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 朝野震動(1 / 1)

鐵漢子 過河老卒 1538 字 2個月前

京師,崇文門內,龍潭寺旁的廣東會館。進京趕考的舉子們霸占了堂屋,廣東客商或廣東籍京官的家眷們則很能體諒的任由這些讀書人,未來的進士們胡鬨。所謂胡鬨,乃是這些家夥根本就無心讀書,成天拿著什麼邸報抄稿、知聞錄之類的東西大聲嚷嚷,什麼黃huā甸大捷、大房身殲敵多少,海城收複仿佛經由他們的說法,大清國就要戰勝倭國了一般。事實是,倭寇還霸占著旅順口,在各部任職的廣東籍官員們回到臨時寄宿處提起國事都搖頭擺腦,一副無可奈何的模樣。那些消息靈通一點的客商也約莫知道,朝廷都派李中堂去倭國求和了!今兒,舉子們鬨騰的越發厲害了。也不知道是誰給他們漏了消息,說關外三將軍聯名上折,要朝廷開放柳條邊,移關內流民於關外,以軍事編製法組織屯墾、軍訓,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移民實邊。朝堂驚悚,這小小的廣東會館也是爭議頗多。三將軍的折子無疑是對兩百年的國策發起了挑戰,也是滿族統治高層在對日戰事問題上態度衝突的延伸。朝臣們、舉子們從各自的視角來看待此事,得出的結論也大不相同。朝堂上,以恭親王奕所為首的洋務派、以翁同和為首的主戰派又聯合在一起,頗似十年前那般親熱起來。他們堅決支持移民實邊,認為邊防鞏固才是保住滿人老家、杜絕強鄰窺伺蠢動的根本之法。他們說,祖宗定下的規矩的時候,老家沒有強敵威脅,今兒遼東還在戰火之中,俄羅斯國三番五次在烏蘇裡發起挑釁,白山老家、沈陽祖陵岌岌可危啊!反對者們大多是守舊的滿族親貴“漢人若肥,滿人必危”的論調甚囂塵上“祖宗規矩”是他們的法寶,每每在洋務派、主戰派麵前理屈詞窮時定然祭出,給對手中的滿人一頂敗家子兒、漢人一頂居心叵測的帽子,甚至還要宗正、宗令和各王出麵懲處之。朝堂上還是反對派略略鼻優,會館裡的情形卻是一麵倒!眾人都在熱議,有人甚至高聲宣稱,自己要在考試的時候再作一片關乎移民實邊的錦繡文章,打動主考大人,呈達聖聽。也有人不願意在那裡無謂的爭論、熱議。任何一個時代都有擅長理論者,也有擅長實乾者。左廂房,一名身材比之同鄉眾人略高一些,卻要偏瘦一些,更顯文弱的舉子提著藤條箱出門,走到堂屋旁略站了片刻,搖搖頭,徑直向大門而去。門房大爺有些詫異,熱心的出聲詢問:“陳公子,你這是去哪兒啊?”“麥叔,我去天津投考武備學堂。,…門房大爺頓時滿腦子的星星盤旋,啥啊?舉人老爺不參加會試而去考丘八兵讀的武備學堂?前途無量的舉人老爺隨時能進士及第、謀個彆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好出身,這位舉人陳公子卻要放棄大好前程,去當丘八兵頭?武人在大清國是沒有地位的!錯愕間,那位陳公子已經大步走遠。從他的步速中,門房麥老頭能夠體會出他的決心已下,難以回頭了。唉,廣東南海縣可能又少出一位進士啦!興許幾年、幾個月或者幾天後的會試期過,那位陳公子也會後悔莫及。提著裝滿衣服和書籍的陳樹澤步履堅定,一如他的決心一般。年僅二十七歲的他是南海有名的才子,聲名僅次於相交頗深的康家兄弟,也或多或少的受到康廣仁的影響。那位老兄就看不起大清國的科舉、官場,空懷滿腹才學卻一直絕步科場,隻在浙江某道作了一個小吏謀生。…,陳樹澤經常去香港、廣州,耳聞目睹下是西洋的先進和大清國落後,是西洋的開明和大清國的閉塞愚昧。至今,大清國人依然在誠惶誠恐的打發走洋人,衝著人家背影罵一句“蠻夷”殊不知在西洋人眼裡,大清國才是尚未開化的蠻夷之地。西方文化強烈的衝擊了陳樹澤,使得已經考取舉人功名的他在清日交戰的時節裡,越發的生出學西學,強國防之念頭。西學,放眼大清國,唯有船政、水師、武備三學堂教授完整。既有強國防之誌,又被武毅先鋒軍在遼東的勝績鼓舞,更有三將軍聯名折子的推動助力,使得陳樹澤毅然放棄科舉之途,就近、就便的選擇了天津武備學堂。舉人身份,去投考武備學堂最好先去兵部衙門討一張推薦,否則,武備學堂那邊看到陳某人身材如此單薄。指不定還不收呢!還沒走到兵部,就在工部衙門口,幾個戈什哈喝罵著推攘一人出門,衙門口都有台階,在戈什哈的推攘下,那人踩了一個空,頓時重重的摔下台階,塵土飛揚中,戈什哈們哈哈一笑,其中一人還手指從地上艱難爬起的那人罵道:“你個假洋鬼子再不識趣來鬨,爺可沒耐心言語伺候,隻有拳腳!”陳樹澤距離很近,看的很清楚,那人確實身穿洋式服裝卻留了一條有些發黃的大辮子。快步上前扶了那人一把,又替他拍打了身上的塵灰,陳樹澤正欲轉身離去,那人似乎醒過神來,連聲道謝,卻是翰南口音。同是異鄉人在京城,一個被攆出工部衙門,一個正欲去兵部討文書,頗有相同之處。陳樹澤停步,轉身,拱手道:“兄台不必多禮,萍水相逢,舉手之勞而已。不知兄台何故惹惱了衙門裡的人?”“唉……一身所學,報國無門!恨呐!”洋裝男子一跺腳,轉眼看看工部衙門口上的匾額,搖搖頭,轉向陳樹澤道:“聽口音,兄台也是外鄉人?”“鄙人陳樹澤,字卒起,廣東南海人。”陳樹澤順口就把自己的表字給改了,以示投身武備學堂,從小卒乾起的決心。“鄙人陳國華,字……讓陳兄見笑了,家父早年因躲避發亂麵流落香港,接受西學,故而在鄙人幼年時就送奔西洋讀書,未曾有師長賜下表字。噢,老家江西翰州。”陳樹澤本就向往西學,一見眼前萍水相逢之人竟然是從小在西洋求學回來的,哪能放過大好機會呢?看看天色還早得很,乃熱情相邀:“五百年前是一家呢!國華兄,你我有緣,不如找個僻靜的茶館坐一坐?”陳國華感於陳樹澤熱心相扶,又加心中失意無法排遣,也想找人傾訴一番,誰說萍水相逢就不能知交好友呢?看看眼前這人也不錯,文靜、秀氣,是讀書人。“國華也正有此意。“二人都有相交之心,見此處都是部堂衙門聚集之地,乃重新走向崇文門,找到一間相對人少的茶館,撿角落處坐下,自有小兒招呼應酬,送上大碗茶水。“國華兄找錯門兒了!”聽陳國華一番訴苦,陳樹澤搖頭道:“您一身所學在工部衙門裡用不著,卻能去天津機器局謀職,機器局總辦張士珩乃是李中堂表弟,一直在網羅人才,國華兄若能去,定然能夠為張總辦重再,一展所長。”聞言,陳國華豁然開朗。想一想,有多少國人身負才學卻找錯了門兒,淹沒於眾生之中,毫無作為呐!這位陳樹澤兄一席話,無疑是給自己指出一條光明大道。…,一個去投武備,一個投機器局,都在天津,而且都在河東,兩地相距不過十裡。當下,陳國華回客棧收拾了衣物,陳樹澤去兵部討了推薦,攜手上路。正當會試之前,陳樹澤有舉人身份去兵部討文書,那些辦差的也不敢怠慢,生怕落下一個“輕侮舉子”的罪名。須知,這些來自各地的舉子,乃是朝廷和地方掏銀子作路費,即所謂的公車而來,萬一高中或其同鄉好友高中尋常人等還是莫要得罪為好。出京門走通州,而後改運河水路去天津,兩人一路詳談,竟有惺惺相惜之感,談話就越發的深入起來。“恭王複出,則洋務勢必大力推行,此其一:清日之戰,暴露軍事問題多多,縱有武毅先鋒軍連連報捷,卻隻是一軍之力,難挽大局。會館眾舉子有空言軍略者,其說法也有一二可信,可以借鑒。他們說,大清國輸在備戰不力,輸在軍械製式龐雜,補給彈藥尤其不便,等等方麵,此其二。兄台若能高就於機器局,或可以統一軍械製式為發端,想必李中堂、張總辦感於戰事之經驗,引兄台之言為宗旨,更加高看兄弟,也未可知啊!”陳樹澤比剛剛回國,兩眼幾乎一抹黑的陳國華更熟悉大清國的事兒,由此頻頻出言指點。出發點嘛,也是自己投了軍,今後打仗使得多半就是機器局所造武器,該當出言指點。陳國華大喜,今後自己的道路是越發的清晰了。他鄉遇知音,這得是多大的緣分呐?更巧的是居然都是陳家人,傳說在五百年前是一個祖宗。從此,陳國華就把年紀大了兩歲的陳樹澤視作兄長。此時的二人萬萬想不到,三年後,他們竟然能夠與陳固一道,並稱為武毅先鋒軍“三乾陳”。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