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沉吟了片刻,將書信遞到堂上一個身形高瘦的中年文士手中,道:“子布先生,您也看看這封信吧,說說看您如何看這件事情?”那文士頭戴峨冠,身形清瘦,顴骨高凸,濃眉大眼,一雙眼睛明亮有神,威儀肅穆。正是孫策身邊的智囊張昭張子布!張昭接過書信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也是一驚,動容道:“此乃曹操遺禍江東之謀,曹操此計,是要逼主公加入聯盟與張遼爭鬥,真是其心險惡啊!”孫策皺眉問道:“先生可有辦法破解眼下困境?”孫策如何看不出這是曹操遺禍江東之謀?這個時候和張遼交戰?彆開玩笑了!雖說孫策自問並不怵張遼,不過這兵不代表孫策就願意隨意受人擺布!孫策一向喜歡彆人稱其為江東猛虎,百獸之王,如何能被彆人如此耍弄?可以說張遼的際遇,和孫策有很多相似之處,張遼當年前往河北依附韓馥,孫策自父親死後,也是依附在袁術手下,手中沒有一點兵馬,頭上無片瓦遮頭。兩人崛起的速度,大將軍張遼在河北立基不到三年,便打下偌大一片基業,扳倒了河北霸主袁紹,雄踞冀州,而孫策也自認毫不遜色,不過這短短三年之間,便已裂土千裡,稱霸江東!到現如今已經坐擁江東九郡,艨艟千艘、帶甲十萬!如果說兩人之間有什麼差距,在孫策看來隻在於自己發跡的時間較晚,如果自己能早生出幾年,也許自己能比現在做的還要好上一些,甚至連張遼大將軍的位置,孫策都有信心能夠取代!孫策有他的執政方略,同樣也知道自己需要的隻是時間,他相信時間能夠讓他迎頭超越,掃平江東隻是建功立業的第一站,接下來便是西討荊州劉表,隨後劃江而治,伺機北伐中原!這一切,都需要時間!所以,孫策是壓根不想這麼早趟這趟渾水的!此時和張遼撕破臉皮還為時太早,孫策本意是想坐看江北諸侯打得火熱,不想曹操竟將本來籌劃好的大計一下子打亂!張昭道:“主公!不如遣使去鄴都,向張遼申明實情……”孫策憤而站起道:“如今天下間有關我加入反張遼聯盟的傳言已經傳的沸沸揚揚,若是我此時遣使去鄴都說明真相,豈不是讓外人說我棄約背盟?如此讓我顏麵置於何處?”他倒不是因為張昭的獻言發怒,而是痛恨散布謠言之人實在可惡!成大事之人最重風評,雖說自己根本就沒有加入這狗屁盟約,可是就算自己派人前去鄴都說明真相,張遼會放過這樣一個打擊反張聯盟的機會嗎?他一定會大肆宣傳,對自己大加封賞,到時候天下人都以為自己背棄盟約,到時候會把所有的矛頭指向自己身上!如今天下已經成了張遼與反張遼聯盟的兩強對抗,江東如果夾在中間,一步走錯很可能被兩股大勢力瓜分掉,這個時候,孫策實在不願意得罪河北軍和反張聯盟的任何一方……而且孫策雖然痛恨這散播謠言之人,不過憑良心說,曹操建立這一聯盟的魄力還是孫策相當佩服的,而且以孫策的立場也傾向於反張遼聯盟!當今天下,還有誰能有實力與張遼相抗?憑一家之力,明擺著肯定是不行的!而天下間誰有魄力把這麼多勢力彙聚在一起?孫策自問自己也做不到!隻有曹操!聯盟的建立,是扳倒張遼的一次大好機會,孫策的眼光不差,當然不願意看到天下諸侯被河北軍逐個擊破而一一消亡,他也希望聯盟能扳倒張遼,當然更好的情況是兩敗俱傷!去也不是,不去也不是,既不能和張遼走的太近,又不願隨便就加入反張聯盟此時就與張遼對抗,值此兩難境地,孫策當真是苦惱非常。就在孫策難以抉擇的時候,又有一探子進帳稟報!“稟告主公,下邳哨探傳來急報!”孫策麵容一肅,道:“快講!”“回稟主公,情況是這樣……”聽了探子的回報,孫策驚訝道:“什麼,你說河北軍收編了呂布的部眾,從下邳撤軍了?”探子如實答道:“回稟主公,此乃剛剛從北麵送回的急報!河北軍已經撤出了下邳,大軍護送這百姓正浩浩蕩蕩開往琅琊!”孫策問道:“這是為何?不是之前一仗河北軍大敗曹操和劉備的聯軍,又救下了呂布,形勢相當有利嗎?怎麼突然出人意料的就退兵了?”張昭沉吟一番道:“或許是聯盟的其他勢力威脅到張遼的命脈了吧,張遼看短時間解決不了徐州之事,就暫且收兵,避強擊弱去了吧,畢竟曹操劉備雖然吃了一場敗仗,但是他們也不是軟柿子隨便可以捏的!”孫策心有餘悸的點頭道:“多半是這樣了,幸好方才沒有派人去鄴都,否則河北軍一退,咱們這隻出頭鳥可就遭殃了呢!如此說來,這反張聯盟的實力還真是強悍呢!竟然能逼得河北軍舍棄徐州,去彆處救場!”張昭道:“聽主公如此說,莫非是要順水推舟,加入反張遼聯盟了嗎?”孫策搖了搖頭道:“不,咱們就來個既不承認,也不否認,就這樣保持現狀。我管他反張聯盟打成什麼樣,我要的是荊州!要的是大江之南的地方?如果加入了聯盟再攻打盟友,豈不是真要被天下人嗤笑?”張昭點頭歎息道:“誠如主公所言,為今之計也隻有如此了!”正說話間,又有一小校入堂稟報道:“主公,府外有一先生自稱是兗州陳公台,要見主公,說有要事相告!”孫策劍眉一挑,虎目閃過一道精芒:“陳宮?呂布的謀士,他來做什麼?”他與呂布屬於敵對關係,此時奪占的廣陵郡,按道理說就是呂布的地盤,剛聽探子回報,呂布和他的手下多半已經投靠了張遼,他突然跑到這裡來做什麼?突然,孫策似乎捕捉到了什麼,心中一陣激動道:“哈哈!子布先生,向張遼透露我等心意,就在此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