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佩,你怎麼在這裡?”“我來找老師學武啊,行不行?”“當然可以,我這是開門做生意,你來我就收。”陳堪外出歸來,發現鄭小佩竟然在龍虎門,讓他有些驚訝,鄭小佩是陳堪在港大中文學係的學生,一個很好學的學生,經常追著陳堪問各種的問題。徐生愛戀的那個“進步女青年”就是她,陳堪已經可以想象,如果鄭小佩真的來龍虎門學武的話,以後那個徐生一定會經常出現在龍虎門,甚至可能來拜師,這算不算是“買一送一”。徐生上次在碼頭看到陳堪之所以會覺得“寶寶心裡苦”,主要的原因就是陳堪老師的這個身份。一方麵是他愛慕對象鄭小佩尊敬的老師,這讓徐生見到陳堪就矮一頭;另外一點就是徐生上司的兒子也是陳堪的學生,這讓徐生又矮了陳堪一截。徐生管轄的區域就包括龍虎門的一塊地盤,曾經鬨過一次小小的摩擦,然後徐生被陳堪給訓斥了一番,本來徐生還想要去搬救兵來著,再後來他就悲催了……“習武是很辛苦的,你要做好準備,還有你的家人同意嗎?”“當然同意了,他們一聽說是來找老師您學武的,二話沒說就同意了。”“我怎麼覺得老師我是被你拿來當擋箭牌使用了。”“嘻嘻,老師,您就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啦,以後我就是老師的徒弟了,師傅在上……”說著她要徑直跪下去,陳堪趕緊抓住她的雙臂。“行了,不要耍寶了,以後記得按時來練功,詩詩會教你武功,想要拜我為師,那可沒有那麼容易。”龍虎門也針對成年人開辦專門的武術班,這個主要傳授的是陳堪現實世界的那些格鬥術,因為成年人年紀大了,除非天賦異稟,否則練內功一輩子不可能有收獲,教他們繁雜武功招數反而是害了他們,所以陳堪傳授一些比較實用的格鬥技巧。陳堪還開設了“女子防狼班”,這個時代香港的治安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所以開設這個班很有必要,不過因為中國傳統女性的地位問題,來學習的人不多,來學習的大部分都是那些思想比較開放的進步女青年。其中港大的學生占絕大多數,而防狼招數就是陳堪從現實世界複製過來的那些,由龍虎門三代女弟子金詩詩傳授。“是!”鄭小佩裝模作樣地鞠了個躬說道。這些學生以其說是過來學武功的,不如說是過來“騷擾”陳堪這個老師的,因為陳堪在學校的時間很有限,而他們的問題又太多,所以他們就想了個招,來龍虎門拜師學藝,這樣就能有更多的時間和陳堪交流了,然後還能強身健體,一舉兩得。好在這也耗費不了陳堪多少時間,因為這個時代,大學老師不需要為了職稱去寫一些論文,那種以論文數量來決定職稱的情況是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之後的事情,不是現在,這就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這個時代決定一個老師職稱、地位高低的辦法陳堪將其戲稱之為“內部認購”,所謂的“內部認購”就是字麵上的意思,一個老師在職稱的高低取決於你被這個圈子的認可程度,更加準確地說是你被這個圈子頂層那些專家認可的程度,他們認為你是教授,那你就是教授。這是這個時代全世界通行的辦法。這個辦法聽起來好像很不合理,怎麼一個人的職稱、地位就靠那群專家的意見呢?這不就造成這個圈子內部不流動了嗎?其實這有其合理的地方,之前說過“科學是一個高冷的女神”,科學和普通人沒太大關係,現代社會是因為媒體的介入,讓人們產生了錯覺,媒體也充當一把“攪屎棍”,攪得科學界亂七八糟的。而實際上科學從來和普通人就沒關係,科學隻和科學這個圈子有關係,因為她是高冷女神。這個也好理解,就拿那些女神明星來比較,要是沒有媒體的乾涉,那些女神其實和我們是沒有任何聯係的,我們隻能在她拍攝完作品之後,看到最後的作品,僅此而已,科學也類似,我們看到的隻是最後的定論而已。一個藝人在演藝圈地位的高低,演技的好壞,不是媒體說了算的,而是要看圈子內的那些老前輩來評價,大多數人是說不出他演技好壞的,隻是一種說不上來的感覺,主要還是媒體引導。同樣的道理,評定一個人科研水準的最好辦法就是讓這個圈子中最頂尖的那些專家來做評價,他們會用最專業的眼光和知識去評價一個學者,由此決定一個學者的地位高低。當然不是說這個時代的學者就不寫論文了,還是要寫的,而且有一些學者還是高產的,他們隻是不用為了職稱去寫論文。從最理性的層麵上來講,這是最合適的方法。明白了這點,再去看看民國這個時代,為什麼大師輩出,一些人年紀輕輕就名傳天下,就是因為他們經過了“內部認購”,要是那個時候也是搞職稱和論文掛鉤,那絕對不可能有那麼多大師。陳寅恪二十歲出頭就功成名就,錢穆本來隻是一個中學老師,因為一篇論文被調到北大當教師……這是民國期間大師輩出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製度給了他們一個舞台,讓他們能“趁早出名”。當下社會也不是沒有才華橫溢的年輕學者,隻是因為製度不允許他們年紀輕輕就出頭,那些個前輩高喊著什麼“大器晚成”、“如切如磋”、“四十歲前要先積累”,其實就是告訴你,小夥子,你年紀還不到呢,給我安分點。真正的天才,能用這些標準去衡量嗎?作為一個年輕人你要慢慢熬,寫那些樣板式論文,等待前輩離開……比如在2014年就有一位兩岸學者公認的“十年後中國文學界領軍人”的年輕人,就因為勞累而死。而這種“內部認購”製度最讓人稱道的就是達爾文和他的《物種起源》,在那個時代,我們想想也知道這本書對當時的衝擊有多大,這可是涉及到信仰的問題。很多人可能認為即使血流成河也不奇怪,畢竟涉及到信仰這種嚴肅的話題,但是實際上在這場爭論中,隻死了一個人,那就是當年帶著達爾文環球旅行的那位船長,他認為自己將一個魔鬼放出來,是一個罪人,最終飲彈自儘,這是唯一因為這次爭論死的人。現在回過頭去看看當時的那些爭論,你會驚奇的發現所有的參與爭論的學者都是文明人,他們就事論事,不說臟話。至於中國學生在曆史課本上看到的那些所謂激烈的爭論,爭論激不激烈這個話題先不討論,其實那和達爾文沒太大關係,發起爭論的是赫胥黎,推動爭論的是媒體。這就是“內部認購”,這種製度隨著列強東來傳入中國,最終塑造了一個大師輩出的璀璨時代。至於為什麼這種製度最後無法延續,很簡單,因為造成了學霸、學閥,造成了學術壟斷,能得到頂級專家認可的有多少?而且人難免有私心,這讓很多年輕人看不到出路,因為沒有一個明確的“升級”方式。所以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場聲勢浩大的遊行,從美國席卷至全球,大量的大學生、年輕學者集體抗議這種“內部認購”的製度,而政府方麵,也出於自己的需要,強行更改了這個製度,這就是現在的“論文和職稱掛鉤”。ps:感謝“地寧”1000起點幣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