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觀《酸楚的日記》有感今天,學校組織我們看一部名叫《酸楚的日記》的影片。影片中有一位16歲的小女孩——葉紅林。她從小就失去了爸爸,媽媽也改嫁了。從此,葉紅林便照顧起家中那84歲並且瞎了的奶奶和那年幼的弟弟。葉紅林因為家裡窮,就經常出去打工,小小年紀的她,就挑起了維持家庭生活的重擔,因而影響了學業。可是,在學校裡,同學們都看不起她,經常欺負她。瞧:有的用足球踢她的背,有的把她的書撕破,有的不讓她進教室……如此種種不正常的現象,班主任居然坐視不理,葉紅林去報告老師,還被臭罵了一頓,並將她從第一位調到了最後一排。麵對如此種種不工正的待遇,葉紅林再也忍耐不住了,她產生了報複心理,終於有一天,她把家中的老鼠藥帶到學校,投入了同學們的飯盒裡,最終觸犯了法律而鋃鐺入獄,成了一個少年犯。看了這部影片,使我想起了《三字經》中的第一句話:“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告訴我們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注定誰是罪犯,誰又是好人,人的善惡好壞都是由後天的行為舉止所決定的。人一開始就是一張白紙,寫在這張白紙上的是鮮紅的曆史,還是一團團的黑點,都是有個人自己的行動書寫的。但是犯罪現象的產生又不是孤立的,它與一定的生活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葉紅林由一個淳樸、勤勞的鄉村少年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事實不就足以證明這一點了嗎?在犯罪心理學中,環境,心理和行為活動作為三大變量和她之間的辨證關係告訴我們,客觀世界是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未成年人犯罪的現象就是社會的反映。當今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件越來越多,這不僅破壞了社會的穩定性,更牽動著億萬位父母的心!因此,我在這裡要向整個社會呼籲,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學校、社會、家庭都要引起足夠的重視:進行法紀教育和道德教育,為下一代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