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告天下士民書的另一個效用也開始凸現出來,行文發出去一月之後,陸續開始有各方郡守、牧守遣人來鄴都朝貢,起初還隻是些小魚小蝦,到了後來見大勢所趨,一些頗具實力的割據勢力也不得不向鄴都遣使表示臣服。這其中就包括徐州牧劉備、荊州牧劉表、西涼馬騰韓遂,江東孫策等,最後連兗州牧曹操也頂不住壓力派滿寵前來稱臣表示賓服。雖然這些都隻是名義上的,朝廷的政令到了地方大多不能實行,地方諸侯該乾什麼還是乾什麼,各地牧守依然是當地的土皇帝不受約束。不過不管怎麼說,天下名義上又基本歸於了一統,這是之前無論董卓、還是李傕郭汜都不能做到的,就因為文遠有實力,雄踞三州之地,麾下有三四十萬戰無不勝的強兵!至於各地陽奉陰違,文遠也沒指望能靠一紙行文就能平定天下,畢竟從劉焉上表建議設立州牧開始至今已經有十個年頭,百姓隻知有太守、州牧,而不知有朝廷。真正要讓地方重新歸於中央的管控,最後靠的還是拳頭!不過眼下這種局麵文遠已經很知足了,有了大義的名分,誰不服就打誰,打了還不能還手,還手了就是叛逆,就是與朝廷為敵!那些牧守不過一州一郡之地,誰敢以一己之力去叫板朝廷?這種狀況各地的牧守們都很清楚,膽小之人莫不心驚膽戰,盤算著趕緊派使者入鄴城朝奉,胸懷野心之人也莫不心生憂患,如何能在強勢的河北霸主張遼壓迫下圖強求生!不過事事無絕對,有不敢逆勢而動的,也有不怕死的。其中領頭的當屬公孫瓚和袁術、袁術這兩年縱橫淮泗之地,占據了大半個揚州,豫州、徐州部分地盤,已經忘了當年被曹操大敗狼奔豸突九百裡的傷痛,他的野心又開始膨脹,已經開始為建立一個橫跨淮泗的帝國開始籌謀。雖然文遠戰績輝煌,最為人難忘的莫過於曾以一郡之力擊敗了當時雄踞冀州的霸主袁紹,成為新的河北霸主,為天下諸侯驚怖!但是這在袁術看來並不算什麼,袁紹和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哥哥有多大本事,袁紹這個當弟弟的自認為最清楚,袁紹那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庶子被打敗,也在情理之中!至於公孫瓚則是有苦自知,此時他正在幽州和閻柔、劉和、鮮於輔的叛亂勢力鬥的正凶,根本無暇旁顧,而且因為先前殺了宗正劉虞,張遼已經和他斷絕的同盟關係,如今張遼擁立獻帝,如何能放過自己這個殺害皇親國戚的元凶?就算撇開這一條不談,日後張遼征討四方,豈會讓自己有後顧之憂?隻怕張遼此刻早已經厲兵秣馬準備北征了。既然情知沒有轉圜妥協的餘地,性情孤傲執拗的公孫瓚索性脖子一梗,加緊攻打閻柔的叛軍,先掃清幽州的反抗勢力再想辦法抵抗北征的冀州兵!不能不說,公孫瓚的眼光還是很準的。安頓獻帝的同時,文遠就開始計劃著北證,正如公孫瓚預料的那樣,文遠不會容許有威脅存在於自己背後,甚至在從青州回來的路上,文遠就開始為此事籌謀了。四月,文遠發出告天下士民書僅僅一個月後,幽州閻柔就派出齊周來鄴都朝奉,除了申明臣服之意外,請文遠發兵北上平定公孫瓚也是齊周此行必須完成的任務。之前劉和請文遠出兵討伐公孫瓚,文遠因為考慮到獻帝的變故而沒有立刻答應,現在獻帝的事情已了,文遠自然不會拒絕齊周的請求,好言安撫了齊周一番之後文遠答應,待征得天子詔諭之後便會立即準備,克日興兵!得了大將軍的許諾,齊周大喜拜謝而去。文遠也即日奏報天子,請天子下詔出兵。公孫瓚殺害獻帝皇室宗親,天子自無不允之理,下詔令文遠出兵。得了天子明詔,文遠立即召集文武商議起兵。這是文遠逢迎天子後的第一戰,正是宣揚朝廷威信的時候,此一戰可以說是隻許勝不許敗,若敗,則朝廷和河北軍的威信掃地,那些左右搖擺不定的地方就會蠢蠢欲動,天下將再起紛爭。文遠最北伐幽州這一站可謂是相當重視,他本本意要親自出征,不想卻遭到帳下文武的一力勸阻。這一次,文武官員的口徑出了奇的一致,理由是天子駕幸鄴都未久,朝局未定,主公應坐鎮鄴都!這個理由,確實確實足夠充分,天子剛到鄴都,如何處理於天子的關係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模式,一應牽涉到天子的事情都需要文遠點頭,這個時候,文遠確實不能親自出征。此外,幽州如今時局紛亂,閻柔領導的反公孫瓚勢力除了遣使結好文遠,還和幽州三郡烏丸牽上了頭,勢力不可小覷,即便是公孫瓚也在與他對陣交鋒之中吃了幾次苦頭。所以這個時候,眾人都主張遣一上將領兵出征,接連閻柔、烏丸一同討伐公孫瓚便以足夠。眾人說的有理,文遠也就順從答應,這一段日子一直出兵在外,很少有陪伴妻兒的空,正好借著這個空檔,好好與家人享享天倫之樂。文遠掃視帳中眾將,肅聲喝道:“爾等誰願領兵出征?”“末將願往!”趙雲、顏良聞言應聲而出,慨然喝道。徐晃也緊跟出陣,拱手道:“末將願領本部兵馬為先鋒!”“小將也願往,此去勢必砍下公孫瓚首級獻於主公麾下!”魏延不甘人後,也跟著站出,他這一請纓,和他交好的呂蒙、陳武也隨之而動。文遠默默盤算,這幾路戰兵加在一起有三萬五千兵,若再帶上輔兵當有六七萬眾,對付公孫瓚想來已經足夠,唯獨這些人皆是武將,勇猛有餘而智略不足。文遠目視眾謀士道:“誰原為參軍一同出征?”徐庶長笑一聲而出道:“庶願隨各位將軍蕩平幽州!”文遠大喜道:“元直若去,大事必成!”當下封趙雲為前將軍,統領大軍出征,徐晃為先鋒,顏良為偏將軍,魏延、呂蒙、陳武、呂曠、呂翔等為副將,起兵七萬,擇日進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