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城高七丈許,護城河寬五丈,引渭水入壕溝,有十二座城門和八條主要街道,最長的街道長五千五百米。城內的宮殿、貴族宅第、官署和宗廟等建築約占全城麵積的三分之二。宮殿集中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有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和明光宮等。其中未央宮是從漢惠帝開始的許多皇帝的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是中國曆史上最有名的宮殿之一。居民區分布在城北,劃分為一百六十個閭裡。市場在城市的西北角上,稱為“長安九市”。在城西有麵積廣大的上林苑,苑內主要有昆明池、建章宮等。站在長安城的城門之外,文遠心中感慨萬千,從初平元年(190年),西涼董卓挾漢獻帝遷都長安,到如今不覺已經到了第三個年頭。三年來,董卓倒行逆施,受封為太師,自稱尚父,逾製乘坐青蓋金華車;弟弟董旻升為左將軍,封鄠侯;哥哥的兒子董璜為侍中、中軍校尉典兵;宗族內外的許多親戚都在朝廷任職。董卓還築郿塢,囤積了三十年的糧食用以自守。為了自己聚斂巨額財富,董卓大量毀壞通行的五銖錢,重新鑄成小錢。重新鑄成小錢。老百姓苦不堪言,生活陷於極度痛苦之中。董卓卻利用搜括來的錢財,整日歌舞升平,尋歡作樂,生活荒yin無度。此外,董卓執政國家製度朝令夕改,反複無常,嚴重阻礙了整個國家政權機器的正常運轉。其中,他頒布的法律刑罰尤為混亂無度,不成體統:對普通老百姓往往實施嚴刑酷法,而對親信家族,則違法不究,不公正的待遇使得整個社會便民怨沸騰,冤獄遍地。這就是文遠踏足關中之時的情形。城門之外,負責迎接使節的官員引著文遠和甄儼從東南宣平門而入,入得城中,兩隊人便各奔西東,文遠等人自去館驛歇息,而甄儼則要到九市疏通銷路。自打進了董卓的勢力範圍,崔琰就頂替了文遠領頭人的身份,和朝廷官吏打起交道,負責接待的官吏見崔琰身高八尺,美髯飄動,俱不敢怠慢,十分禮敬。將文遠等人安置在館驛之中,自由人將外臣覲見的事呈報負責人民教化,掌禮儀諸事的司徒,再有司徒殿上呈報天子聖聽。不過如今天子不過是個擺設,朝中一應大小決策政令都有太師府中發出,經過殿堂,如今的漢獻帝不過隻起個蓋章的作用。所以此次入京,崔琰需先麵見當今的司徒王允,然後再拜見太師,最後才能見到傀儡一般的漢獻帝。先拜見王允,這樣倒好,正好可以向他問問五原任老漢女兒的事情,順便在看看貂蟬究竟是如何一副傾國傾城之容。不過今日入城安頓下來天色已晚,崔琰隻能先將拜帖送到司徒府,明日朝會之後再去拜見王允。正使是不能隨意走動的,身為副使的文遠就方便了許多,初到長安,如今又閒來無事,文遠自然免不得要在這西都長安到處走走,所以剛剛安頓下來,文遠就和趙雲、郭嘉出了館驛,王力也被文遠分派了事務,唯獨周倉,這個關西漢子長相太凶,性子又暴躁,文遠索性讓他留在館驛守候。出得驛站,文遠一身高冠儒服,一尺多長的三縷須髯隨風飄動,手打一柄紫檀木做的折扇,看上去三十來歲年紀,折扇輕搖,頗有些仙風道骨的味道。此次入京,表麵上雖是以崔琰,論起身份,自然是文遠更重,文遠雖然未曾到過長安,不過這裡認識他的人卻有不少,不說曾在洛陽任職的那些官員,單說如果見到了呂布,就夠文遠喝上一壺的了。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文遠從一入董卓的勢力範圍就開始換成這副裝束,而且雙頰還墊高了一些,稍稍改變了臉型,是整個人氣質都與從前略有不同。至於郭嘉和趙雲就不需要計較這些,兩個俊俏青年一個學生裝束,一個武服佩劍,一個灑脫,一個英挺。長安果然不愧是大漢陪都,雖然被董卓糟蹋的不行,僅此一郡就仍有不下百十萬人眾,市麵上人流如織,士農工商,販夫走卒,不一而足,而且長安到處是樓閣宮殿,與文遠去過的冀州大城相比,更多了幾分大氣和恢弘。一行人興致勃勃的逛了大半天,依舊興致濃厚,奈何扶中饑餓,便就近尋了家酒肆,隨意要了些酒肉。酒菜上桌,郭嘉迫不及待的拿過酒盞給自己斟了一碗,不過看到文遠那凶巴巴的眼神,麵色一苦,老老實實的將酒端到文遠麵前。“嘿嘿,孺子可教也。”文遠得意的喝了一口酒,眉頭不禁一皺,這酒按說也算是難得的陳年佳釀了,不過自打喝慣了自家釀造的鄭公酒之後,彆的酒都跟刷鍋水一般無味,一點都提不起文遠的勁頭。不過幸好文遠早有準備,從囊中摸出兩小壺酒,打開一壺倒在酒碗之中,一陣醇和淡雅的酒香很快就飄散在空氣中。“好酒啊!”文遠還沒準備去喝,邊聽旁邊傳來一聲讚歎,文遠回頭看去,隻見一二十餘歲的年青年就坐在鄰桌處,這青年漫長臉,五官挺拔,下頜留著兩寸短須,一雙眼睛異芒閃現,頗為熱切的望著文遠手中的酒壺。見文遠看向自己,那青年也不做作,大方拱手一禮道:“在下聞得酒香濃鬱,失禮之處,還請恕罪。”“足下也是懂酒之人,不知高姓大名。”文遠見此人儀表不俗,回禮問道。“在下張既,我觀幾位先生相貌不俗,不知.......”“哦,某乃是巨鹿張遠,此二位是某兄弟,潁川郭嘉,常山趙雲。”文遠答道,自己此來身份保密,郭嘉,趙雲出道不久,此時還沒有多大名氣,倒不需要遮掩,不過這張既聽著似乎有些熟悉,記得以前玩三國遊戲時,似乎長安地界就有這麼一人,治政能力極強,一番交談見其談吐不俗,麵有威儀,文遠不由生出招攬之心,道:“萍水相逢即是緣,足下何不與我等同席一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