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5章 揚州事(1 / 1)

夜明 不老的考拉 1543 字 2個月前

黃宗羲站在高台上,下麵坐了六十多個士子。有嘴上才才長茸毛的年輕人,也有二三十歲的書生。黃宗羲這幾年著書立說,聲名漸顯,因為一直沒有依附翟哲,他父親黃尊素是當年東林六君子之一,在江南的名聲比方以智要響亮。“大明一直以為農為天下之本,此言當然不錯。但在我看來,農商皆為天下之本。民以食為天,國不可缺糧。唯商可通各處有無,國可因此而富,而強。”他這一年來一直思考大明覆滅的原因,寫下的書稿堆積滿書屋。如不是方以智力邀,他可寧願留在老家。東北角落,一個少年認真的聽,認真的記。他平日沉默寡言,在書院中沒幾個朋友。蘇州書院與大明其他地方的書院的不同在於,這裡不僅教習儒學,方以智首次在這裡教授泰西之學,所用的教材正是他編著的《物理小識》。不過這幾日來,真正願意隨方以智學泰西之學的人極少,更多的人還是聽策論之學。方以智家學淵源,儒學造詣不下於黃宗羲,但他為了推廣偏冷的泰西之學,放棄了教習策論和儒學。學生挑老師,老師也在挑學生,凡是對泰西之學沒有興趣的,他從不勉強。高台上,黃宗羲說的很開心,每一個學有所成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更多的人分享,他堆滿書屋的書稿也希望能得到更多士子的認同,否則如錦衣夜行,還有什麼樂趣。蘇州書院以方以智為首,其他講授者皆是客卿。但各家傳授課業的內容在晉王府都有備份。蘇州書院首批招收的學子共兩百三十人,遠超過黃宗羲等人的想象。他,包括冒襄和陳貞慧,其實都不希望一次招收這麼多學生。大明吏部尚書陳子龍在蘇州書院掛牌時親自來道賀,同時命弟子楊金鑫前來叫教習徐光啟當年所著的《農政全書》。這正是方以智希望見到的,自從放棄江南總督後,他越來越偏離策論和朝廷,把心思全放在經世致用之學上。蘇州書院是翟哲借助方以智的手創立,旁人可能不知道晉王的心思,但方以智猜到晉王隱藏在其後的目的。在書院成立的頭一天,他便說明,書院弟子禁止結社。當然,離開書院後,就不在他的管轄範圍之內。蘇州書院既立,東林書院變為曆史。方以智曾經說過,西學與大明之學,各有所長,儒者以一物不知為恥!隻有方他這樣心胸的士子才能配上晉王,也隻有晉王才能配上方以智這樣的士子。蘇州書院才開始起步,杭州的講武堂已經快到收獲的季節。五月,雨季過去。江南的春節農耕已經結束,各地府兵集中訓練。通常雨季過去,就是大明的軍隊將要出動的時候。因為明軍多火器,在陰雨連綿的天氣出擊風險太高。無論是湖廣還是泰興,明軍在春季一直收縮防線。講武堂首批結束培訓的一百名武官在南京城接受大將軍的檢閱。一年半的培訓讓這些人至少能看懂公文,同時能寫好一份通順的報告。沒有慧根的人在一年半時間內根本無法達到這種要求,這些人多半原來就有一定的文字底子。講武堂今年擴編,已有三百人。各地年齡不超過三十五歲,有童生功名的士子均可以通過考核進入講武堂學習。其中有一百人的名額來自軍中各位總兵推薦,但不得推薦千總職位以上士卒,而且加入講武堂後,便脫離原來軍籍,下一步去向由大將軍府決定。南京腳長,一百名武官站成十列,組成一個整齊的方陣。威武的盔甲,挺拔的身軀,還有一張張略帶稚氣的麵孔。翟哲繞方陣走一圈,走後站在方陣的正對麵。他今日前所未有的重視,特意穿上了盔甲!“你們都是我大明的銳士!”大將軍雄壯的聲音在響亮在廣闊的校場。“大明今日雖弱,但必將因為你們走向新的榮耀!”翟哲張開雙臂,“我們是武人,開疆拓土是我們最大的榮耀!”這是大將軍在講武堂題詞牌匾上的四個字。站在最前的四個人是這批武官中最突出者。浙東張秋,杭州江柔,鬆江程子明,徽州李大慶。張秋舉起右手,一百人異口同聲,喊叫道:“大將軍威武!”“去吧,視同僚的生命如你們自己的生命,把清虜當做不共戴天的仇敵!無論到哪裡,不要墜了你們大明精銳的名頭!”翟哲的兩隻手掌指向天空,頭頂上兩隻海東青在盤旋。“大將軍威武!”呼喝聲令人熱血噴張。這些人從進入講武堂開始,除了日常的功課和訓練,他們了解最多的正是大將軍的經曆。從在胡虜環繞的形勢下挽救出塞漢人的性命,到反剃發令時的衝冠一怒,收複江南。經過刻意渲染的那些事跡令翟哲在他們如高山般挺拔。“多好的時候!”翟哲心中感慨。他們很快將走向戰場,鮮血會讓他們變得成熟,或者是更銳利。五月中旬。江南連續向江北岸的揚州府添兵,元啟洲奉命率一萬兵馬過江,加入閻應元的陣營。至此明軍在泰興縣駐軍已經有三萬人。講武堂出來的這一百人被編入各營,全部被派往江北,他們中最高的職位也隻是千總。年輕人需要用鮮血來積攢軍功,但有了講武堂的經曆,他們被提拔的速度一定很快。明軍不停的加固泰興防線,同時派小股兵馬試探性向揚州府深處進軍。如皋、泰州各地城門緊閉,鄉紳都躲入縣城中。進攻是最好的防守。為了不讓清廷積蓄實力南下入侵江南,大將軍府決定在揚州府發動小規模戰爭,不讓清兵得到空閒。明軍控製了長江水道,在長江沿線與清兵交戰並不吃虧。把戰爭放在江北總比等清兵入寇江南好。江南無戰亂,翟哲才能有充足的銀子來維持戰爭。海門衛所處在東海之濱,與崇明島隔海相望。一列巨大的戰船在江邊靠近岸邊。海門衛所的守軍關緊城門,這裡時常受海盜侵襲,岸邊數十裡沒有人煙。戰船在離岸五裡之外開炮,鐵球轟擊在海門衛所前的沙灘上。幾輪炮後,無人傷亡,海門衛所的守軍也不敢出來攔截。岸邊水淺,這樣龐大的海船無法迫近。炮擊之後,從大海船上放出如甲蟲般的小舢板。每座舢板上坐有三十人,兩側的水手奮力滑動,將小舢板送向岸邊。衛所守軍隻有五百人,見過明軍炮火的威勢後不敢出來阻擊明軍登岸。幾十艘小舢板來回護送,岸邊明軍漸漸組建成兩千多人的方陣,有人持長槍,有人扛虎蹲炮,向海門衛所進發。明軍尚未走到衛所前,衛所內一陣喧嘩,五百守軍打開後門逃之夭夭。他們都是漢人,無替清廷堅守衛所的決心。明軍不斷登陸,最後竟然有四千多人,在海門縣城先巡視一圈,最後回到海門衛所駐守。這些隻是明軍活動的一角,他們是王之仁的水師。在向江北增兵的同時,明軍開始利用水師優勢在揚州府的海岸線騷擾,最深處竟然到達淮河入海口。揚州守將博洛苦不堪言。他一麵向北京城告急,一麵調動大軍對明軍聚集最多的泰興縣成半包圍態勢,江北流言霏霏,傳說漢人隻要逃到揚州府,江南明軍會護送他們過江。朝廷在江南設立粥棚救濟,身體健壯者甚至可能被征召入大明軍隊。清虜在京畿和山東不斷跑馬圈地,視漢人為奴隸,不斷有江北百姓逃至泰興和沿江縣城衛所,等候明軍接應的船隻。清廷實施嚴酷的“逃人法”,實行連坐之製,阻止北民南下。揚州是揚州府的最堅固的城市,泰興在揚州東六十裡處。明軍駐紮在此,相當於在清兵眼皮底下設立堡壘。由於泰興阻斷了揚州往東的通道,泰興之東的通州、如皋和海門三縣都在明軍的威脅之下。博洛知道明軍至此仍然在試探,如果清廷一直不做出反應,恐怕明軍就要對這三縣動手了。但他若出大軍攻泰興,又擔心明軍借機取揚州城。更何況,他知道泰興的守將是當初在孤立無援的形勢下堅守揚州半年的閻應元。急報送到北京,多爾袞迅速做出反應,命鼇拜率五千鑲黃旗甲士督李成棟兩萬兵馬從徐州南下馳援揚州。繼湖廣之後,清廷在大明在江南的對抗驟然加劇。逢勤從常州府入南京覲見大將軍晉王。他是江防主將,閻應元也在聽他的號令行事。一見到翟哲,逢勤立刻請命:“清廷在揚州府已然膽寒,處於進退維艱之勢,江南府兵集中,正是北伐收複江淮的時候。”他來請命。翟哲搖頭拒絕,道:“現在還不是全麵出擊之時!”逢勤沉思片刻,道:“揚州守軍不敢動,南下馳援的清兵鼇拜驕橫,李成棟膽怯且心智不堅,如果能擊潰馳援的兵馬,可扭轉大軍在揚州府被壓製的局麵!”他是來要權的,如果大將軍府不許他出擊,他在江北隻能縮手縮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