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 估計比三發求賢令震撼!(1 / 1)

或許是也察覺到察舉製度的弊端,到了魏文帝曹丕時,陳群又創立九品中正製,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可是九品中正製實際是察舉製的改良,其實就是將任命官員的權力收歸中央。不過這製度依然是要有地方官員舉薦人才,根本存在的問題始終解決不了。尤其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十分強大,對中央官員考核人才施加影響,到了後來更是乾脆直接以門第出身來舉薦官吏!這樣到了察舉製的後期,統治階層幾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狀,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而相比差距製度,科舉製就明顯要公平公正的多!通過地方鄉試、州省會試、中央殿試三級分試的方法,將任官權力徹底收歸中央,這樣就很好的杜絕了地方勢力做大了!這還是其中的一個優點,此後科舉製推行不久,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這樣不但大為擴寬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礎,還讓處於社會中下階層的知識份子,有機會透過科考向社會上層流動。這種政策對維持整體社會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公平的選舉製度,對整個民族起到的穩定性和凝聚力,這就是文遠看重科舉製的原因,當然,如果物質上的條件達不到,文遠想的再好科舉製也不會提前四百年出現在漢末三國,這個讀書對於絕多數人來都還是一件奢侈的事的時代!曆史上科舉製的出現,之所以沒能在漢末魏晉時代出現,有其曆史的客觀原因。這個時代承載知識的主體還是竹簡,木片,紙張雖然已經發明出來,但是質量與文遠前世的紙張還差得很遠,文化上的傳遞,隻能靠用手在竹片、木片之上一筆一筆的刻錄,竹片木片沉重,一片簡牘隻能寫上十幾二十個字,一本書下來,往往就要百十卷書簡,數百斤重,和攜帶尚且不便,更何況因為藏書的珍貴,藏書之人將這些書卷當做命根子一樣,輕易不肯借與旁人。文化傳播的條件落後,讀書的代價高昂……這些原因自然無法讓更多針對民間的選拔製度實行下去。可以說在當時這樣一片貧瘠的土壤中,是無法結出科舉這樣需要很多養分的果實的!但是自從文遠來了就不一樣了,初平三年,文遠剛剛在河北紮下根基的第三年,他就已經將優質的紙張和線裝書搞了出來!除了廉價便攜的紙張書卷,負責傳授知識的學館也不可或缺,早在興平元年,文遠就在冀州一百零幾個縣裡興建了上百座學館。第一批就招收了有心向學的寒門學子三千多人,此後隨著文遠地盤的擴大,學館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到如今七年時間下來,文遠治下八州,前後修建或在建的學館已經達到六百餘座!招錄的弟子已經達到三萬餘人!創造出這兩項有利的條件,文遠才有能力讓科舉製度提前四百年出現在這個時代!“七年了!學子們也該拉出來檢驗檢驗……”看著鄭老爺子激動的樣子,文遠心裡也是一陣莫名的激動,此外還帶著一絲莫名的……戲謔!科舉製,說來可算考試的祖宗了,流傳下來已經到後世已經一千四百多年,知道文遠生活的前世,已經是社會主義新時代,仍保留著科舉製度的殘餘。文遠就知道自己的前世就極度討厭考試,每逢考試就各種手忙腳亂。如今翻身農奴做主人,讓彆人考試,這種超有成就感的過程豈是一個爽字所能形容的?而那些經過了七年寒窗苦讀的學子相信也不會厭倦,相信這三萬多學子中的許多人等的就是這一展才學的一天!鄭公有些擔心道:“是啊,……隻是晉公,第一年就三輪連考,隻怕是倉促了些。”文遠沉吟一番,眯眼一笑道:“鄭老爺子,今年雖說是科考的第一年,卻隻是對學館裡的學子稍稍倉促了些,不過不必擔心,天下之大,又怎麼會沒有早已學成卻無處報效的人才!”鄭玄年老成精,聞言思索一陣頓時了然!不禁真心佩服文遠打的如意算盤!要知道這可是一個不論出身門第、絕對公平、隻要你能有才能就儘情展示的平台,可以想象它的誘惑力多麼令人難以拒絕!如果文遠這邊開科取士的消息一傳出,估計比起曆史上曹操的三發求賢令效果來得還要震撼!到那個時候,相信全天下有真才實學卻報效無門的人才都會蜂擁到文遠在這邊!鄭玄甚至猜測這或許才是文遠的真正目的所在!“好吧……”被鄭玄這樣看著,文遠都感覺有些不好意思起來,誠然,文遠確實有依靠科舉打廣告招攬人才的打算,所以推行科舉製度的計劃才會提前了一些,反正既然能兩者兼顧,文遠又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飯還是要一步一步吃,路也是一步一步走的,文遠也不敢步子邁大了扯著蛋……按照文遠的打算,科舉製度從創立到成熟至少要一兩代人的時間!考慮到現在的實際情況,文遠計劃每一年七月在本郡舉行一次鄉試,從鄉試抽選出的前三甲參加九月州府三年一次的會試!而在冬十一月,各州選出的會試前三甲在癭陶崇文苑彙集,參加五年一度的最高等級殿試!這樣以後三級考試分開,第二年鄭玄的任務就不會像今年這麼繁重了!為了鼓勵民間百姓向學,對於每年鄉試取得前三甲成績的生員,郡府將會授予秀才的功名,擁有秀才功名的人可以免除租賦,並且見六百石以下的官員可以不拜,郡縣的吏員若有缺額可以優先從這些人中補缺!而會試考中各科前三甲的學生就更了不得了,換在前世,這些可是各省的狀元,州府會授予這些州府的頂尖人才舉人的稱號,免租免賦的殊遇之外,若是生活拮據,還能每月到官府定額領取一份足以養活自己的不菲津貼,以及見到千石以下的官員不拜!而且舉人們不僅可以獲得進入下一級殿試的資格,進入殿試就意味著可以一隻腳已經踏入政界,即便是殿試考不出太好的名次,這些人也會量才委派到各個地方擔任縣長、縣尉、縣城之類的底層官員。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雖然文遠已經很努力的普及文化,可是天下間的讀書人比例還是太少了些,跟宋明時代動輒幾十萬、上百萬的秀才、童生相比,基數還差的太遠!即便是這些秀才、舉人估計也是各州郡的頂尖人才!而能夠經過殿試考驗能夠得到各科前三甲的,放在整個天下都是各門學問裡的頂尖人才!這些脫穎而出的人受到的將絕對是國寶級的待遇,這些人先留在中央擔任郎官,如若地方或者朝廷上有缺,就會下放下去做個縣長縣令或者郡府郡丞或者負責治安的都尉官。從基層主官或者太守的副手坐起,經過三五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磨練,一步步成為能夠獨當一麵的人才……當然這裡所說的,隻是研習經學之人步入官場的方麵,作為前世之人,文遠當然知道其他學科的重要性,更清楚後世八股取士隻重經學的危害,除了經學、文遠還另開工農商兵四科,以此來促進科學技術、經濟商業以及軍事實力的良性發展!曆史的發展證明經學是華夏民族能夠一直延續下去的凝聚力,工農業以及其他方麵的科學技術是民族發展的推動力,商業的作用更是無須贅述,強大的軍事保障同樣不可或缺。這幾門學科文遠不禁要經過正規的科舉考核,文遠還打算從今往後投入更大的扶持力度促進其發展,見中華民族這個有些封閉自守的耕讀性格一點一點的轉變過來……當然,這些還隻是文遠粗略的想法,還需要和鄭玄等人好好商討一番細節。站在如今的位置上,文遠很清楚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究竟有多艱難!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性格都已經如此難以改變,更何況是一個民族呢?可是即便如此,文遠也義無反顧的選擇向前!“看我張文遠用我一個人的力量改變這個世界吧……”每當暢想未來的時候,文遠心中總能聽到一個狂野的聲音這樣狂傲的呐喊。每當這個時候,文遠就會十分滿足,即便有時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因為這份信念,也會很快恢複激情和神采!因為並不是隨便什麼人就能擁有文遠今時今日的地位的,即便是擁有如此高位,也未必有文遠這樣的眼光見識。這是穿越者的專利,所以文遠也格外珍惜這樣一個能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和鄭玄商討著關於科舉製度的一些細節一兩個時辰下來二人仍渾然不覺,直到華佗出現從後堂走出來文遠還順著話題起身迎向華佗道:“華院長,正聊著你醫學院的事呢。今年開科也算上醫學院一份,看能不能給你的醫學院延攬一些專業技術人才……”“晉公,科考的先放在一邊,此地不便,還請借一步說話,二夫人病情的事……有些麻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