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一九零四年六月十七日,新加坡海峽。晨光微熙,海峽的新加坡一側,十數艘懸掛米字旗的軍艦正列陣以待,各艦主炮炮口齊刷刷地指向海峽的西口,那裡正行進著一群不受歡迎的過路者。一艘,兩艘,三艘、四艘……緊跟在英國引航船後麵,衝破晨霧駛入海峽的前四艘軍艦正是俄羅斯帝國最新銳的“博羅迪諾”級戰列艦,它們有著那個時代所謂“法國式”的外型:急劇內傾的艦體、窄小的上甲板、明顯高於後炮塔甲板的艏甲板……長121米、寬23點22米、吃水7點97米、標準排水量13516噸(滿載15216噸)的龐大艦體上林林總總地安裝著4門305毫米炮(2x2)、12門152毫米炮(2x6)、10門75毫米炮、10門47毫米炮、8門37毫米炮、2門*毫米炮和10門小口徑機關炮,此外,它還裝備有3座381毫米口徑的魚雷發射管,15800匹馬力的總功率使其最大設計航速能夠達到18節。該級艦的裝甲乍看起來薄得嚇人,兩個炮塔之間的舷側裝甲帶僅有7點5英寸(190毫米)厚,艏艉裝甲帶為100毫米,全艦裝甲最堅固的主炮塔和司令塔也僅有10英寸(254毫米),事實上,先前列強的主力裝甲戰艦動輒就擁有14(356毫米)、16(406毫米)甚至18英寸(457毫米)的舷側裝甲,俄國人瘋了嗎?對於已經掌握“維式熱處理法”和“鎳化鋼”兩種革新技術的俄國人來說,采用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式裝甲似乎足以彌補“博羅迪諾”級裝甲厚度的不足,省下來的噸位可以更多地用於武器和動力,此外,海參崴港較小的船塢也限製了這級預定用於太平洋艦隊的新式戰艦的總噸位。自前往後,它們的名字分彆是:“蘇沃洛夫公爵”、“博羅迪諾”、“亞曆山大三世皇帝”、“奧勒爾(鷹)”,其中“蘇沃洛夫公爵”號的前主桅上掛著艦隊司令官羅熱斯特文斯基的中將旗。皇家海軍的官兵和隨艦記者們興奮地注視著眼前的龐大艦隊,他們都很清楚,俄國人還沒有挑戰大英帝國的膽,此次皇家海軍派艦在航道一側列陣以待不過是例行公事,打是打不起來的,權當是看熱鬨、找新聞,無聊的生活畢竟需要刺激的點綴……緊跟在“奧勒爾”號之後的乃是1898年下水的“曙光(佩列斯維特,即peresviet)”級戰列艦“奧斯利亞維亞”號,它的姊妹艦“曙光”號和“勝利”號半個月前即已葬身在海參崴近海,它自己的命運又將如何呢?與兩艘姊妹艦一樣,該艦裝備有4門(2x2)大仰角的254毫米主炮,仰角高達35度,而同時期華軍的40倍徑305毫米主炮最大仰角不過15度。其他武器包括:11門152毫米炮廓炮,20門75毫米炮、20門47毫米炮、4門37毫米炮、2門*毫米炮、4挺7點62毫米馬克沁機槍以及5座381毫米魚雷發射管。12693噸的滿載排水量,配以長133點4米、寬21點8米、吃水7點9米的艦體,由14500匹馬力的蒸汽機驅動,最大航速可達到18節。裝甲配置:水線229毫米、甲板76毫米、炮塔229毫米、司令塔152毫米。接著,相繼出現在旁觀者視野中的是1894年下水的“西索依•;維利基”號和1891年下水的“納瓦林”號戰列艦。“看哪,我們的‘特拉法爾加’……的模仿者。”旁觀者中,較資深的皇家海軍軍官對擁有雙並列的四個煙囪的“納瓦林”號抱有特殊的感情,因為這艘軍艦其實是模仿英國海軍“特拉法爾加”號裝甲艦建造的,事實上,這艘軍艦顯然不適合遠洋航行,因為它的乾舷僅有3米高,在渡過波濤洶湧的北海和好望角時一定吃了不少苦頭……納瓦林號滿載排水量10260噸,主尺度為長112點3米、寬20點4米、吃水8點4米,12部鍋爐配以2部立式三段膨脹式蒸汽機,以9140匹的輸出馬力可達到15點8節的最大航速。武器包括4門305毫米主炮(2x2),8門152毫米炮,8門75毫米炮,14門47毫米炮,2門*毫米炮、2挺7點62毫米馬克沁機槍和6座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裝甲防護:主炮塔圍壁305毫米、主炮塔頂51毫米,152毫米炮廓127毫米,艦艏艉127毫米,水線上部305毫米、下部356-406毫米,甲板51-63毫米。排在它前麵的“西索依•;維利基”號事實上是由“納瓦林”號改進而來,加高了乾舷,換裝了新式305毫米主炮,排煙方麵也改為了較靠前的縱列雙煙囪,滿載排水量增加到10400噸,主尺度為長107點2米,寬20點73米,吃水8點25米,馬力為8500匹,最大航速16節。武器包括4門305毫米主炮(2x2),6門152毫米炮廓炮,12門37毫米炮,2門*毫米炮,4挺7點62毫米馬克沁機槍,6座432毫米魚雷發射管和2艘艦載魚雷艇。裝甲防護方麵與“納瓦林”號相近。第八艘……老掉牙的破爛貨……1885年下水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一艘儘顯衰朽之相的老式裝甲巡洋艦,滿載排水量8524噸,武器為8門203毫米炮、10門152毫米炮、2門*毫米炮、8門37毫米炮、2挺7點62毫米機槍以及3座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裝甲配置:水線254毫米,炮塔203毫米、司令塔152毫米。緊跟著開進海峽的第九艘戰艦是1889年下水的“亞曆山大二世皇帝”號,這艘僅配備1座雙聯305毫米主炮的戰艦有著與時代相悖的過時外形,滿載排水量9672噸的身軀依靠7864匹馬力的立式三段膨脹式蒸汽機驅動,航速不過15點5節,除主炮外的其他武器包括:228毫米炮4門,152毫米炮8門,*毫米炮4門,37毫米炮2門,7點62毫米機槍2挺、381毫米魚雷發射管5座。裝甲配置:炮塔254毫米,水線356毫米,甲板63毫米,司令塔254毫米。第十到第十二艘……隻能用垃圾來形容的東西……3艘烏沙科夫海軍上將級裝甲海防艦:“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阿普拉克辛海軍上將”號和“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這些乾舷極為低矮的軍艦原本是打算用在風平浪靜的波羅的海的,把它們趕到大洋上航行根本就是一種犯罪行為!部分旁觀的皇家海軍官兵不由得露出了了憐憫之情。滿載排水量的4648噸的艦體上搭載著2座雙聯裝254毫米主炮,此外還有4門120毫米炮、4門37毫米炮和2挺7點62毫米馬克沁機槍。在裝備了以上武器之後,該級艦還配備了254毫米的水線裝甲帶、152毫米的炮塔裝甲和180毫米的司令塔裝甲,於是乎,這種設計航速15點5節的東西在三級海況下連11節都開不到……第十三和第十四艘……總算令人眼前一亮,這兩艘1902年下水的新式裝甲巡洋艦原本是*的安薩爾多船廠為意大利海軍建造的,下水後卻被阿根廷買下,準備用於與智利海軍交戰,但是隨著阿智兩國關係的緩和,阿方又取消了合同,兩艦遂以“米特拉”和“羅卡”的名字留在意大利的船廠中待售,俄國的采購代表團聞迅趕到,在中國人與船廠接洽前三天簽完了購買合同,分彆以03年9月9日戰沉在北海道函館的“瓦良格”號和03年10月2日戰沉於彼得大帝灣的“留利克”號為兩艦命名,在*港掛上了聖安德烈旗後,兩艦徑直開回波羅的海,隨即編入第二太平洋艦隊。兩艦沿用了意大利戰艦的典型風格:主桅位於船體中央,兩座煙囪分彆居於其前後兩側,除此之外,其裝甲帶的長度和厚度也不及同時期的英法裝甲巡洋艦。在武器方麵,該級艦的主炮采用了前部1門最大仰角35度的254毫米炮配後部1座雙聯裝203毫米炮的奇特配置方式,此外還配備了14門152毫米炮、10門75毫米炮、6門47毫米炮、2挺7點62毫米機槍以及4座381毫米魚雷發射管。該級艦標準排水量為7628噸,采用2台往複式蒸汽機,13500匹馬力,最大航速達20節。裝甲配置:水線180毫米,炮塔150毫米,司令塔360毫米,甲板50毫米。接下來的第十五艘……又是垃圾,老式裝甲巡洋艦“得米特裡•;頓斯基”號,1883年下水,滿載排水量5796噸,武器是6門152毫米炮、10門120毫米炮、8門37毫米炮和2挺7點62毫米機槍,航速僅16點5節,防護方麵僅在水線布置有152毫米的舷側裝甲帶。第十六艘,老式裝甲巡洋艦“伏拉季米爾•;蒙諾馬赫”號,還是垃圾,比前一艘早一年下水,滿載排水量5593噸,武器是5門152毫米炮、8門120毫米炮、8門37毫米炮和2挺7點62毫米機槍,航速更慢,隻有15點2節——還不如艦隊中最古老的戰列艦“亞曆山大二世皇帝”號。防護方麵,除了152毫米的水線主裝甲帶外,還為152毫米主炮配備了100毫米厚的炮塔裝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