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時代的戰列艦——中華帝國北嶽級(1 / 1)

鐵血帝國 月蘭之劍 6203 字 2個月前

北嶽級是為世界海軍曆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戰艦。1903-1904亞俄戰爭的海戰刺激了帝國的觀測儀器和火炮技術的進步,而在南海決戰中,證明了統一的彈道便於命中率的提高,於是誕生了這一款“足以讓世界所有戰列艦迅速腐化”的新銳戰艦。它的第一次出現在世人麵前,便讓美國到此的大白艦隊黯然失 色。聯合演習中的表現更讓美國人吃驚,以為“新時代的開創者——盾與長矛的完美化身”,此後列國提及的“嶽時代”便是指這款戰艦。而回到美國的大白艦隊的軍官們也開始強烈要求美國建造新時代的開創者。因為他們的旅途裡看到了兩款同級彆的嶽——中國的北嶽號,英國的無畏級。這條軍艦曆史上第8次出現的無畏級在西方列強裡也是一款劃時代的戰艦。雖然沒有嶽的防護能力強,但10門305貌似比嶽的8門305要火力大。而且在1890年開始邁出自己步伐的帝國海軍製造部門。經過了長達14年的模仿,終於有了自己的建造風格。“嶽”字級水線上雖然和同時代戰艦類似,但水下的船艏部分卻是“飛剪”式。減少了興波阻力,改善了艦船的平衡性。1905年預算: 北嶽號1906年預算: 南嶽號艦名: 北嶽,南嶽船廠:江南製造吳凇造船廠/上海港 | 北洋重工大連船廠/大連港|開工日期:1905/2/22 | 1906/5/10 |下水日期:1905/9/15 | 1907/2/11|服役日期:1906/6/12 | 1907/8/28 |排水量:19200噸標準/22800噸滿載尺寸(米): 182(175) x 26.25 x 8.25動力:16台艦本二甲型蒸汽鍋爐,4台乾坤蒸汽輪機組25000馬力(海試時達到26800馬力)航速:正常22節(海試時達到22.6節),續航能力8000海裡/11節;5000海裡/16節,儲煤3300噸主炮:8門305mm/45倍徑(北洋重工1904年研發完成),4座雙聯炮塔,中線布置,射速2.5發/分鐘,炮口初速為822米/秒,主要發射 450公斤穿甲彈和爆破彈,射管壽命為250發,射程21,500米,12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英國的12英寸裝甲,電力揚彈裝置提升炮彈的速度為5 發/分鐘副炮:12門150mm/45倍徑炮,炮廓安裝,發射45公斤穿甲彈,最大射程16,600米,射速5發/分鐘二級副炮:16門75mm/50倍徑炮,最大射程9800米,使用8公斤爆破彈,射速達15發/分鐘。乘員: 950人(軍官49名)主裝甲帶(艏/舯/艉) 最大厚度75/300/50毫米水密艙隔板厚度200毫米水平裝甲板厚度100毫米炮塔(麵/邊/頂/炮座) 300/150/100毫米外露炮座厚度 300毫米司令塔 最大厚度300毫米(所有裝甲使用 北洋1905製 特5型 特種鋼材)平均造價(英鎊) 160萬英鎊抗沉性:sps軟件測試能抗 40顆 305炮彈 或者 6.1 枚魚雷對手:英國“無畏”級(1)、德國“拿騷”級(4)、美國“南卡羅來納”級(2)和“特拉華級”(2)附:大英帝國無畏號戰列艦英國皇家海軍的“無畏”號戰列艦的出現,改變了世界海軍的武器格局。的確,10門單一大口徑305毫米主炮、蒸汽輪機動力、21節航速、全麵重裝甲防護,使當時各海軍強國的上百艘各類型戰列艦立馬過時,對各國海軍的影響可想而知。劃時代的“無畏”級戰列艦!的確,10門單一大口徑305毫米主炮、蒸汽輪機動力、21節航速、全麵重裝甲防護,使當時各海軍強國的上百艘各類型戰列艦立馬過時,對各國海軍的影響不亞於20世紀後期核航母的下水。在“無畏”級設計之前,其最顯著特征——統一口徑主炮模式,在1903年意大利海軍界已經提出,1904年美國海軍曾要求國會撥款建造bb26“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8門305毫米主炮,可惜在隨後的兩年中被擱置。1905年在現代海軍發展史上是一個分水嶺,這就是對馬海戰,此役總結了進入鋼鐵時代的海軍技戰術理論和戰艦建造,並對20世紀前20年的海軍發展產生了直接影響,“無畏”級的產生和此役是分不開的(後麵祥述)。另外說到“無畏”級不能不提約翰;費舍爾爵士(john fisher),1904年以現役上將軍銜出任第一海務大臣,當時公認的炮術專家(這很重要,後麵將分析),皇家海軍攻擊至上的堅定支持者。任職期間,以建設世界海域內無以匹敵的皇家海軍為己任,堅定的推動了一係列改革。在這種氛圍下,1904年10月,由費舍爾牽頭組成了一個委員會,其成員是他精心挑選的,目的是拿出一個新戰列艦的設計方案。很快,產生了初步方案,其中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統一的12寸‘主炮和21節航速。由於受到當時英國造船廠的船塢和能力的限製,在尺寸和排水量上相對較小(標準16500噸級)。該方案在提交費舍爾後,此公決定新戰列艦可以不受英國當時所有造船廠的限製設計建造,以求的最大火力和航速,這一決定使方案中的新戰列艦尺寸進一步增加,達到標準17900噸160米,超過“納爾遜爵士”級的16000噸和135米,這個設計方案就是“無畏”級。以下試從防護、動力和火力方麵分析它的特點。“無畏”級排水量18110/21845噸(標準/滿載),裝甲總重量約5000噸,相比較“納爾遜爵士”級多出800噸,裝甲鋼采用了表麵硬化處理,使得強度和抗穿透性顯著提高。“無畏”級的防護要更全麵,炮塔、機艙、彈藥庫、司令塔等關鍵部位的裝甲厚度達到280毫米,艦體舯部裝甲帶最厚處也是280mm,全部包覆艦體,到兩端(首尾)部分為64毫米,尤其是注重了水線處和水線以下對付水中爆炸物的攻擊(水雷和魚雷)。甲板裝甲板采用多層布置,最厚處3層共75毫米,主甲板采用穹型(蛋殼原理),中間隆起兩邊稍低下與舷側裝甲對接。最顯著的區彆是在艦體結構上,艙室儘量小型化水密化以提高水密結構增加浮力儲備,隔倉間的支撐壁采用強化鋼結構以提高隔倉的強度和韌性。水線下和水線處的艙室間全部取消橫向聯絡門,水密門的數量被儘量縮減,艦員的進出隻能通過縱向的水密門。另外取消了傳統的艦首撞角。這些措施對於提高戰艦的防護能力特彆是抗沉性都受到顯著的效果。在動力方麵最大的改進就是使用蒸汽輪機。在方案設計時,對最大航速的要求就很明白——21節,並且是能夠在長時間內可以保持的。在當時的經驗來說戰列艦創造的最大航速是19節,並且隻能維持很短的時間,能夠保持的巡航速度是14.5節,且隻能維持在8個小時以內,超過這個時間對相對複雜的蒸汽機的可靠性和壽命都是致命的,同時主軸過熱,引擎過載,麵對這些故障即使是最有經驗的輪機兵也無計可施。在此之前皇家海軍已開始在較小型的戰艦上實驗性的采用了這一新型引擎以便測試和積累經驗,1898年在300噸級的魚雷驅逐艦“蝰蛇”號上采用了10000馬力的帕森斯蒸汽輪機,取得了當時令人震驚的37節航速,後來陸續在一些驅逐艦和偵察巡洋艦上采用這種動力機組,實際使用證明了這種新式動力機組性能上相對蒸汽機組的全麵飛躍。而在15000噸級以上的戰列艦上采用新式蒸汽輪機,在當時的英國乃至世界範圍內還是首次,在當時被認為是一種設計思想的跳躍。“無畏”級的動力部分安裝了18台三漲式蒸汽鍋爐,4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22500馬力(海試時達到24700馬力),最高航速21節(海試時達到22.4節),相比較“納爾遜爵士”級的往複式蒸汽動力機組功率隻有16750馬力(15台鍋爐),最高航速隻有18節,尤其是在高速續航力上,蒸汽輪機可以保證“無畏”級以20節以上航速持續行駛13個小時而保持良好的可靠性,這在戰鬥狀態尤其重要。“無畏”級戰列艦上區彆於以往戰列艦的最顯著特點,就是采用統一口徑的10門305毫米主炮了。在“無畏”級建造服役之前,流行的主炮布置方式是在艦體首尾各布置一座雙聯280毫米或305毫米主炮;在“無畏”級處於設計階段的前後數年間,各國新建的戰列艦火炮布置方式上流行混裝兩種口徑主炮或兩種同口徑而不同身管的主炮,例如英國的“納爾遜爵士”級,4門305毫米45倍口徑主炮+10門234毫米50倍口徑第2主炮(建造初期曾計劃混裝2種不同口徑的12門305毫米主炮,因日俄戰爭的爆發及教訓和後來“無畏”號的建造優先而折中布置),美國戰列艦上通常4門305毫米主炮+8門203毫米第2主炮,日本由英國設計建造的混裝不同身管的305毫米主炮和305毫米+254毫米混裝方案,以及法國、意大利、俄國等海軍強國的戰列艦上諸多不同口徑第1第2主炮混裝的布置方式,這種布置方式的具體做法是將第1主炮炮塔各布置在艦體首尾,而將其餘的第2主炮炮塔(或炮組,有些采用無炮塔的炮廓形式)布置在艦體兩舷(美國戰列艦一度在首尾主炮塔之上布置第2主炮塔,結果在實際運用中發現很不成功,後期也采用兩舷布置模式),這些戰列艦的設計工作是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或戰爭中完成方案定型的,在此之前沒有經過戰爭的檢驗。造成這種布置方式的直接原因來自艦載火炮的技術進步,在19世紀的最後十年裡是艦載火炮進步的最顯著的時期,尤其是在大口徑的艦載主炮上,從彈藥到發射器具都與以往的火炮有很大的區彆。就大口徑主炮簡單來說,冶金工業的進步使得火炮的藥室能夠承受更多發射藥爆炸的衝擊,身管的工藝提高和加長使炮彈的射距和精度都成倍的提高,反映在實戰當中就是有效交戰距離的顯著增長上。這裡著重討論火炮方麵的進步,1894年的甲午海戰是鋼鐵時代海戰的重要裡程碑,它反映了19世紀90年以前的技術水平,在火炮方麵,大口徑主炮的最大射程雖然可以達到15000米以上,但在這個距離上的射擊是無關痛癢的,因為缺乏有效的火力控製和觀瞄設備,有效交戰距離在2700米以內,以直接瞄準的形式,主要依靠炮手的經驗;1898年的美西戰爭發生了一係列海戰,瞄準方式和有效交戰距離沒有太大的變化(1500~3000米)。而1904年的日俄戰爭中發生的幾次大規模海戰與以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雖然火炮的瞄準仍然依靠目力,但是初期型的火炮指揮控製係統已經投入使用,借助它大口徑艦炮的有效作戰距離提高到7000米(日本聯合艦隊戰列艦裝甲巡洋艦編隊在對馬海戰中的對俄國編隊的致命射擊距離是6400米)。在這個距離上火炮要想直接命中目標已經比較困難,這個問題在戰爭爆發之前各國海軍界已經有所認識。除了在火炮上裝備火力控製係統外,提高火力投送密度也作為一個有效提高命中率的措施被采納,直接的做法是在戰艦上提高火炮尤其是主炮的數量,通過主炮齊射的方式使每次施放的彈藥成倍的增加來達到提高命中率的目的,射擊過程簡單的說,目標的射擊諸元的判定需要火力控製係統的計算(俺沒學過這方麵知識,隻看過一些皮毛,實在拿不出手,如何解算俺就不說了),在得出數據後對目標的未來位置(大致包括整個目標所在的區域)進行火力覆蓋。這樣就要求艦體上儘可能多的布置主炮以滿足火力投送的需要,但主炮數量的增加直接導致艦體尺寸增加,排水量加大,艦體強度和防護方麵的困難,設計製造上的困難,輿論國力的限製等等,以當時的製造能力來說短期內克服也比較困難,於是上述的布置方案很快被接受並流行起來,這和當時的造船水平密切相關:這時的戰列艦的尺寸方麵不會有足夠長度允許在艦體中線上布置全部或部分至少3座以上的主炮炮塔而又能能達到足夠的防護能力,因為以此時的造船能力來講要在16000噸150米內保證達到戰列艦的平均艦體防護標準,其艦體重量是龍骨所不能承擔的,而且為了保證達到當時的戰列艦平均航速標準,所安裝的蒸汽鍋爐和往複式蒸汽動力機組占用的艦體位置和機艙體積也使這種安裝方式不能使用(有意思的是德國和美國的第一級無畏艦都采用了老式往複式蒸汽機,最大航速都沒有超過20節,而且鍋爐數量到較少),同時為了保證在追擊和撤退過程中能發揮2門以上的主炮火力。但這種布置的最大缺點就是不同的主炮使用了不同的火力控製係統,在主炮齊射時無論是彈著點的判定還是射擊諸元的解算上都不能統一,使射速和精度都受到影響,這在對馬海戰中表現的很突出,尤其是俄國戰列艦編隊上,是一個深刻的教訓。對馬海戰的結果深刻影響了各國海軍界,在此之前各海軍強國在發展方向上還是有所分歧的,經過這一戰役變的統一起來。作為炮術專家的費舍爾爵士當然不會忽視這種影響,在1903年簡氏戰艦研究刊物上意大利海軍的首席艦船設計師vittorio iberti提出了使用統一口徑主炮的戰列艦構想,費舍爾使其大型化和實用化——在常規的線形戰列對戰中擁有8:4超過對手一倍的主炮火力,即使對手處於撤退狀態,也能以6:2超過對手2倍的火力持續轟擊,尤其是“無畏”擁有當時對手無以匹敵的21節持續航行能力,選擇舷側主炮8門是經過計算的,被認為可以完成一次對目標的火力覆蓋。同時在追擊戰中為了是前主炮能有效射擊,艦體的乾舷很高,使其躲開艦首飛濺的水花。主炮采用雙聯10門305mm45倍口徑mark x型艦炮,艦首尾各布置一座,艦體中部靠後一座,兩舷各一座對稱布置(各擁有180度理論射界,所以側射最大火力是8門),位置在2個鍋爐艙之間,明顯靠前。“無畏”級相比前期的戰列艦的確是一個概念上的飛躍,但是即便如此仍然能夠看到無畏艦之前的影子,最明顯的莫過於主炮的布置方式上,不能同時發揮全部火炮的火力,同時艦體短肥,不利於航速的提高,這也是受艦體設計的影響,武器的發展都有其繼承性。這樣的布置方式還是造成了一些缺憾,主炮布置與艦體兩側,除了以上提到的外對炮塔本身的防護也不利,至少是結構上的;炮塔置於艦體中部對艦體中部的結構防護有不利影響;“無畏”的第一煙囪在主桅前緊靠艦橋,高速行駛時產生的濃煙影響了望觀測的效果,艦首的乾舷雖然很高,兩舷的炮塔位置相對較底,射擊仍然受到高速行駛飛濺的浪花影響;還有要說的是日的蘭之前的英國主力戰艦包括戰列艦戰列巡洋艦的主炮火力控製係統是獨立的,各主炮共享目標的觀測數據而獨立解算諸元然後統一齊射,這比德國主力艦上的全艦統一方位射擊指揮係統生存力強一些但效果不如後者,而且英艦上配備的光學測距設備不如德國的先進,所以在以後的實戰當中在準確度特彆是遠距離上不如後者(還有彈藥的原因,這裡就不提了),這以超過了火炮的布置方式的範疇,作為題外話把。而那種把所有主炮布置在中心線上使其能發揮全部側射火力的主炮布置方式,作為超無畏級戰列艦的特點以區彆於無畏艦,還有以日的蘭海戰為區分的前後日的蘭型,主要突出裝甲和結構方麵,又是另一個區彆,另外還由此衍生了一個新的艦種——戰列巡洋艦。“無畏”號1905年10月2日在普茨茅斯海軍船廠鋪設龍骨,1906年2月9日下水,同年10月1日進行海試,注意隻用了一年的時間。“無畏”號的海試進行了很長時間,加上對艦員的訓練和新設備的檢測,直到1909年12月3日才正式服役。在它進行海試的時間裡,尤其對新的蒸汽輪機組和火炮做了儘可能全麵的測試,結果被證明是符合設計要求的。在這段時間裡,英國海軍所有戰列艦的建造計劃(包括未完成的前無畏級和無畏級的後續艦“貝樂洛豐”級)都被推遲,全世界的海軍界的目光都注視著它的實驗。排水量:標準排水量18110噸,滿載排水量21845噸。主尺度:艦長161米,艦寬25米。動力裝置:18台三漲式蒸汽鍋爐,4台帕森斯蒸汽輪機組22500馬力(海試時達到24700馬力)。航速:最高航速21節(海試時達到22.4節)。續航力:續航力6620海裡編製: 編製人數697人~773人。武器裝備:裝備305毫米主炮10門,76毫米艦炮27門,457毫米魚雷發射管5具。建造時間及地點: 1905年在樸次茅斯動工建造,次年完成,創造了戰列艦建造周期最短的紀錄。此後,同型艦隻均列入“無畏”級。1914年該艦編入大艦隊,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航速較慢,1916年日德蘭海戰前退出大艦隊。1916~1918年在泰晤士河口執行近海巡邏任務。1923年被拆除。此艦的問世開創了海軍學術史上巨艦大炮的新時代。“無畏”號的海試成功的消息使英國皇家海軍在一夜之間超越了所有的海軍強國,尤其是野心勃勃的德意誌帝國,而包括後者的所有列強都開始驚恐的注視著這艘劃時代的戰列艦——它的火炮、動力以及防護能力,還有僅僅一年的建造周期,一個嶄新的海軍時代在一片叮當的鉚槍聲中開始了。德國首條無畏級戰列艦-拿騷級戰列艦在英國海軍劃時代的“無畏”號戰艦出現之前,德國海軍已經完成了從一支以岸防為主要任務的小型海防艦隊向遠洋海軍轉變的過程。當時德國海軍擁有24艘戰列艦(其中2艘德意誌級在建),而且已經開始著手對1900年型的維切爾斯巴赫級戰列艦進行改造工作,加強裝甲防護。德國的戰列艦就總體設計來說,與當時英國同時期的戰列艦相差不大,區彆在於,德國在軍艦數目上處於劣勢,因此特彆側重防護和生存能力,而英**艦由於皇家海軍“攻擊至上”的傳統,普遍側重火力與速度,在裝甲防護方麵相對忽視——在稍後的日德蘭海戰中,英國也因此承受了更大損失。1906年,德國和英國心照不宣的造艦競賽已經差不多持續了6年,當年10月1日,“無畏”號戰列艦完成了在加勒比海進行的海試。它的出現,加劇了英德之間新一輪的造艦競賽,德國海軍對這種革命性的現代化戰艦的出現並非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all-big-gun”全重型火炮構思的科學性和必要性,已經在一年多之前的日俄海戰中得到證實。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海軍在設計薩摩級戰列艦時就采用了這種思路(後來因為日本財力不足,無法從英國進口所需數目的12英寸主炮,薩摩級混裝了10英寸炮)。大型蒸汽輪機也已經在英國卡納德公司的大西洋橫渡郵船“卡羅尼亞”號上得到了成功的驗證。而任何一種新技術,無論其設計初衷是什麼,都必然會在軍事領域中找到相應的地位。德國海軍已經開始研究全重型火炮和蒸汽輪機在主力艦上的應用問題。但是,擁有大口徑火炮和高航速的“無畏”號,徹底打破了英德軍艦之間的微妙平衡,加快了德國對其大型主力艦更新換代的進程。德國對“無畏”號的回答就是拿騷(nassau)級戰列艦,以及日後愈加白熱化的造艦競爭。在德國海軍部的作戰規劃中,其主要戰鬥區域就在北海。德國海軍的戰略思想是,在戰爭爆發時,主力艦隊將從威廉港、庫克斯港和威廉皇帝運河(即基爾運河)出發進入北海,並在這裡尋找戰機。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襲擊英國本土——以引誘英國派出巡洋艦隊或戰列艦分隊攔截,而德國海軍則以優勢兵力殲滅之,從而逐步消耗其主力。據此構想,德國主力艦普遍放棄遠程續航能力,而更加偏重戰鬥性能,其具體表現為犧牲戰艦內部的燃料、補給品儲存空間和乘員居住性,以節省的噸位用於加強裝甲防護。由於德國不可能在主力艦數目上超過英國,因此隻能在單艦生存能力和艦炮射擊強度上動腦筋,這種設計思路也反映在德國第一代無畏艦——拿騷級上。德國海軍1906年建造計劃中的新戰列艦原本是14000噸級、混裝305毫米和240毫米主炮的舊式戰列艦。但是由於“無畏”號的出現,德國海軍部和船廠的工程師們緊急修改圖紙,經過12次變更,最終定型為19000噸級、裝備12門280毫米主炮(6座雙聯炮塔)的全新設計。火炮拿騷級戰列艦采用1907年設計的克虜伯11英寸45倍徑sk l/45主炮,單炮重量53.5噸。其口徑對外稱為11英寸(279毫米),但實際口徑為11.1英寸(283毫米),雖然小於“無畏”號的12英寸主炮,但比英國海軍的艦炮射速快,達到3發/分鐘(比“無畏”號主炮射速快1倍)。炮口初速為844米/秒,主要發射302公斤穿甲彈,射管壽命為210發。火炮射程在發射角等於20o時為18900米,在10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英國的11英寸裝甲。在發射炮彈時同時使用兩部分發射藥——前裝的絲綢藥包和後裝的黃銅發射藥筒,後者可以提高發射時的閉氣作用。主炮炮塔為埃森的克虜伯公司和日耳曼鍛鐵公司生產,然後經鐵路運到船廠吊裝,依靠自身重量安裝在底座上。炮塔重量為394噸,主炮俯仰角為-6o~20o。與“無畏”號的液壓驅動方式不同,拿騷級的炮塔旋轉裝置使用電力驅動,艏艉炮塔的射界為-150o~150o,舷側炮塔為-80o~80o。在非裝彈情況下,炮塔轉速約為4o/秒。每門火炮儲備75發炮彈。揚彈裝置也為電力驅動,有裝甲防護,從彈藥庫中提升炮彈的速度為4.5發/分鐘。拿騷級的副炮為12門5.9英寸(150毫米)sk c/16炮,左右舷各6門,炮塔射界為-150o ~150o,俯仰角為-7o~20o。副炮主要用於在近戰中防禦裝甲防護較弱的巡洋艦或驅逐艦等輕型艦隻。這種主/副炮搭配的思想和混裝口徑主炮之間本質性的區彆是,前一種方式,副炮用於防禦;後一種方式,小口徑主炮用於進攻。雖然該副炮宣稱口徑是150毫米,但實際口徑為149.1毫米,發射45.3公斤穿甲彈,最大射程19400米,射速4~5發/分鐘。為了在海戰中抵禦魚雷艇等小型戰鬥艦艇的襲擊,拿騷級還安裝了16門88毫米炮,艏、艉、艏樓和艉樓各4門。該炮最大射程11,390米,使用22磅爆破彈,射速達15發/分鐘,用以對抗相對小巧靈活的魚雷艇綽綽有餘。與同時期其它各國的主力艦一樣,拿騷級也配備有水下魚雷發射管,一共6具,使用450毫米施瓦茨科普夫(黑頭)魚雷。魚雷發射管的位置是艏、艉中線上各1具,a炮塔和d炮塔下方左右各1具。實戰經驗證明,龐大而笨重的戰列艦、戰列巡洋艦根本無法像小巧靈活的雷擊艦那樣迅速搶zhan有利陣勢發射魚雷,因此在一戰結束後,各國海軍的主力艦上基本取消了這種“無聊”的裝備。防護拿騷級使用克虜伯公司的表麵滲碳硬化裝甲(krupp ted),全艦裝甲重量約5800噸,占排水量31.2%(“無畏”號占27.6%)。全艦裝甲防護最強的地方是舷側中部的裝甲帶,裝甲厚度為300毫米,提供機艙和鍋爐艙的防護。其次是主炮塔正、側麵和艦橋的指揮塔,為280毫米。為減輕重量,舷側裝甲從中間向兩端逐漸削減,至艦艏為203毫米,至艦艉為127毫米,整體較“無畏”號裝甲平均厚2英寸左右。主裝甲帶上方和前後為203毫米舷側裝甲,水線以下為雙層艦殼。由於在海戰中彈道形狀的影響,戰艦舷側中彈的概率和危險性要大於垂直方向,拿騷級的甲板裝甲厚度為50毫米,上敷設76~150毫米的但澤橡木和柚木甲板覆蓋。主炮炮塔和彈藥庫的防護一向是戰艦裝甲布置的關鍵。拿騷級使用的11英寸主炮塔一共分為6層,炮塔側麵、正麵和底座裝甲厚度均為280毫米。炮塔底座構成280毫米的裝甲防護圈,從第2層一直延伸到第4層,並與中部舷側裝甲帶齊平,這裡是炮塔的彈藥庫,防護最為嚴密。裝甲防護圈再向下方延伸的裝甲厚度為178毫米,直到水密艙甲板。炮塔的頂部裝甲厚度為90毫米。全艦縱向一共劃分為19個水密隔艙,其中主艦體劃分為17個水密艙,艦尾2個水密艙。各水密隔艙之間使用電氣控製的林奈式水密門,在有戰損的時候可以通過中央控製係統將所有的水密隔艙門全部關閉。水密艙之間的隔板裝甲厚度為200毫米,艙內配置水泵、消防係統、沙袋和其他損管設備。彈藥庫內有消除火yao粉塵的噴淋設備和緊急注水係統。艦底有金氏通海閥,在麵臨被俘、起火等危急情況下,可向各艙室內注水將艦體坐沉。動力在動力方麵,“無畏”號的出現確實令德國人措手不及,由於尚未積累足夠的使用經驗,以穩健著稱的德國人對大型蒸汽輪機沒有十足的信心,所以拿騷級仍舊采用老式的3缸三脹往複式蒸汽機,3軸3槳,設計輸出功率為22000馬力。拿騷級第4艘“波森”號在丹麥波恩霍爾姆島外海試航時,主機輸出功率曾經達到了28190馬力。全艦共有12台舒爾茨-桑尼克羅夫特燃煤鍋爐,布置在艦體中部的3個鍋爐艙裡,每台鍋爐的蒸汽壓力約15.75公斤/厘米2。到1915年,德國海軍改為使用油煤混燒,也對拿騷級的鍋爐進行了改裝,取消4台燃煤鍋爐,改裝6台燃油鍋爐。拿騷級的最高航速為19節,試航時曾達到19.9節(較“無畏”號低2節)。艦上另外安裝4台aeg和西門子柴油發電機,輸出功率2800千瓦,用於艦內照明和電力驅動。拿騷級的載煤量為950噸,最多載煤量可達2,700噸,此外還可以裝載200噸重油,用於噴灑在鍋爐內助燃。該級艦續航能力為10節時9400海裡(煤艙滿載的情況下),16節時4,700海裡,而以19節的高速連續航行的情況下,續航能力隻有2800海裡(低速狀態與“無畏”號相差無幾,高速時縮短2000海裡左右)。由於往複式蒸汽機在構造上不可克服的缺點,該級艦在以19節的最高速度行駛時,活塞和杠杆的連續往複運動將導致艦體發生劇烈顫動,勢必影響火炮的瞄準/射擊精度。德國海軍雖然早就發現了這個缺點,但由於“無畏”號的突然出現和日耳曼民族一貫小心謹慎的保守性格,直到設計下一批赫爾格蘭級戰列艦時才決心換裝蒸汽輪機。與稍後竣工的日本河內級戰列艦一樣,拿騷級安裝了6座雙聯炮塔,艏艉各1座,兩舷各安排2座。炮塔編號以艦艏為a炮塔(德文稱為“安東”,anton),然後按照順時針方向,右舷自前向後是b、c炮塔(“布魯諾”,bruno和“愷撒”,caesar),艦艉是d炮塔(多拉,dora),左舷自後向前是e、f炮塔(埃米爾,emil和腓特烈,friedrich)。這種六邊形的炮塔布置可謂彆具一格,但它給拿騷級帶來的後果是災難性的——在有限的甲板麵積上要安排下6座炮塔,所以不得不加寬艦體,而舷側炮塔的重量導致軍艦在航行時左右搖擺幅度過大,“拿騷”號在試航中就差點因風浪導致的橫搖加劇而傾覆。另外,這種布置方式隻能保證在每側船舷方向同時有8門主炮射擊,與“無畏”號沒有區彆,但主炮數量卻比“無畏”號多出2門;在追擊和撤退時,前後也隻能有6門主炮同時開火,與“無畏”號相比依然無任何優勢。所以這種主炮布置方式遭到多方詬病,被譏笑為“無用的蛇足”。當時戰艦的對海搜索主要依靠目視和光學儀器,為了在海戰中加強觀測能力,往往需要安裝很高的桅杆。出於提高桅杆結構強度的考慮,威廉船廠的工程師研究過各種方案,其中有一個方案是采用美國海軍戰列艦剛剛換裝的籠式艦桅,前後各1座(假如這種設計方式當真被德國海軍采用,在1917年美國戰列艦隊抵達斯卡帕灣的時候,一旦雙方聯絡發生問題,英美艦隊之間會發生一些有趣的事情)。不過,德國海軍最後還是選用了傳統的單桅,其強度不如英國皇家海軍使用的三腳桅。後記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協約國在凡爾賽條約中規定解散德國海軍,並沒收其主力艦隻抵充賠償。當時相對老舊的拿騷級和赫爾格蘭級戰列艦本不在引渡名單上,協約國允許德國海軍保留這些戰列艦,但在1919年6月21日,被引渡的德國主力艦隊於斯卡帕灣集體自沉,協約國隻得用拿騷級和赫爾格蘭級充數。1919年11月5日,4艘拿騷級戰列艦從德國海軍名單上除名,次年7月,“拿騷”號被分配給日本,其餘3艘賠償給英國。日本引渡“拿騷”號後,發現其艦況不理想,若進行現代化改裝,需要花費高額費用,於是又將其賣給英國。最後4艦均在20年代初賣給船廠解體拆毀。作為德國海軍第一次建造無畏艦的嘗試,拿騷級戰列艦可以認為是一種比較失敗的設計,隨著德、英之間造艦競賽進入狂熱狀態,該艦很快便落後了。20世紀初的德國正處於科技發明的黃金時代,在航空、化工、電力、機械等領域取得了無數重大發明成果——德國人的創新精神令人歎服。但出於德意誌民族嚴謹的性格,在新技術沒有取得足夠應用經驗之前,決不貿然使用在悠關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這兩種矛盾性格集於一身,也是拿騷級設計失敗的根源。使用蒸汽機是拿騷級最大的敗筆,其次就是炮塔布置,經過這些教訓,德國海軍在後續建造的赫爾格蘭級戰列艦上既采用了蒸汽輪機,也加大了長寬比。但是,公平而論,拿騷級還是能夠體現德國海軍在戰略方麵的一些優點。首先是其出色的防護性能秉承了德國戰艦抗損性能強的傳統,其次是機械可靠性十分優秀。如拿騷級的各個部門、機械和槍炮,在10多年運轉中都始終表現出高度穩定性,沒有發生過因操作原因導致的重大故障。而作為老艦,拿騷級跟隨裝備蒸汽輪機的新戰列艦一同參加日德蘭海戰,在鍋爐和蒸汽機連續高速運轉5天之後,竟連最普通的機械故障都沒有發生,這與一戰之前不斷發生鍋爐故障、蒸汽泄露和裝甲板脫落等事故的英國皇家海軍形成鮮明對比。美國無畏艦的開創者——南卡羅來納級南卡羅來那級戰列艦(south carolina css):南卡羅來那號(south carolina)、密歇根號(michigan)標準排水量16.000噸,長138.1米,寬24.5米。主炮4座305mm/45雙聯炮輪機功率16,500馬力 最大速度18.5節。人員869人南卡羅來那級戰列艦是無畏時代的開創者之一,他的基本設計在1904年就已經提交了,主要因為議會沒有通過預算而一直被擱置。南卡上開創性的設計是背負式炮塔,其實這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因為議會認為康尼狄格級和新罕布什爾級大約16,000噸的排水量已經很過分了,堅決拒絕在預算數額上做任何妥協,為了戰列艦不至於斷代,海軍部不得不同意建造標準排水量兩艘僅有16000噸的無畏艦,而這時已經是1907年了。南卡的排水量僅僅比西班牙後來開工的西班牙級(14000噸左右)略大,而且鍋爐燒煤,動力是三漲式蒸汽機航速隻有18節,一副老舊的樣子造成後來不得不被分配給美國海軍的前無畏艦分隊。不過南卡身上真正的閃光點是全中線配置的背負式主炮塔:2號、3號主炮塔分彆在1號、4號炮塔的後上方布置,這是當時世界上從來沒有的主炮布置方式。為了保證背負式炮塔能夠真正發揮威力,設計者曾經在一艘淺水重炮艦上安裝了背負式炮塔進行實彈射擊試驗。設計師親自蹲在下方的主炮塔裡麵,上方的主炮塔開火,“當時1號炮塔內的人感覺自己的下巴都震掉了”。不過對於主炮的運轉來說不構成嚴重乾擾,經過改進和繼續的試驗,南卡正式采用了這一新型的炮塔布置方式。這種主炮布局使南卡的艦長明顯縮短,又為了減少排水量,設計者減少了鍋爐的數量,導致航速下降為18節,還把3寸副炮的數量減少到最少,最後還削掉尾部的上甲板。南卡是在嚴酷的預算限製下造出來的無畏艦,對其作戰能力的發揮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後來海軍據此爭辯,終於使議會同意在下一級彆——特拉華級的排水量上放寬限製,贈加到約22000噸。不過南卡羅來納級的外形我非常喜歡,緊湊而有效的設計對於後世的啟發是非常有意義的,copps同誌很有想法。下圖是南卡的艙室布置簡圖,來自於諾曼 弗裡德曼先生的綠寶書《圖說美國戰列艦設計史》。br是鍋爐艙,er是機艙,可見當時還沒有鍋爐艙和機艙交錯排列以求避免一損俱損的思路。美國的籠式桅杆原本是流行於歐洲,後來在美國主力艦上廣泛采用。而且戰鬥桅杆已經變成了起重機的支柱,現在在這個支柱上端是探照燈,以後的設計還有三寸高射炮,射界極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