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元起心道:如果袁世凱發瘋稱帝的話,這貨可就是正經八百的皇太子。.\\讓皇太子給我磕頭,不是要折我壽麼?即便不折壽,一個年齡相仿、相貌比自己還老成的人當眾跪在麵前,還惡心巴拉地自稱“小侄”,也讓人心裡添堵不是?孫元起趕緊扶起袁克定:“雲台實在太客氣了,快快請起!”袁克定素來心高氣傲目中無人,剛才之所以藏起來,就是怕老爹讓他給“孫世叔”磕頭。眼看躲不過了,才勉勉強強出來給孫元起跪下。此時見孫元起扶他,便順勢站了起來,怨懟地看了孫元起一眼,又躲回到人群後麵。孫元起摸摸鼻子:是你爹讓你給我磕頭,你瞪我乾啥?袁世凱道:“百熙這幾天旅途顛簸勞累,飯食粗疏寡淡,想來也是極為困乏。老夫已在天津城中準備好寓所,可以先去洗漱休息。等晚間,老夫再設宴款待,替百熙接風洗塵,到時候還望賞光蒞臨!”“謝謝袁大人抬愛,在下一定準時前往叨擾!”現在到了彆人的地盤上,自然一切都應客隨主便。於是他便根據袁世凱的安排,下榻在直隸總督衙門。孫元起現在下榻的直隸總督衙門,原先是李鴻章時代所建的海防公所,戊戌變法時期改建為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來津檢閱新軍的行宮。儘管太後、皇帝沒在這裡住過一天,卻依然建得雕梁畫棟金碧輝煌。占地麵積極廣。庚子國變之前,直隸總督衙門一直在河北保定。光緒二十八年(1902)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後,才將直隸總督衙門從保定遷至此地。這裡內有自己衛隊把守,外有北洋精兵拱衛,可謂安若泰山穩如磐石,而且孫元起這些天坐船也確實顛簸的厲害,洗了熱水澡之後便上床擁被而眠,一直睡到太陽西沉才悠悠醒轉。起身洗漱未畢,就聽到馮基善來報:“大人,袁大人派人請您前去赴宴!”“快請來人進來稍坐片刻。我馬上就好!”孫元起趕緊加快手上動作。等他梳洗好來到前廳,就看見袁克定一臉不渝地坐在八仙椅上,急忙說道:“雲台,原來袁大人派你親自過來,倒是孫某怠慢了!”袁克定雖然心裡不高興,卻不敢在孫元起麵前撒潑,趕緊起身深鞠一躬:“袁某見過孫大人!家父已經在正堂擺好宴席,特命在下過來請孫大人移步前往!”在說話過程中,今天上午的“小侄”、磕頭都被他有意省掉了。孫元起也不與他計較:“那我們就趕緊過去吧。彆讓諸位久等!”等到了正堂,隻見堂上已經設好三四個席麵。每個上麵都擺滿了各色冷碟。袁世凱、梁敦彥、趙秉鈞、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正坐在一旁吸煙聊天,看到孫元起進來,都急忙站起身來相迎。孫元起趕緊躬身抱拳,作了個羅圈揖:“孫某來遲,還請諸位恕罪!”袁世凱笑道:“不是百熙你來遲了,而是我們這些人來早了!快快快,請上座。”喧鬨推讓片刻,孫元起才和袁世凱在頭桌上席落座。剛一坐定,便有人斟滿酒水。熊掌、燕窩、魚翅、鹿筋等山珍海味也流水價地端了上來。此時袁世凱舉起酒杯:“今天袁某在此設宴,是替百熙賢弟接風洗塵。席上隻談風月,不談政事,違者罰酒三杯。來,袁某先乾為敬!”“乾!”眾人齊聲應和道。孫元起不知道袁世凱這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不過能不說政事自然最好。內閣眾人說些官場趣聞、文壇掌故,倒也其樂融融。隻是那群丘八就有些鬱悶了。文史掌故之學他們是一竅不通,說到風月,他們隻知道八大胡同哪家姑娘比較夠勁、哪家相公比較嫵媚,可這些“趣聞”怎麼好在眼下這個正式的場合說起?又不敢猜拳行令。隻覺得這一頓飯吃的好生無味!等到飯局接近尾聲的時候,袁世凱裝作無意地問道:“百熙,老夫聽聞你有一子名叫念祖,年方十歲,聰穎過人。老夫正好有一女,與他年齡相仿佛,不如你我結為親家,你看如何?”袁世凱有1妻9妾,這十個女人一生共他生育32個子女,其中17個兒子、15個女兒。除了1子3女夭折之外,長大成人的共計28人,其中大半是和清末民初政壇著名人物子女結親,其中不乏晚清的大學士、尚書、總督、巡撫,民國時期總統、副總統、督軍。頻繁的政治聯姻也為袁世凱掌控中國政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次提出與孫元起做親家,也是他故技重施。堂上眾人聽見袁世凱的提議,都下意識閉上嘴巴,放下手中的筷子,想聽聽孫元起是如何答複袁世凱的。孫元起這才明白袁世凱為什麼剛才要說“隻談風月,不談政事”,原來是這個用意。對於這種政治聯姻,無疑他是極為反對的,而且他也不想把自己綁在袁世凱的戰車上,現在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婉拒袁世凱。當下他的腦袋急速運行:以婚姻自主的名義?眼下中國還籠罩在封建禮製之下,士紳家的女子都還躲在或深或淺的閨房裡,不得私自拋頭露麵,婚姻講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世大行其道的社交公開、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理念,都是在五四運動之後隨著婦女解放運動才逐步深入人心的。——隻有在這個時候,孫元起才深刻意識到在民國初年的中國開展一次類似於“五四”的思想啟蒙運動,是多麼的必要!——如果現在以婚姻自主的名義拒絕袁世凱,不僅會貽笑大方。還會讓袁世凱覺得自己是在戲耍他。謊稱念祖已經定了親事?這更不行!訂沒訂婚這種事情根本瞞不住彆人,沒準袁世凱在此之前已經專門派人調查過念祖有沒有定親了。如果自己憑空捏造,隻會讓他懷恨在心。借用《胡安定家訓》中的“嫁女須勝吾家,則女之事人必戒,娶婦須不若吾家,則事舅姑必謹”來推辭?會不會太水了一點?說念祖是中美混血,怕袁家女兒難以接受,不如等趙景惠生下小孩再說?這倒是個不錯的主意,怕就怕袁世凱饑不擇食!……忽然間,孫元起想起楊度以前曾對自己解釋過叔祖父孫家鼐與翁同龢、袁世凱不相往來的原因。事情的根源還要追溯到前清鹹豐十一年(1861)的壽州紳練仇殺事件。當時太平天國聲勢正盛。發賊、撚匪作亂皖北,各地士紳紛紛組織民團自保,其中就包括壽州的孫家泰、鳳台的苗沛霖。孫氏本來就是壽州望族,加上孫家鼐在鹹豐九年剛中狀元,風頭更是一時無兩。孫家泰是孫家鼐的族兄,又是朝廷的刑部員外郎,還受到安徽巡撫周天爵的賞識,由他來組織壽州團練可謂名至實歸。苗沛霖不過是個秀才出身的私塾先生,也跟風在鳳台組建團練。但他這個人很有膽略。為人也很陰鷙,在督辦安徽軍務大臣勝保的支持下。很快便成為名震兩淮的大人物,並逐漸有了稱王淮上的野心。在此過程中,孫家泰自恃名門望族,根本不把連舉人都不是的苗沛霖放在眼裡,時時加以譏諷,事事加以阻攔。自然而然,兩人就成為了生死仇敵。鹹豐十年(1860),勝保因為在皖北日久無功,被清廷開去了督辦軍務大臣之職。由袁甲三接任,翁同龢的胞兄翁同書擔任幫辦軍務大臣。自古以來,正、副之間都是仇隙不斷,袁、翁兩人也不例外。在對野心勃發的苗沛霖上,兩人最初的態度也頗有不同:袁甲三作為督辦,自然不希望手下的勢力超過自己,所以對日益膨脹的苗氏以裁抑為主。拉攏為輔;翁同書作為幫辦,感到自己手中無權,想要對抗具有天然優勢的督辦,隻有拉攏強大勢力以壯聲勢。所以他對苗氏是拉攏為主,裁抑為輔。到了鹹豐十年年底,苗沛霖眼看清政府內外交困岌岌可危,覺得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便想獨霸兩淮地區。要想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要鏟除兩股勢力:壽州的孫家泰,清廷的袁甲三。至於,根本就不在他考慮之中。就在此時,孫家泰在壽州城裡抓到了7名苗沛霖的奸細,並予以處死。於是苗沛霖乘機揮師圍攻壽州,又乘機奪取袁甲三在淮上的炮船。眼看苗沛霖謀反之勢已成,袁、翁兩人的態度突然發生了一百八十度轉彎:因為翁同書之前極力拉攏苗沛霖,深怕他謀反之後牽扯到自己和翁氏家族,所以此時極力主張裁抑;而袁甲三看到苗沛霖反跡已露,擔心現在加以裁抑會促使他公認造反、投靠發賊撚匪,而且一旦苗沛霖公然造反,朝廷肯定要拿他是問,所以此時他反而極力主張拉攏招撫,並竭力攻擊壽州孫氏的種種過錯。在袁、翁兩人扯皮的過程中,苗沛霖攻破壽州城,孫家泰全家15口人,大到70多歲的老父孫贈祖,小到3歲的孩子以及壽州孫氏族人百餘口老小,全部慘遭殺害!對於孫家鼐來說,苗沛霖是滅他全族的主犯,袁甲三、翁同書兩人算得上是從犯。翁同龢是翁同書的胞弟,袁世凱是袁甲三的侄孫,都屬於滅族仇人的族人,自然與他們不相往來。孫元起當下答道:“令媛芝蘭玉樹幼育儒閨,如果犬子能與她結親,自然是極好的!隻是令叔祖父袁端敏公(袁甲三)與家叔祖父孫文正公(孫家鼐)仇隙頗深,雖然在下係壽州孫氏旁係,但一直夙受文正公恩德教誨。現在文正公屍骨未寒言猶在耳,實在不敢與項城袁氏結親。還望袁大人見諒!”ps:熬夜很久,算是第二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