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9章 播告群嶽(1 / 1)

隋唐大猛士 木子藍色 1013 字 2個月前

不少藩國國王下山後,方才對天子這兩個字有了些了解,天子,原來是昊天上帝之子啊,而昊天上帝又是華夏最大的神,那麼說其實大秦皇帝就是上帝派在人間管理世間的神了。“大秦皇帝能夠溝通上帝,能夠下詔封神,大神通也。”尤其是來自法蘭克王國的王子,他們做為蠻族建立起來的歐洲國家,雖然立國時間不短了,可卻不被教會接受承認,因此他們一度被稱為神遺棄的子民,後來好不容易國王帶頭受洗了,可這神權卻也不是國王能夠染指的,教會和教皇那一直就是高高在上,指手劃腳的。看人家大秦皇帝,那才是真正的皇帝,人家不僅是世俗皇帝,還是天之子,不但有世俗的一切權力,還有上帝代理權,有神權。羨慕啊。哪怕就是羅馬這樣皇帝死後封神的大國,他們的皇子和使臣們也都對羅成羨慕以及仰慕崇拜萬分。羅馬皇帝們是死後封神,可人家大秦皇帝生前就是神了。皇帝還能直接封神。據說皇帝封的神可不少。皇帝到現在已經封了關羽和孔子分彆為文神和武神,又封了還活著的秦叔寶和尉遲敬德以及李靖為前後門神。現在又封了四海龍神。此外皇帝還下詔承認了一些神,比如黃河河伯,長江水神、灶神、東嶽帝君等。另外還有社神和稷神等。就算是神,也得由皇帝冊封或是下詔承認的方為正神,否則就是淫祠邪神,是不準祭祀更不準立廟的,一經發現都要嚴厲打擊取締拆毀的。不少外國國王使者,尤其是那些西方來的,他們很難理解這種情況。神權和王權居然能夠合二為一,這在他們根本是不可能的啊。浩蕩的封神隊伍下山,一大群工匠則開始在泰山的石壁上開始雕刻銘文,這是封禪泰山的紀泰山銘。“維天生人,立君以理,維君受命,奉為天子。代去不留,人來無已,德涼者滅,道高期起。”“爰革隋政,奄有萬邦。罄天張宇,儘地開封,武稱有截,文表時邕,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禮備封禪,功齊舜禹,岩岩岱宗,佑我神主。”“舊邦維新,天下歸仁。恭己南麵,氤氳化淳,告成之禮,留諸後人。“匪功伐高,匪德矜盛。欽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誠動天,福我萬姓,道在觀政,名非從欲,銘心絕岩,播告群嶽!”這篇紀泰山銘為皇帝親自做的,也親筆書寫,交由名匠題刻泰山崖石之上,做為紀念。本來羅成很想在最後再來一句,羅成到此一遊,大秦開元七年,最後忍住了。法駕入泰山城,眾臣們才終於長鬆了一口氣,這次封禪泰山總算是功成圓滿,也沒有發生秦始皇封禪災風雨之事,也沒發生漢武帝封禪汙編錄之事,一切順順當當,雖也有裂幕折柱之事,可皇帝一句龍王來迎,便巧妙化解,還順勢來了一波泰山封神。真可謂是高明了得,還引的諸藩懾服。就連羅成,回到行宮,脫下天平冠,換下袞龍袍,都覺得長鬆口氣。這簡直是比登極大典還要隆重的一場典禮儀式。今天這個儀式,不僅僅是諸藩國國王、王子、使臣來前來觀禮,朝廷還特意把二王後,也就是前三朝的皇家後人都找來了,隋朝的楊暕,這位隋朝最後一位皇帝,將天下禪讓與了羅成。但隋以前,正統是哪個王朝?兩漢之後便是兩晉。西晉之後雖有五胡十六國,但無疑雖然當時正統的西晉雖亡,可司馬氏南渡建立東晉,中原王朝正統自然是在東晉。不過後來劉裕篡奪東晉朝廷,建立劉宋。此時,南有劉宋,北有北魏。雖然北方也曾有後趙和前秦統一過北方,但還沒進入南北朝時代,東晉還在,正統也還在。東晉亡,劉宋立,此時北方則是北魏天下,正式進入南北朝時代。按說,東晉被劉宋取代,正統應當是在劉宋繼承了,可偏偏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後來統一天下的隋朝,他是自北周禪位過來的,他繼承的是北魏、西魏、北周這一脈。而秦又是接受的隋禪位。因此,先前曾有不少爭論,有人認為兩晉正統性自然沒爭議,可兩晉之後,占據北方中原的北魏,應當是正統。當然也有些人認為,正統應當是在南朝這邊。可如果這樣算,大秦的正統性就不太好弄了,畢竟大秦繼承隋,隋繼承周。在秦以前,魏周齊隋,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因此都極力推崇北朝為正統,甚至就是曆史上的唐,都也一樣推北朝為正統,因為他也是北朝這一脈出來的。到後來官修史書之時,為了解決這個爭端,於是就奉南北朝共為正統。而在當時,北魏漢化改革之前,不論南北,大體上都是承認南方才是正統的,這不僅是因為曆代相承的緣故,還因為當時代表華夏文明精華的漢魏禮製、朝儀、製服、門望、田製官製等都在南朝繼承。不過待北魏馮太後和孝文帝改革後,便扭轉了蠻夷的形像,他們積極漢化,使的北方的士大夫認為夷入華夏則夏,北魏文章典製很快齊備,後來便有了北朝之稱,北南朝的稱呼,就標誌著雙方的互相承認了。故此有了雙正統。隻是後來北強南弱,才漸有了北朝為正統的聲調。南北正統之爭,直到上泰山前也沒爭出個結果,畢竟朝中許多官員貴族皆是北方人,從東晉衣冠南渡,到後來隋一統天下,這中間相隔太久了,就算已經不再是南北互相敵視仇罵的時代了,可如果承認南方才是正統,那麼這中間太長的曆史,這些北方人的祖上,可就不免要落個從賊淪賊等名聲。故此,這個爭論,可是絲毫不能相讓的。最後還是皇帝羅成拍板,就按南北朝雙正統算,反正朝廷之前也是采取了這種主流觀點,開始在修南史和北史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