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牛壓驛之戰(1 / 1)

大明海寇 寒風拂劍 1583 字 2個月前

雖然皇太極認為這麼做不太靠譜,畢竟現在的明軍可不是當年的明軍了,現如今的明軍,實際上應該是於家軍才對,於家軍的戰力絕對不是當年薩爾滸之戰時候的明軍堪比的。所以這麼集中兵力先吃一路的打法,能否奏效,是個很值得懷疑的事情,更悲催的是現如今蒙古八旗已經土崩瓦解,絕大部分已經倒戈相向,趁著這個機會,蒙古諸部也紛紛開始出兵,對他們後金方麵發動了襲擾,牽製了遼西一帶大量的清軍。更讓皇太極感到憂心忡忡的還有一件事,那就是今年由於各種原因,後金完全斷絕了進口糧食的渠道,而且本身關外這一年農業情況也不樂觀,入夏之後天氣乾旱,許多農田根本無水可用,導致糧食減產,現如今天氣已經轉冷,於孝天又在這個時候選擇出關對後金發動戰爭。在於家軍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之後,他們開始分頭派出大批騎兵,對後金很多地方深入破壞,放火燒毀了很多已經馬上要收割的農作物,這麼一來,就算是後金軍接下來獲得了戰爭的勝利,入冬之後也會麵臨著嚴重的饑荒情況,這個冬天鐵定會有大批人餓死。連續兩年的饑餓行動,已經扼殺了建奴擴兵的可能性,他們因為兵力缺乏,無力發動對關內的侵襲,不得不將更多的人力投入到農業生產之中,這也導致了他們兵力在這兩年來始終不能提升。再加之皇太極為了對抗明軍未來對後金發動的戰爭,傾儘整個後金之力,打造各種火器,占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更使得他們的經濟情況雪上加霜,完全陷入到了舉步維艱的程度。現在他們雖說定計集結重兵,先吃掉於家軍一路兵馬,但是就算是他們把所有能動的兵力都調集起來,也隻有區區三萬餘人,再也不複當年的那種強悍了。即便如此,皇太極也深知此戰乾係著整個後金生死存亡的大計,不打遲早被人逼到盛京的大門外,他們照樣也撐不下去,盛京之中的儲糧已經見底,未來馬上就要霜降,氣溫將會急劇降低,到時候他們的日子將會非常非常難過。他們唯一的機會,就是現在趁著天氣還未徹底冷下來,徹底擊敗“入侵”的明軍,那麼靠著繳獲的糧食,他們估計還能撐過這一冬,否則的話恐怕入冬之後饑荒,就能把他們徹底擊倒。於是皇太極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集結一切可戰之兵,前往海州和於家軍正麵進行一場決戰,勝之他們則可以獲得一個苟延殘喘的機會,敗之那麼也就宣告著他們建立不久的大清國,隨之便會徹底消亡。這一次皇太極也下了最大的狠心,把這次會戰指揮權交給了他的年輕的兄弟多鐸,任命其為奉命大將軍,以七哥阿巴泰為副,統兵近四萬餘人,儘起後金可用的所有精銳,並且隨軍還征調了大批包衣助戰,對外號稱大軍十萬,前往海州阻擋於孝天親領的這路明軍,與之在海州決一死戰。九月初七,於孝天督師包括於家軍和祖大壽麾下等關寧軍一共四萬多精銳,兵抵大遼河西岸的西寧堡,輕鬆拿下了西寧堡,然後開始渡河,朝著海州方向挺進。與此同時在多鐸、阿巴泰率領下的建奴大軍,也抵達海州,得知明軍已經奪占西寧堡,要渡過大遼河進逼海州(後世海城一帶),於是立即加速行軍,趕往雙台子河東岸一帶布防,準備禦明軍於雙台子河。這一次皇太極可以說把壓箱底的貨都拿了出來,從庫中取出六萬八千兩銀子,發放給軍中兵將犒賞兵將,並且把能調集的近年來鑄造出的紅衣大炮都撥給了多鐸,還籌措到了數萬斤的火藥,以及三千餘杆新打造的鳥銃供其使用。另外還調集了騎兵近萬人,戰馬一萬五千餘匹,馱馬以騾子兩千餘匹,用來拖運那些沉重的紅衣大炮。總之皇太極把能拿出來的東西,都拿了出來,與此同時詔令建奴各地的留守之人,全力以赴的開始搶收糧食,供應大軍食用,另作越冬儲備。九月初十,明軍在於孝天督師之下,抵達了雙台子河一帶,開始搭便橋渡河,多鐸立即派騎兵對先頭渡河的明軍發動了猛擊。第一批渡河的是被於孝天拿來當炮灰的關寧軍,結果渡河的關寧軍遭到建奴騎兵的迎頭痛擊,潰不成軍退回了對岸。於孝天親領主力趕來之後,用火炮壓製住了對岸的建奴騎兵,隨後派工兵在下遊和上遊兩地同時搭建便橋,開始強渡雙台子河。最終一批於家軍在上遊牛壓驛一帶,隱蔽行動,終於搭建起了一條便橋,兩個營的於家軍步兵和一個連炮兵連夜渡河成功,偷襲牛壓驛,奪取了牛壓驛,這才在雙台子河東岸搶占了一個橋頭堡,並且建立起了一個相對穩固的防線。多鐸聞訊大驚,立即派出大量騎兵猛攻牛壓驛一帶先期渡河的於家軍所部,兩個營的於家軍步兵和一個連的炮兵在牛壓驛遭到了近萬建奴大軍的猛攻。這兩千多於家軍步兵,僅僅依靠著牛壓驛簡陋到極點的工事,生生阻住了建奴大軍的猛攻,掩護了更多的於家軍從便橋突過雙台子河,到達了河東岸。隨著於家軍渡河的兵力越來越多,領兵攻打牛壓驛的阿巴泰之子博洛中炮身亡,使得多鐸意識到已經無法擊敵於半渡,擋住明軍渡河,於是下令收縮兵力,在東岸下遊通往海州的地方構築工事,準備和渡河的於家軍決一死戰。九月十三,於家軍主力全部渡過了雙台子河,後續關寧軍在祖大壽的率領下,繞道下遊一帶,重新選擇渡河地點,從下遊另行渡河,配合於家軍主力,對後金軍形成夾擊之勢。經過短暫休整之後,九月十五,於孝天督師抵達了建奴大軍駐紮的地方,大致位置也就在後世的盤錦市一帶,這裡地形平坦開闊,很適合雙方大軍主力進行會戰。對於建奴來說,他們占有了地利的優勢,因為他們抵達這裡較早,在這一帶已經構築了一定的工事,並且修築了一些炮壘,安排好了他們此次攜來的三十餘門紅衣大炮,另外做好了決戰的準備。而對於於孝天來說,他麾下的於家軍勞師遠征,初抵戰場立足未穩,兵力上也略微處於劣勢。但是於孝天在通過望遠鏡觀察了戰場之後,又聽取了斥候反饋回來的消息,對戰場做出了大致的判斷,絲毫沒有感到緊張,抵達戰場之後,立即下令紮下大營,當天就擋住了多鐸派兵進行的突襲,在戰場上先站穩了腳跟。第二天一早於孝天便精銳儘出,把兵力投入到了戰場之中,開始主動朝著建奴大軍發動了進攻。雙方隨即在後世的盤錦市一帶,展開了一場事關後金生死存亡的大戰。雖然多鐸此次領兵出征,帶來了建奴最精銳的人馬,包括一些他們引以為豪的白甲巴牙喇兵,還有大量的火器,但是麵對著於家軍的進攻,他們卻絲毫沒有能占到任何便宜。雙方先是騎兵發生了正麵的接觸,建奴自認為他們騎兵相當彪悍,但是卻沒想到於家軍的騎兵絲毫不比他們弱到哪兒去。於家軍騎兵之中,主力乃是新編不久的蒙古騎兵營,另外剩下的也皆為多年訓練出來的以北方人為主的騎兵隊伍,這些蒙古騎兵雖然以前並不是建奴騎兵的對手,關鍵是他們裝備質量差,另外隸屬於不同的蒙古諸部,沒有統一的指揮調度,所以不是建奴的對手。但是現在他們被打亂重新整編之後,情況大為不同,首先他們獲得了極為精良的武器和甲胄,戰馬也都是蒙古各部提供的最好的戰馬,包括戰馬也獲得了輕甲的保護,雖然於孝天沒有給他們裝備火器,但是卻給他們換裝了最好的騎弓,擁有這些甲胄武器之後,他們的戰力立即提升了一大截。另外他們獲得了良好的指揮調度,軍官都是於家軍嫡係出身,這些蒙古騎兵們本身性格憨直,獲得了良好的對待之後,各個對於孝天都十分歸心,他們從來不缺乏的就是勇氣,現在成軍之後,更是變得驍勇異常。所以當雙方騎兵接觸之後,立即廝殺的是難解難分,建奴這才發現,他們的騎兵對付於家軍的這些蒙古人組成的騎兵,居然一點便宜都占不到,雙方激戰一番之後,忽悠損失,但是建奴方麵的損失卻要高於於家軍這邊不少,於是多鐸隻得收回了騎兵,開始轉為了陣地戰。這一次調整,可以說頓時便決定了建奴的命運,打陣地戰這個時代沒有人能是於家軍的對手,彆看他們建奴也裝備了不少火繩槍和紅衣大炮,但是麵對著武裝到牙齒的於家軍步兵的時候,他們卻隻有挨揍的份。於家軍把隨軍火炮拉到陣前,一字排開構築起了臨時的炮壘,隨即便開始和對麵建奴的炮隊展開了互攻。雙方的大炮拚了命的開火,炮彈在空中呼嘯著交錯而過,砸向對方的陣地,但是論炮戰建奴充其量在於家軍炮兵麵前,充其量隻能算是幼兒園小朋友的水平,而於家軍的炮兵則屬於大學本科畢業的範疇。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