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探風(1 / 1)

一世吉祥 泰戈 1225 字 2個月前

江南的初冬時節,落葉猶在煙雨中飄零。長安卻是寒風凜冽,楊致的奏章於十一月初四日抵達皇帝的禦案前,長安早已在十月三十日晚間迎來了夏曆武成二十六年的第一場雪。皇帝依然很忙,每日要處理的事固然很多,要對付的人也有不少。這其中當然包括了楊致。禦書房內被地龍烘烤得溫暖如春,皇帝案頭堆積的十餘道奏章,都與楊致有關。有楊致自己的,濟南知府胡偉之的,金陵知府周仁傑的,還有以秦氏大公子秦空雲為代表的若乾道密奏。諸多奏章之中,隻有楊致的厚如書冊多達近三十頁,洋洋灑灑數萬言。條例法令、經費來源、四地分署設立、官吏任命……,均是毫無遺漏的儘奏其詳。皇帝昨日已花了半日功夫,逐一仔細閱看諸多奏章,相互核對印證,認定楊致此番並無一字虛言。楊致隻詳細奏報了他是怎麼做的,至於為什麼那麼做,確實沒有做任何解釋說明。事實上,任何解釋說明都是多餘。因為恰逢這日一早,趙妍與沈玉一同帶著兩個孩子去了陳文遠府上,所以早朝之後被召至禦書房議事的隻有王雨農一人。密奏之所以是密奏,就是不能公然擺在台麵上明說的參考消息。皇帝昨日便已將譽抄清楚的楊致、胡偉之、周仁傑的三道奏章批轉至王雨農的公事房,今日不過是想聽一聽他的看法。王雨農位居首輔數十年而不倒,皇帝最為看重他的是事關國政要務,曆來持正公允。從無偏頗。這一次也不例外:“楊致為人行事的風格,皇上應該是最清楚的。他素來不喜空談。隻重實乾。有時貌似乖張,實則早有後手。皇上請恕老臣直言。老臣看了這三份奏章,心下對楊致的經略之才甚是佩服。”皇帝唏噓道:“朕何嘗不是如此?不瞞你說,朕回過頭來一想,既未給他一文一毫,又未給他一兵一卒,隻許了一個三品總督的官銜,連官印、官服都未曾製備,確實有點為難他了。這廝七月十九日方才離京赴任,輾轉奔波於蓬萊、濟南、金陵各地。在路途上耗費了不少時日,至今不過三月有餘。而海關總督衙門、四地分署已然架構成形,實乃乾才也!”王雨農心機深沉,方才一是實話實說,其次也是為了探一探皇帝的口風。時至今日,楊致的本事早已舉世公認,無須更多證明。但賣官鬻爵、私頒嚴峻法令、將每地分署的衙役武裝到牙齒,哪一樣不是人君大忌?哪一樣能躲得過朝臣言官的攻悍?皇帝如果能明確表態支持,等於是為楊致擋箭。那還好說。如若不然,楊致從來就是個不肯吃虧的主,天知道他會乾出什麼事來?是以謹慎的追問道:“不知皇上準備如何批複這幾道奏章?”皇帝毫不猶豫的道:“朕擬大加褒獎,載諸邸報。明發天下。”隨即苦笑道:“朕了解楊致,當然也明白你的心思。朕與楊致有五年之約,海關總督衙門總歸是大夏的。楊致今時今日的一切努力,說到底都是在為他人作嫁衣。在此期間。這廝借機擴大勢力也好,逾製妄為也罷。朕都不會計較。由己推人,錢也不給,人也不給,還隻管問他要錢,若是不讓他從中撈點好處,怎生說得過去?即便朕想換個人去做,你倒是為朕另外舉薦一個試試?”王雨農同樣報之以苦笑:“在這等條件下籌建大夏海關總督衙門,除了楊致以外,確實不做第二人想。皇上既是心中有數,那便是老臣過慮了。”皇帝歎道:“楊致是個明白人啊!這廝從不主動謀求、也不貪戀兵權,朕於這一節上也給他劃出了不可逾越的框框。隻要手中無兵,就算尾巴長得再大,又能如何?至於放任他撈些銀錢,哼哼!”王雨農聽皇帝這麼一說,不再接口。皇帝的意思很清楚,手無兵權便不用擔心楊致尾大不掉,等到必要的時候,隨時可以調兵滅了他。即便楊致撈錢再多,終究還是在大夏地麵上。一旦翻臉,隻需一道抄家的聖旨,楊致的家產眨眼之間便會易主。君臣二人正自說話間,內侍馬成來報:“稟皇上,寧王殿下求見。”皇帝心念一動,吩咐道:“雨農,今日你且告退。稍後待朕也來問一問當兒對此是何看法。——馬成,召寧王覲見。”王雨農、陳文遠與徐文瀚、楊致等重臣,除非皇帝主動問及,否則於爭儲立儲一事絕不摻和,這是他們幾人深得皇帝信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皇帝有心考究皇子,王雨農原本就唯恐避之不及,當即應聲告退。皇帝下旨命寧王趙當入閣的本意,是讓他在中樞之地學習如何站在全局的高度來署理政務。六部呈送給內閣大學士的奏章,趙當雖無批複之權,但可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趙當確實紮紮實實做了幾個月的乖孩子,隔三差五的也來向皇帝麵聽教誨。說是麵聽教誨,其實是一樁頗費心力的苦差事。康王趙敢自出任長安府尹以來,尚且三天兩頭的進宮覲見問安。趙當身在中樞,覲見皇帝無疑更為方便,豈能落於人後?皇帝很忙,若是覲見太過勤密,恐怕令他厭煩。以麵聽教誨為由,時常在他老人家麵前露一小臉,至少能留下個用心好學的印象。既是“麵聽教誨”,如果求教的問題太過簡單,又顯得過於無能。所以說每次覲見的話題,趙當與心腹幕僚丁石泉都要事先反複計議,做好功課。上回皇帝就如何處置郭黃一案以及安置耿進等事,向趙當與趙敢垂詢,命二人各呈奏章。事後雖將兩份奏章原樣退回,均未予置評,卻不痛不癢的升賞了趙敢的生母李妃。在趙當看來,皇帝是在刻意壓製自己,為此鬱悶了許久。不隻是趙當這麼看,朝中眾臣都以為,當街涼拌大活人為趙敢博得了不錯的口碑,對李妃的升賞也說明趙敢在政務考究中略勝一籌,皇帝的天平已顯現出向趙敢那一頭傾斜的跡象。然而帝王之心,最是難測。大家尚未來得及回過神來,皇帝又下旨昭告,回京述職的武威大將軍耿進晉爵二等公,賜封武英殿大學士,入閣為相。由武臣而賜封大學士入閣拜相者,耿進乃是大夏開國以來的第一人,可謂一時風光無兩。耿進與耿超父子兩代為將,都是寧王的忠實擁躉,滿朝皆知。寧王與耿進先後入閣,加上原有的七位內閣大學士,宰輔重臣已增至九位。而九位宰輔之中,寧王一係就占據了兩席,朝堂風向因此又有了新的微妙變化。皇帝究竟是何用意?先抑是為後揚作鋪墊麼?真是好不折磨人!寧王既喜且憂,是以近段時日前來“麵聽教誨”的次數明顯增多。皇帝教誨什麼並不重要,最重要的隻有兩個字:試探。不想像往常一樣恭請聖安之後,還未來得及拋出試探風向的話題,皇帝就命馬成遞過來三份奏章:“當兒,你來得正好。你先仔細看看昨日收到這幾道奏章,爾後說說,該當如何處置?”(。。)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