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一部了,還習武之人,扭扭捏捏的像個娘們。”“好,那我就聽陳老師的!”聽了陳堪的話,吳晶一拍桌子決定了。“這就對了,不管是哪一部,都會有各種問題,世上辦法總比問題多,拍攝好你自己的電影,等待上映就行了,不過從現在到明年八月一號,這時間一年半都還不到,能拍攝得完嗎?”陳堪問道。陳堪雖然因為遊輪的原因看了很多電影,但是對於電影這個行業完全是門外漢,陳堪所知道的就是《泰坦尼克號》和《阿凡達》拍攝了兩年的時間,至於像什麼《少林寺》《西遊記》拍攝時間好像也都很長,所以在陳堪的腦海中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個拍攝這些作品需要的時間都不斷的概念。現在吳晶才決定拍攝原本的第三部,劇本還要修改,加上一係列的安排和籌劃然後才能開始拍攝,因此陳堪才會這樣問。“來得及,最多隻要八個月就可以拍攝完成,我爭取六個月搞定。”吳晶比了個手勢,很有自信地說道:“加上後期製作,宣傳,完全可以在明年的建軍節之前上映。”“嗯。”陳堪沒再說什麼了,畢竟他才是專業的,既然他有信心,那就沒問題了。兩人又隨意地聊了一些,陳堪還特地讓吳晶給自己做一些科普,主要是電影方麵的,這倒不是陳堪要拍攝電影,隻是想了解一下而已,想要了解一個全新的學科,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這個行業的資深人士,給自己“上課”。老話說得好啊,“隔行如隔山”,通過吳晶,陳堪才明白一些電影方麵的事情,現在一部電影拍八個月已經不算短了,據吳晶所說,當年在香港,有個導演一年能拍二十部電影,不愧是商業化電影,果然快到沒朋友。另外陳堪也理解了之前吳晶的擔憂,畢竟對於這種紅頭文件的事情,那誰也沒有辦法,這其實也是一個學術界老生常談的問題了,就是要不要人為的乾預規律。比如國家該不該乾預市場,這種問題不僅在經濟學界、管理學界,連曆史學界都在爭論,當然曆史學界的爭論會相對溫和很多,規模也很小,畢竟這不是曆史的主戰場。其實關於這種類似的問題,不僅和學者有關係,普通人也擺脫不了,這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麵麵。比如說現在居高不下的房價,國家要不要進行乾預呢;現在大學生就業問題,是要遵循市場規律,還是要進行乾預;甚至是森林火災,要不要組織人去滅火,將火災扼殺在搖籃之中。後者好像是一個很低級的問題,但就是這個“低級”的問題,在美國就曾經引起了一場全社會的大討論,內容就是:森林火災,到底要不要組織人力去滅火?在上個世紀很長一段時間內,美國就是遵循自然的規律,不會人為的去滅火,可是後來覺得這樣會危及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所以在一些民眾尤其是住在森林邊上的群眾的壓力下,開始有了專門的國家部門進行這方麵的工作。而這一舉動帶來的最大後果,就是物種危機,一些物種瀕臨滅絕,特彆是一些鳥類,因為這是自然規律,火災是一個森林循環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為乾預了,就是破壞了這個循環。電影市場其實也是一樣,中國早期,都是國家分配,導演隻要負責拍電影就好了,拍攝好之後,有關部門負責之後的事情,但是一些導演就覺得這樣不能賺大錢,所以要求讓市場規律去支配。能賺錢的電影永遠是少數,讓市場支配之後,很多導演,特彆是文藝片的導演就發現原來自己根本搞不定市場,甚至連排片都沒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又開始呼籲國家進場了,要保護藝術,藝術要高雅。這種兩麵派的做法實在是讓人作嘔。而更為典型的是金融市場,比如股票,在整體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很多企業都說國家不要管了,讓市場自由發揮吧,可是一旦熊市到來,當年那些叫得最歡的企業又開始呼籲國家進場調控了,以此來減少他們的損失。其實究其根本就是利益問題,一切麵目在“利益”麵前都無所遁形。其實如果問一句,這樣的乾涉有用嗎?答案基本是否定的。就吳晶告訴陳堪的數字來來看,當年《建國大業》的票房成績還是不錯,至少在那個時代,屬於頂尖的。但是到了《建黨偉業》,效果也就嗬嗬了,總體票房基本上沒啥增長,要知道這些年中國電影的總票房可是在飛漲。國家調控,最為被人熟知的就是羅斯福新政,這個在中學的曆史課本中是相當重要的一課。但是實際上,在美國,不管是史學界還是經濟學界,對於這個所謂的“新政”都是壞多於好,至於在國內,之前說過,有些地方叫做雷區,你懂的。其實細看曆史,羅斯福和胡佛兩人的政策幾乎都是一樣的,羅斯福上台之後就是將前任的那個倒黴催的總統胡佛的政策在改頭換麵推出而已。其次,羅斯福新政之所以能有那麼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那個時候美國的經濟已經到穀底了,在股票市場中有一個詞叫“觸底反彈”,用在這裡正好。至於後果,現在美史學界公認的一點就是四十年後,也就是1973年的滯脹危機就是因為新政埋下的禍根,你破壞了規律,規律自然會懲罰你,雖然時間延遲,但是不會缺席。這其實也是為什麼現在“滯漲危機”不會成為中學曆史重點的根本原因,因為這是在打臉啊,所以乾脆就冷淡一些。好吧,說了,那麼多,其實和《戰狼2》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因為可能日後會有所改變,會有所懲罰,但是發生在一年之後的可能性還是很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