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大典和高起潛知道:其他的聯軍武官都乖乖地聽話了,卻隻有吳世恭等三位河南武官不聽從他們的“商量”以後,這倆人的鼻子頓時都氣歪了。其實朱大典和高起潛要這麼一些繳獲,也不完全是為了私心。當然在繳獲中,按照官場規矩給他們分上一份,他們也不會假清高而拒絕,但是這些繳獲除了拿出一部分給遼東軍以安撫以外。其餘大部分的,朱大典和高起潛還是準備返還給今天立功最大的聯軍的。雖然這看起來和減免聯軍上繳繳獲的份額好象有些換湯不換藥,但是,這是領導的權威問題,是不容讓步的原則。但是吳世恭三人卻狠狠地打了他倆的臉,這怎麼能夠不讓朱大典和高起潛暴跳如雷呢?不過和吳世恭估計的一樣,朱大典和高起潛並不能夠明著報複,但是對於這兩個官場老油條來說,暗著報複也是得心應手的。那報複分為了兩條路。一條是不給吳世恭報上以前的功勞,一條就是堵住吳世恭以後立功的途徑。反正中心思想就是不讓吳世恭升官。但我們客觀的來看,吳世恭這次的反應確實過激了。從汝寧營的角度來看,確實利益有損,但是從朱大典和高起潛的角度來看,他們也是要平衡各支明軍部隊之間的關係的。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平心而論,朱大典和高起潛對於繳獲的處置還是比較公平的。當然吳世恭也有很充足的反對理由。但是不幸的是,吳世恭反對的理由並不能公開說出口。不見得他要說:汝寧營不上繳繳獲就是為了擴充實力?就是為了做一方諸侯?那不是和公開聲稱造反沒有什麼兩樣啦?因此,在衝動之下,吳世恭就做出了這樣不合官場規矩的反應。這當然也讓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心中,塑造出了吳世恭那副搶錢、搶功。一毛不拔的武官形象。這也難怪朱大典和高起潛要立即報複了。這也可以看出來,汝寧營這次出征的人員安排是不完整的。吳世恭沒有帶上象鄧啟帆或張學斌等文人幕僚出征,這也就導致吳世恭在處理官場問題上的一些隨心所欲。要不然,如果有著鄧啟帆他們的規勸和斡旋,雖然汝寧營還是免不了在利益上吃上一些虧,但是起碼還不會搞到這種和主帥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連和遼東軍的矛盾都不會激化,到底遼東軍那裡也隻得到了上百具盔甲,為了這些東西做出那麼過分的“裸屍事件”,那不值得。這也就可以深刻的看出,在一個政治團體內。熟悉官場規矩的文人的重要性了。另外說一句題外話,在原先的曆史上,李自成的農民造反大軍,就是沒有重視文人,而搞得李自成他們一打下北京城。沒多久就亡命天涯了。那原因就是因為李自成身邊的文人太少了。僅有的牛金星和宋獻策也隻是一個飽受欺壓的底層舉人,有著很強的報複社會的心理。對於治理國家並不很擅長。而傳說中的李岩?如果曆史上真的有這樣一位人物的話。那他也從來不是李自成團體中的核心成員。而黃縣會戰大捷後,當然要再次向朝廷露布報捷了。可是在上呈給崇禎皇帝的奏章中,來自河南的三位武官——吳世恭、陳中之和江澄,不幸地化為了一個字——“等”。隻要提到他們的地方,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奏章都用“劉副將等”來代替。朱大典和高起潛就是用春秋筆法,也不虛報軍情。就是把吳世恭三人給忽略過去。當然在報功簿上,也肯定沒有這三人的名字。吳世恭他們三人當然也不可能看到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奏章。吳世恭反正也有著被剝奪軍功的心理準備,但陳中之和江澄也不是傻瓜,他們也基本上猜到了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做法。不過陳中之和江澄也無所謂。他們與吳世恭同進退。固然有一些同鄉抱團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陳中之和江澄都知道自己本來就沒有什麼前途。陳中之就不去說他了,他本來就在河南巡撫標營中混的不如意。再怎麼立功,那河南巡撫也不可以把巡撫標營交由陳中之來帶領。而江澄因為江遊擊的陣亡,失去了自己的大靠山。而原來江遊擊的遊擊營肯定也會交由朝廷安排的其他武官來率領。到底江澄離遊擊的官位也太遠了一些,中間還有守備和都司這兩個等級呢。而作為前任遊擊的親屬加親信,當新任遊擊上任以後,江澄也肯定沒有什麼前途的。再說,在以前劉宇烈率軍時的“萊州大捷”和沙河大捷中,陳中之和江澄已經是賺夠了足夠的軍功。到戰後朝廷封賞的時候,最多也就是給他們提上一級虛銜,本官卻不怎麼會動。這就象是吳世恭現在是領都司官銜,實掌汝寧守備的情況一樣。不見得在他們再立下軍功以後,朝廷給他們再提虛銜啊?就舉個現代的例子:如果有官員領著正廳或者副部級的待遇,但是他實際官職是個正處級的縣長,那不就是成了笑話了嗎?朝廷也不會這麼乾的。而提了虛銜以後唯一的好處就是:在官員交往中威風一些,朝廷給的俸祿多一些。可是我們都知道明朝官員的俸祿,在朝廷官員的總收入中那是忽略不計的。因此,不怎麼愛虛名,也不可能有虛名的武官,肯定是會選擇先賺上這麼大的一筆銀子再說的。可是當崇禎皇帝看了那報捷的奏章以後,又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崇禎皇帝得知黃縣大捷以後,當然也是很高興。不過當他細細地看奏章上的內容時,卻發現一位偷小寡婦的侯府贅婿神秘消失了。這也可以看出,吳世恭在崇禎皇帝心中確實是臭名昭著的。崇禎皇帝頓時大怒,倒不是為了吳世恭,主要是因為朱大典和高起潛竟然敢隱瞞自己,而且是串通起來隱瞞自己。這怎麼不讓控製欲很強的崇禎皇帝感到憤怒呢?於是,崇禎皇帝立刻讓王承恩去調查清楚,到底是發生了怎麼一回事?而掌管大軍的朱大典和高起潛身邊,肯定也有東廠和錦衣衛的人。在王承恩的追查下,很快就把所有發生的事的來龍去脈都報告了上來。崇禎皇帝一看是這麼一回事,倒也沒再追究。不過當他看到了聯軍和遼東軍的矛盾時,心中總忍不住有些快意。那遼東軍花費了朝廷的大量糧餉,卻給崇禎皇帝帶來的隻是喪師辱國。更可氣的是遼東軍已經隱隱地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連當時己巳之變後祖大壽帶著遼東軍逃離京城,崇禎皇帝還隻得忍氣吞聲地派去太監去安撫。所以心高氣傲的崇禎皇帝也早就看遼東軍不順眼了。而現在有了這樣一個貪財好色的武官讓遼東軍吃了一些虧,看起來真的還是惡人還需惡人磨啊!不過這一次王承恩倒沒有為吳世恭說話,他規勸崇禎皇帝道:“此吳都司貪財如斯,也難怪朱巡撫和高公公會如此對待。不過他們也隻是給吳都司一個教訓,並未公然軍法處置。也可見朱巡撫和高公公的心胸還算不錯,還記著皇上的重托的。”對王承恩的話,崇禎皇帝也點頭同意。畢竟他也沒興趣為吳世恭平反冤案。崇禎皇帝一指報告上的吳世恭名字,對王承恩說道:“此人品行大劣,真辱其先祖之英名。吳侯儒雅勤勉,薛侯雖說辦事不謹,但其人品也頗優。真乃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啊!雖說其還算是勇猛,但換作前朝,此等雖有小才,卻無大德之人絕不會用的。”王承恩立刻是笑著奉承道:“那不是皇上心胸寬廣,知人善任嗎?”崇禎皇帝也笑了出來。不過笑了一會兒,他又收起了笑容感歎道:“多事之秋啊!”王承恩之所以這次要幫朱大典和高起潛的忙,正是此次首輔更迭以後,新任首輔溫體仁和曹化淳之間,隱隱地形成了一個內外朝的聯盟。雖然王承恩不怎麼喜歡攬權,但他也不喜歡有其他內廷的太監爬到自己的頭上。所以為了對抗曹化淳,王承恩就拋開了司禮監和禦馬監的門戶之爭,主動借著這次機會向高起潛伸出了橄欖枝。而見到了這次不給吳世恭報上以前的功勞這個目的達到以後,朱大典和高起潛又采取了堵住吳世恭以後立功的途徑的手段了。在休整了一天以後的軍議中,朱大典和高起潛命令立刻全軍開拔,趁熱打鐵攻下登州城,徹底消滅孔有德的叛軍。但是在軍議中,朱大典和高起潛卻安排吳世恭率領著陳中之和江澄他們,組成了一支偏師,先去收複招遠,再沿著海岸前進,掃蕩平定叛軍遺留下的潰兵,最後從登州城的南麵包圍登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