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小水利計劃(1 / 1)

核聚變風雲 雪988 1654 字 2個月前

既然兒子說了他不會做賠本買賣,那麼肯定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曾垂普也解開了心結,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工作。他不得不承認,曾淩風的幾個投資意向都是真正的有大功利的,而且,這大功利還是麵向最基層的百姓。新中國成立前的幾千年農業史,就是一部靠天吃飯、受大自然擺布的曆史。建國之初的農業,麵臨著同樣的問題根據“蓄泄兼籌、以達根治”的方針,國家作出了加固和修築堤防、疏導泄洪河道,並修建水庫和攔河大壩的決定,以增強蓄洪和灌溉能力。以治淮工程為起點,新中國在治理江河洪水、興修水利方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本世紀年代,我國扭轉了靠天吃飯的局麵。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就認識到水利建設的重要性,一是可以抗旱,二是可以防洪排澇,三是可以改良低窪易澇的鹽堿地;並提出了“水利是農業的命脈”的名言。在本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了8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不僅洪水泛濫的曆史基本結束,而且變水害為水利,基本消滅了大麵積的乾旱現象,扭轉了幾千年來農業靠天吃飯的曆史。年代,在農閒時,大部分的農村勞動力都被動員起來修建溝塘渠堰,這些在農村村邊周圍的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為改革開放後我國的農業生產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隻可惜從此之後的多年來我國一直在吃那時的老本。80年代後,國家對農民最重要的溝塘渠堰卻被忽視。這麼多年下來,許多鄉村的貯水設施都已被注淤平了,起不到貯水的作用了。80年代之後,“溝塘渠堰”被遺忘。廣大農村曾經水質清澈、維護良好的水塘與灌溉係統,由於無人組織,單戶農民也無力修整河塘與灌溉係統,因此年久失修而積滿淤泥,成為臭水溝或者完全乾涸。這些原因,導致1990年代以來有效灌溉麵積不斷減少、成災率不斷上升、抗旱和抗洪能力不斷下降,全國大麵積的耕地重新回到靠天吃飯的曆史,一旦碰到乾旱,則無能為力。對於這樣的局麵,曾垂普也有認識,也是非常憂心的,出身農民的他自然清楚這其中的危險。隻是,對於這樣的情況,他卻是無能為力,也隻是在他的轄區丹興做了一些嘗試。而作為重生者的曾淩風對這樣的情況更是憂心如焚。曾淩風的前世是經曆過2010年的那次西南五省的大乾旱的。當時上萬座在本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庫年久失修,在乾旱麵前無法發揮作用。中國的農田水利工程多數修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設施老化、功能衰退。我國地處亞熱帶季風區,雖然有乾旱和濕潤的交替,但氣候乾旱可能長期存在,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抗旱防洪排澇是解決水資源安全的途徑,水資源高效利用是水利(電)建設的目的。為了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結合我國南澇北旱的自然格局,水利建設和水資源高效利用應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長期進行固定投資,並進行水利建設和農田節水灌溉建設立法,以徹底解決靠天吃飯的局麵。特彆是將南水北調工程及其配套工程,特彆是大西線調水,作為未來百年的發展目標,讓我國有的耕地可以實現節水灌溉。隻有這樣,才能有效抵禦乾旱和洪澇災害,平衡人口增長、土地麵積減少、糧食需求增長的矛盾。南方地區降雨量大、氣候濕潤,群眾靠天吃飯的意識根深蒂固水害的意識高於抗旱節水的意識,對水資源高效利用重視不夠,特彆是對工程節水、農田節水建設不夠重視,節水灌溉公司和企業少。同時,南方多為丘陵山地,降雨多,水土流失嚴重,山坡地土壤瘠薄,抗旱能力差;許多地區為石質山地和喀斯特地貌地區,蓄水能力低下,不比我國北方土層深厚,儲水能力強,土壤水庫的作用大。許多地區是山下江河四季長流,山坡上季節性乾旱缺水。此外,南方地區抗旱節水植物種植麵積小,抗旱節水研究力量比較薄弱。大江大河縱橫交錯的西南地區是中國水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由於水資源在時空分布上不均、複雜的地形地貌和脆弱的水生態環境,使水資源豐富的中國西南地區長期麵臨嚴峻的水資源挑戰,曆史罕見的乾旱氣候更使這一區域多年積聚的水利矛盾暴露。那場曆史罕見乾旱再次警醒,必須加強水利建設,特彆是中小型水利工程和配套農田灌溉網絡工程,改變“靠天吃飯”的現狀。改革開放以來,水利係統順應改革形勢,在農業灌溉水利體製變革上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討,也取得一係列可觀成績,對於進一步探討我國農業水利在投入機製、管理機製的深層變革,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也在一些根本觀念乃至理論上,實現了突破。對於如何使我國農村水利走出困境,有利於鞏固和發展農業水利、農業經濟,有利於農民的基本生活、生產,保證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有著相當的積極意義。這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必須肯定的。目前,一些體製改革的方法與試點,還麵臨不少具體的困難。這是因為過去我國的農業水利體製,不僅是新中國計劃體製的產物,更是幾千年傳統農業水利文化的產物,不要以為簡單地形式地搬走了計劃體製,就自然而然帶來一個市場經濟的春天。諸如防洪、灌溉等中國的水利,基本上是一項公益性的社會事業和政府組織行為,將其退化為簡單的企事業運作,難免損傷民眾、國家和社會的根本利益。中國的農業水利的過去和現狀,是中國曆史、文化和實際國情的必然。在建設和管理體製上的重大變革,不能忽視深層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問題。馬克思說過,我們在談到水時,是和土地問題聯係在一起的。西方的水問題是如此,中國的也是如此。綜觀幾千年中國水利史,不了解土地製度的變化,就不可能懂得水利興廢的真正奧秘。現代的土地關係的變化,必然也影響水利興衰、體製的變化。農村土地依然分散,小農的水利就很難實現組織合作與現代化。縣鎮和農村今天麵臨的是,基層政權和管理體係的鬆弛與瓦解,而曆來中國農村的水利組織、管理是與基層社會管理、基層政權緊密聯係在一起的,在一些以灌溉、防洪為主要農事的地區,這些水利組織往往是農村社會和政權的維係紐帶。如果脫離了基層政權,脫離基層社會組織去談水體製的改革,就變成一個無根基的純技術的問題。在目前中國的實情下,脫離政權和基層社會管理紐帶,就沒有真正的改革,也很難有農民自組織的水利。曾淩風記得,後世有人做過一個統計:如果能夠從上千億的水利資金中拔出600億專門用於糧食主產區的溝塘渠堰建設,既可以增加1000萬的農民就業崗位,又可以進行“貯水於民”的工作,既能提供就業崗位,又能使國家未來糧食安全有了長久保障,也不致於屢屢抗旱了。而此時國家尚致力於經濟建設,用於水利建設的資金非常有限,那麼對於農村小水利的關注就可想而知了。回想前世那空前的乾旱天氣,雖然重慶並沒有受到像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那麼嚴重的影響,但是還是因此遭受了不少的損失。未雨綢繆,曾淩風希望通過他的一點努力喚起人們對農村小水利的重視。在曾淩風的這個計劃完成後,重慶的農村的生活狀況必將有很大的改善,鄰省見了效果,效仿的可能性將會很大,那麼曾淩風也算是為那些可能受災的人們儘了一份力量了。在種種因素的推動下,曾淩風的農村小水利計劃得以順順利利的實施,整個新重慶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水利建設的熱潮。在這個計劃裡,將會在重慶境內的長江各支流和支流的小支流上建設500餘座各型水利設施,基本上每一個區縣都有7-10個工程項目,其中大型水庫50個,中型水庫小型水庫近工程完成後對重慶的鄉村覆蓋率接近百分八十!而由於工程中除了較大的項目有專門的工程隊完成外,大量從當地的農民中雇傭人手,這讓多達500萬的農村人口從這一係列項目中直接得到了收入,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產狀況,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狀況。由於所有的工程選址都是精心選擇的,考慮到了文物和風景點的保護的問題,所有在工程完工後非但沒有損壞原有的風景點和文物,反倒增添了近一百處旅遊景點,為重慶增添了一筆豐富的旅遊資源。而且大部分的水利項目都是綜合型的,既考慮到了農田灌溉和飲用水的提供,也考慮到了發電。這五百多個水利工程完工後每年將為重慶市提供大約500億度電,這基本上解決了重慶市電力緊張的問題。工程計劃三年完工,並在98年7月之前實現其中約120個項目達到蓄水的要求。曾淩風這是為即將到來的98大洪水做準備。這約120個水庫的庫容達到了近100億立方米,當這些水庫蓄水後,將會對長江乾流的洪峰起到很大的削減作用,實現其對滯洪和蓄洪的巨大作用。整個重慶的鄉村,在小水利項目啟動後,真正的沸騰起來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