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流言(1 / 1)

挑燈看劍 海東青 2792 字 3個月前

“嶽帥果然就是嶽帥”,劉琦望向嶽飛,緩緩點頭:“沒枉費劉某一番苦等!”“現在你我既然已冒天下之大不韙,縱兵入駐臨安各有司府院,那今日不管秦檜之輩如何煽風點火,隻要我們不點頭,這臨安城就絕亂不起來,隻是”,劉琦踏前一步,向嶽飛說道:“嶽帥可曾想過,陛下可是終歸就快要回來了,陛下總不成再如你我這般,再任由這些個軍士,接管了整個臨安城!”嶽飛微微皺眉,他能夠明白劉琦的擔憂.他與劉琦,本身就是大宋軍方的代表,是真正一刀一槍搏殺出來的,在大宋現在的這種體製下麵,無論他們如何地封爵顯要,官居高品,隻由於他們那武人的出身,卻也必然會被把持著朝堂中樞的文官集團,近乎本能地加以排斥,尤其是在現在這般天子官家似乎有意整修武備,開始重用武人的情況下麵,他們與文人士子之間的矛盾,就益發是幾乎不可能避免的事情。自宋室立國以來,以文馭武就是大宋太祖太宗所下來的基本不移的最重要之國策之一,而曆百餘年來的經營,文人士子早就已經占據了整個大宋朝堂上下,甚至哪怕是軍隊之中,臨戰之時,也都幾乎難以避免要由文官掛名,加以指揮,延至今時今日,那些朝堂之上的文人士子們之所以竭力維持著這樣的一種局麵,可以說已經完全不僅僅是居於祖製不可移之理念,亦或是為了堅持以文馭武以防止武將擅權這種場麵上的理由所能夠概括得了的事情了,而自是牽涉了無數人的出身,無數人的富貴,甚至於是無數人的身家性命。事實上在宋室開國之初,雖則定下以文馭武的祖製,但若窮究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本意,固然是避免再出現如唐末五代亂世那般武將專擅威權,或趁亂竊取中樞神器,或割據一方,形同藩鎮的局麵,但從另一方麵講,卻也是出於保護武將考慮,且不說當日趙匡胤施以杯酒釋兵權的那些個將領,都自是跟隨著他出生入死,打下大片江山的兄弟與戰友,就是古往今來那些個以武將而掌廢立事,篡位登基的權臣們,又哪個不是曾經征戰沙場,曾經為家國百姓立下過赫赫戰績的功臣,隻是在那種權位的誘惑麵前難以自已,終歸成就史官筆下的千古罵名罷了。是以趙匡胤雖說本人也自是以武功起身,卻是定下以文馭武的祖製,其本意並非就是要讓文人士子淩駕於一眾武人之上,隻不過是他細思古來興衰,上馬為將,下馬為相的人物並非沒有,但千載以還,也不過如李衛公輩寥寥幾人罷了,是以曆代真正的治世明君,都是倚武將以打天下,倚文官以治天下,武人治政並不是沒有成功的例子,然則細數下來,卻總還是武人亂政比之武人善治的機率要來得大得多。當年趙匡胤之所以杯酒釋兵權,定下了以文馭武的製度,開有宋一代百年來文治之風,其本意隻是將原本殊途的文武分流分治,以文人士子主政,以武將主兵,武官不入中樞,文官不及軍務,各展其能,各施其政,其地位原無高下之分。事實上在宋室開國之初,如石亨信等開國武人,雖說被收了兵權,但其地位之高,封賜之厚,也還都是那些個科舉進身的文人士子們所難以企及的。隻是及至太宗皇帝趙光義之際,因其皇帝之位自斧聲燭影中來,雖說此後有趙普的證言,泡製出所謂金籄之盟,然則在趙光義心中,那得位不正的疑慮卻是由始至終,都自是揮之不去,是以在這位太宗皇帝趙光義一朝,對於軍隊這一能夠保證其皇帝寶座的最根本的力量的控製,幾乎是加強到了可以說是不近情理的地步,頻繁調動以使將不知兵,兵不知將也就罷了,甚至於就在將軍率兵在外麵麵對著異族作戰的時候,還要講究將從中禦,強調必須由這位太宗皇帝趙光義在深宮之中遙控指揮,從行軍速度到列隊陣型,甚至於直至每一員軍士的站位,都要依據趙光義在深宮之中盲人摸象所傳出來的陣圖去進行。在那位太宗皇帝的嚴令之下,當日裡宋國前線將士絲毫沒有依據實際情況加以改變的自由,稍有悖於陣圖所示,便以違旨論處,以至於在很多時候,縱使前線的將士們明知按照那所謂的陣圖去打仗,簡直就是跟送死差不多,然而卻又往往不得不去,因為如若他們是戰死前線,還可以有朝廷優撫,家人老少也能得到妥善照顧,而如若他們是因為違逆旨意,意圖不軌的罪名而被論處,非但同樣難免一死,甚至於還要禍及家小,在這樣的一種局勢下麵,將士們無論是如何地悲憤無奈,也都隻能是先把並力向前,隻是在這種情況下,前線將士們的軍心士氣,也就可想而知,有宋一代立國以來,在太宗皇帝之後,對外征戰便一直殊乏勝績,這位太宗皇帝的這一政策,隻怕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待得那位太宗皇帝駕崩之後,這樣的政策延襲了下來,其後果之嚴重,更是難以估量,畢竟那位太宗皇帝趙光義雖說昔年多半是在其兄太祖皇帝趙匡胤的指揮下作戰,但怎麼說也還是從軍旅之中起身,怎麼也還不失為一個將才,他在宮中所製訂傳出的那些陣圖,雖說難免有流於臆想,不切實際的地方,但終歸還是依據他的經驗跟判斷來繪製傳出的,自然這種在千萬裡外盲人瞎馬意欲遙製戰爭的指揮方式十分可笑,也絕難據此打出什麼樣的勝仗來,但在這位太宗皇帝在位的時候,總算也沒有出現什麼太大的玭漏。然則隨著太宗皇帝駕崩之後,其後宋室的天子官家,無一不是長養於深宮之中,成長於婦人之手,根本就未曾見過兵戈親臨戰陣,對於行軍布陣諸般事務的認識,不外都自是來自於書本之上罷了,偏偏宋國朝堂依照祖製,還是嚴格按照將從中馭的那一套,每遇戰事,都由宮中傳出陣圖,而要前線軍士依樣故事,如此又怎能不敗?!隻是如此一來,天子對於軍事一無所知,偏偏卻又要直接給前線將士下達具體指令,於是在很大程度上就一改昔日太宗皇帝之時軍令都由天子官家自行裁決的慣例,而要借助於那些朝堂之上的文人士子們共同商議,久而久之,在當日裡太祖皇帝那文武分流,武將不預政事,文官不預軍務的策略也就完全走了模樣,近在中樞的文官集團借助天子之威,成為了完全淩駕於武將集體的存在,而且隨著時勢的推移,將這種優勢持續地擴大並維持至今。是以文官集團之中,其實從來不乏有識之士意識到了這種將從中禦所帶來的弊端,隻是曆來朝堂之中多有銳意改革之士,卻是有意無意之間,都一致避開了對於這種將從中禦的製度提出意見,乃至如王安石變法乃其斯後所引起的朝中新舊兩黨之爭中,銳意變法的新黨一脈,也沒有真正花多大的力氣,卻改變有宋一代這種將從中禦的祖製,究其根本,這固然是顧忌將從中禦原本是出於帝王防範之念,未可輕移,但更根本的原因卻也是因為這將從中禦的方略,實質上已經漸漸演變成了以文馭武,演變成了文官集團淩駕於武將集體之上的最根本的依據。早在昔日真宗初年,遼人舉大軍南侵之際,當時身為朝中文人魁首的寇準力主天子親征,親臨前線,名義上是借天子禦駕親征而激勵士氣,實則也不外是將整個指揮中心真正地轉移到第一線,從而能夠及時地聽取第一線指揮軍官的意見,臨機應變,由此才暫時擊退了遼國大軍,然則宋國那些當日裡真正主持著宋國大局的文官集團的首腦,卻是並不曾趁勝追擊,反倒是以勝求和,與遼國簽下了亶淵之盟,其根本就是因為這些個文官集團的首腦們心中都很明白這一場大戰的勝利是因何而來,而如若不想更改將從中禦的方略,那就隻能見好就收,否則勢必不可能讓天子官家跟著軍隊一路北進,那麼隻要戰線一旦拉長,戰局勝敗逆轉於旦夕之間,幾乎也就成了必然的事情了。也就直到女真金人躍馬南下,踏破汴京神器,迫得宋室南遷,甚至於幾番幾回追得方是時剛剛登基稱帝的趙構狼狽逃竄,一度泛舟出海的時候,朝堂中樞幾近於癱渙的時候,這將從中禦的方略,才因為這種實際情況而無法執行,然則就在嶽飛等艱難地抵禦住了女真人的兵勢,使得南遷之後的宋室政權漸次穩定下來之後,那位自我感覺得已經坐穩了天子大位的皇帝趙構,也就開始通過種種手段,希望恢複這種將從中禦的方略,而在秦檜拜相,成為整個南渡之後文人士子的魁首後,也積極地推動這一所謂的祖製的恢複,講求將從中禦,以文馭武。紹興十年之際,劉琦在順昌大捷,卻被迫班師,便是秦檜草詔,天子首肯,而直接下詔書達於軍前的結果,斯後嶽飛之十二道金牌,就更是這種極端的例子。可以說到了今時今日,朝堂之上的那些個文人士子們,對於文官集團淩駕於武人之上的這種地位,早就已經視若是理所當然甚至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以對於哪怕一絲來自於武人集體有可能近入中樞的訊號,都是反應激烈到近乎過敏的程度。便如昔日之狄青,可以說為大宋立下不世之功,雖說出任樞密使,躋身宰執之列,但在朝堂之上也自是一向謹言慎行,除了軍事相關的事務,其他再不多言,但縱然如此,卻也很快就在整個文官集團的集體攻擊與反撲之下,被貶出外地,鬱鬱而終。而在南渡之初的那種特殊條件下麵,嶽飛、劉琦等一批將領,因著無可置疑的功績,而在朝堂之上得到了自宋開國以來武人少有的地位,原本就難免引起文官集團的猜慮與顧忌,秦檜對於嶽飛等人的打壓,雖說肯定有著他自身的考慮,但總體上也可以說是代表著文官集團的整體思路,若非如此,秦檜也不可能借此鞏固權位,身寄天下文人士子之望。原本如若沒有這個天子官家,忽然之間就換了一個人般的將原本自度必死的嶽飛自風波亭中救下,這一場文武之爭也就算是勝負已分,塵埃落定了,大宋必然又將回到那將從中禦,以文馭武的老路子上麵,武人集體勢必再難有抬頭之日,隻要秦檜的和議之說能夠談成,一切也就將又回到亶淵之盟後那種歲月,由文人士子主宰的朝堂隻修明內政,而再不會提整軍備武,當然這些文人士子們還是隔一段時間就會叫兩聲要收複河北之地,收複汴京神器之類的豪言壯語,隻是這種語言也就隻如昔日那希望收複幽雲十六洲的誓言一般,終歸也是隻能說說罷了。然則現在一切卻就這麼變了,這位天子官家非但救出了嶽飛,驅逐了女真人的和談使者,還就這麼力排眾議,禦駕親征,親自上到前線抵禦女真金人,甚至於還在離京之前,將事實上相當於大半個監國地位的知臨安留守事一手交托給了嶽飛,而位列當朝首相的文官之首秦檜,隻是個相當於副職的同知臨安留守。這些事情,都自是嶽飛與劉琦這些個將領這麼多年來心之所向,卻是哪怕做夢也不敢夢到有朝一天能夠實現的事情,然而就在這短短的幾個月之內,還真就這麼一一地真實出現在了他們的麵前,實在讓嶽飛、劉琦他們,簡直都有幾分措手不及的感覺。然則這等局麵一下子翻覆得太快,雖說對於武將群體而言,是頗為揚眉吐氣的一件事情,但卻也幾乎必然會激起文官集團更為激烈的反撲,尤其是在這種天子官家領軍在外情況下麵,又要保障前線的後勤供應,最終逼得嶽飛、劉琦不得不采用了如現在這般派出帳下軍士,強行進駐臨安各部院有司衙門的激烈舉措,隻是這樣一來雖說可以以強製力暫時保障臨安或者說大宋朝局的穩定,但卻終究不過是將這些文人士子們的怨氣暫時壓製了下去,待得這種壓抑的情緒一旦爆發出來,隻怕反撲的力量要比先前更強猛烈百倍千倍。嶽飛與劉琦他們當然可以完全無視文官們的意見,畢竟他們這些武將出身的代表人物,無論姿態放得如何地低,那些文官係統出於自身的利益,也不可能放下對他們的成見與排擠,是以引軍入駐臨安各部院有司衙門,手段上自然是頗為粗暴,也必然會挑起文官集團心中的積憤與怨言,但隻要嶽飛與劉琦評估覺得這樣做確實是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能夠維係得住臨安城中乃至大宋朝堂的安穩的最好的方法,那他們也就毫不猶豫地去做了,反正最壞的結果,也不外是讓原本就已經緊張的文武官員之間的對立更為激烈一點罷了。現在的結果也證明了他們的判斷,至少這些天來,在那些真刀真槍的軍士們麵前,臨安城中有司各部的那些文人士子們雖說不免怨聲四起,也使儘了臉色,但怎麼說也還算維持著一個相對穩定的局麵,至少沒有人敢以命相搏,弄出什麼不可收拾的流血事件。然則這樣一種強力鉗製下的太平,卻是尤如沙積城池,絕對不可能長久的,隻是在天子官家征戰在外,他們務須保障軍需供給以及後方穩定的情況下麵,所采取的不得已的辦法,事實上這些個文人士子們縱然在強力之下,保持緘默,但隻要消極抵抗,就足以使整個大宋朝堂諸事停擺,亂成一團了,當日裡嶽飛與劉琦他們也隻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考慮下麵,不得已而為之罷了,這些天來,臨安城中一些重要的有司衙門的文官們,居然不曾集體罷工而導致朝政癱渙,也已然暫時主掌臨安大局的劉琦,頗為詫異於這些文人士子們居然在這個時候,會有這種以大局為重,相忍為國的覺悟了。是以待得天子官家歸來,除非這位天子官家決意一改自開國以來那種與文人士子共治天下的局麵,代之以武人治國,否則絕對不可能繼續無視文官集團反對的聲ng,而任由這樣的局麵再這麼持續下去,是以眼下的這種暫時穩定的均勢,最多也就必然隻能夠維持得到天子官家班師歸朝的那一天。到那個時候,這些文人士子們憋了那麼許久的怨氣爆發出來,還指不定會在朝堂之上鬨騰成什麼模樣。畢竟,現在的這位天子官家雖說驟然間如同換了一個人般,開始重用如嶽飛、劉琦、韓世忠等名將,但在朝堂被文人士子把持了這麼多年之後,軍方體係在朝堂之上能夠發出來的聲音卻仍然是極之微弱的,而這一次嶽飛與劉琦所做的事情,又委實是太過離經叛道,劉琦的擔心,也著實不是沒有道理的。嶽飛雖說被天子親任為知臨安留守事,從一定程度上講等若大半個監國,但真正的軍國大事,按照規矩也終歸還是要飛馬弛報正在前線的那位皇帝陛下,而不應該自作主張。曆來這種類近於監國的職務,也可以說是最處於嫌疑險地的職缺,哪怕是由皇儲太子擔任,往往為了避嫌,也都自是大事儘量少拿主意,而多做請示,尤其是如這種臨機專斷,讓劉琦引軍入駐臨安,甚至於強行派駐臨安各部院有司衙門的舉動,可以說古往今來,都是從來未曾聽聞過的事情,真要較起真來,實在可以引出無儘的解讀來。“隻要待得天子官家歸來……”嶽飛站在皇城門口處,望著那夜空之中五顏六色的繽紛,沉吟良久,這才是輕輕一歎:“天子聖明,到時總會有他的道理,有他的判斷!”“嶽帥知否我現在心下極之矛盾”,劉琦看著嶽飛,驀地苦苦地一笑,說道:“對於那個現在臨安城中街頭巷尾傳播著的流言,劉某實在是不願它是真的,但卻偏偏又有點希望它是真的!”“哦?”嶽飛眉頭微軒,看向劉琦,問道:“劉帥這話,卻又是什麼意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