談起了目前社會很流行的一種觀念:人應該調整自己去適應環境。懷特反駁說:“這種觀念認為一個人的理想狀態就是能成功地壓抑自己以適應狹窄的生活方程式,而不問這樣做的結果是使人失去個性、目標和方向,影響了人創造與發展的潛能。”我非常讚同懷特博士的觀點。很少人有勇氣特立獨行或直麵真實處境。我們在行動之前就被社會文化和經濟觀念限製住了。從吃飯、穿著到生活方式和觀念,我們和鄰居如此相似。一旦我們某個不一樣的行為與這種環境相異時,我們就會變得精神緊張或神經過敏,甚至於厭惡自己。我認識的一個女性嫁給了一個野心勃勃、很有進取心、獨斷專行的政治家,於是,夫婦兩人的社交圈——就是所謂的名流圈子,裡麵橫豎著以社會地位和金錢數量來權衡人的標準。這位女性溫柔賢淑,有謙虛的性格。在這種環境中她的優點都被彆人認為的缺點所取代。她越來越自卑,直到討厭自己。在我看來,這個女人的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她無法適應環境,而在於她無法適應和接受自己,無法心平氣和、快快樂樂地接受自己。她沒有徹底明白一個人隻能按照自己的性格而不可能按照彆人的性格來行事。她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不能用彆人的標準來權衡自己。她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觀,然後自信地生活,並且善於和自己相處,消除厭惡自己的情緒。誇大自己錯誤的程度和範圍是討厭自己的人經常做的事情之一,適當的自我批評是好事,有利於一個人的成長。但是演變為一種強迫性的觀念時,就會使我們變得癱瘓,不能聚集力量做積極正麵的事。班上有一位女學員,她在班上說:“我總是感到膽怯和自卑。彆人好像都很沉著、自信。我一想到自己的缺點就感到泄氣,於是就無法自如地說話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但問題的關鍵不在於你的缺點,而在於你有多少優點。決定一件藝術品和一個人的最終因素不是缺點。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充滿了曆史和地理的基本常識的錯誤,狄更斯則儘力在中渲染傷感的氣氛。但是誰計較呢?缺點並不妨礙他們成為一流的文學大師,因為優點才是最終的決定因素。我們在交朋友的時候也會感到對方缺點的存在,但是我們喜歡和他們交往是因為我們喜歡他們身上的優點。自我完善的實現依賴於對優點的發揮,取長補短,而不是整天惦記著自己的缺點。對以前和當前錯誤的過分計較會導致一個人的罪惡感和自卑感快速滋長,不用很久,我們就不再尊重自己,習慣性地對自己痛打五十大板。所以,我們一定要讓以前的事情沉到水底,然後遊到水麵上來重新呼吸新鮮的空氣。要學會喜歡和接受自己,首先必須挖掘自己的對缺點的包容之心。包容不代表我們要降低對自己的要求,然後躺在床上睡大覺,而是明白人無完人。對彆人求全責備是不公平的,要求自己完美則是一種極端的苛求。我認識的一個女人是個絕對的完美主義者。她要求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沒有疏漏。但在彆人眼裡,她是個失敗的人。一個簡單的報告她需要折騰幾個小時,耽誤了自己和彆人的時間;一篇主題演講她什麼都要涉及和講解,結果讓聽眾百無聊賴。她絕不接待臨時到訪的客人,因為她沒有任何準備。她絞儘腦汁追求完美。事實上,她的確做到了一種形式意義上的完美,但直接的代價是毀掉了生活中的理解、自然和樂趣。其實,她所追求的完美並非完美本身,她是想超越彆人,因為她不想自己在優點方麵和彆人處在同一水平線上。她總想鶴立雞群。所以,她做事並不是出於發揮自己已九_九_藏_書_網有的才能,她並不能享受工作和生活的歡樂,隻是為了超過彆人,讓自己在高高的完美的架子上昂起頭。人無完人,強迫性的對完美的追求一旦不成功,這個人就會變得討厭,甚至憎恨自己。人不能時時刻刻都處在特彆認真的狀態中,學著喜歡自己的前提之一,就是能偶爾放慢行進的腳步欣賞自己。馬裡蘭州的精神病協會董事巴締梅爾說:“過去的人習慣在睡覺之前回想一下當天的活動,做一下反省。現在的人好像已經很少用了,實際上,這仍然是一個有用的辦法。”除非我們能與自己好好相處,否則很難期待彆人會喜歡與我們在一起。哈佛斯迪克曾經觀察那些不能獨處的人,形容他們好像“被風吹皺的池水一樣,無法反映出美麗的風景來”。獨處能使我們發現內在的休息港口,能有參照的對象,是我們與外界接觸的基礎。安妮·馬蘿林柏在其著作《來自海洋的禮物》中曾說過:“我們隻有在與自己內心相溝通的時候,才能與他人溝通。對我來說,我的內心就像幽靜的泉水,隻有在獨處時才能發現其美。”獨處能使我們更客觀地透視自己的生命。《聖經》的詩篇裡有一句忠言:“要安靜,便可知道我就是神。”這話至今仍是忠言。獨處的確對我們的靈魂十分有益處,就好像新鮮空氣對我們的身體極有幫助一樣。假如我們要依賴彆人才能得到快樂與滿足,則無疑為他人增添負擔,並影響到彼此之間的關係。要喜歡、尊重、欣賞我們自己,這不但能培養出健康成熟的個性,也能增進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如果你想讓自己遠離情緒化的泥潭,請記住第四條規則:了解並喜歡自己。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