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乾戈四起(一)(1 / 1)

在征詢過北平方麵何應欽、黃紹弘兩人的意見後,老蔣決定抽調龐炳勳的40軍、蕭之楚的26軍開赴西北,參與此次剿匪作戰。依老蔣原本打算,是想抽調戰鬥力比較強的中央軍嫡係17軍的,可何應欽不答應。在接到老蔣的征詢電後,何應欽就著急起來,眼下平津一帶,外有日軍相逼,內有各個派係的部隊,若是再把17軍調走了,恐怕自己睡覺都不塌實。17軍的3個師的主官都是出身黃埔一期,與何應欽有師生之誼,各師的主要指揮人員也大都來自黃埔各期,有這樣一支部隊在身邊,何應欽和那些雜牌軍頭說話時底氣都壯很多。在和黃紹弘聯名發給老蔣的電報中,何應欽明確表示,“今華北外有強虜相逼,內則各部心思不一,實需一中央強力部隊坐鎮平津震懾各方。此前,中央87師業已南調,17軍實不宜調往他方。且17軍長城一戰損失慘重,當以休整為上。”9月上旬的時候,馮玉祥雖再次回泰山隱居,可同盟軍的問題並未解決,考慮到已在該部公開活動的**勢力,以及長城內外存在的日軍部隊和分屬東北軍、西北軍、晉綏軍等不同派係又各有心思的部隊,老蔣也知道何應欽的顧慮有道理。再說,17軍此前在長城抗戰中也確實損失慘重,亟需休整。其中,裝備最精良的德械師83師,打到最後,師長劉戡甚至把衛生兵、炊事兵都派上去了。麵對慘重的損失,劉戡這個被衛立煌認為神經大條、一根筋的主,心痛之下都忍不住要拔槍自殺。若不是參謀長符昭騫手快給攔住了,估計這個劉師長已經不在了。17軍不能調,何、黃兩人的意見是抽調抽調龐炳勳的40軍、蕭之楚的26軍到西北。此前閻錫山曾對黃紹弘提過,從華北抽調部隊到西北,一要紀律好,二要戰鬥力不差,三數量不能太多。而龐炳勳的40軍,雖號稱是一個軍,但該軍隻有一個39師,兵力尚不足萬人。至於蕭之楚的26軍可不是當初老蔣嫡係的那個26軍,而是在33年春,南京當局為加強長城和冀東地區對日軍作戰軍事力量,以44師為基礎組建的一個軍。該軍下轄蕭之楚兼任師長的44師及王金墉獨立4旅,兵力約兩萬左右。龐、蕭兩部都與西北軍淵源不淺,戰鬥力也還不錯,紀律尚可,總體上也有近3萬兵力,抽調到西北也算合適。華北這邊出兵的情況確定後,老蔣又給閻錫山去電,希望晉綏軍也能抽調兵力參與此次剿滅民匪的作戰。複出後一再表示唯中央之命是從的閻老西盤算一番,也答應派兵參戰,但除了在綏西五原、臨河一帶屯墾的王靖國第70師外,隻增加了一個孔令恂的97師。對此,閻錫山的解釋是,山西、綏遠兩省受災嚴重,一些官兵正在救災,無法抽離;而從長城戰場上下來的傅作義、趙承綬兩部,連續作戰後剛穩定下來,不宜再動,“恐兵有怨言,軍心不穩”。看了閻錫山的回複,老蔣就是一陣搖頭歎息,知道這位閻老西恐怕這輩子也改不掉愛打小算盤的毛病了。不過,既然還有王靖國70師、孔令恂的97師共3萬多兵力可用,也是不錯。根據何、黃、閻等人的意見,確定了從華北抽調到西北作戰的部隊後,老蔣於9月10日以軍委會的名義發布命令,任命楊虎城為此次剿匪總指揮,馬鴻逵、孫殿英為副總指揮,定於10中旬擇機進剿“民匪”。為協調各部作戰行動,此戰中,楊虎城、井嶽秀為東路軍,楊虎城兼任東路軍總指揮,出直羅關向西攻擊子午嶺一線;馬鴻逵、孫殿英、馬步芳、龐炳勳、蕭之楚、王靖國、孔令恂等部為北路軍,由馬鴻逵為北路軍總指揮,孫殿英為北路軍前線總指揮,該路大軍將對寧夏河西發動攻擊;胡宗南、魯大昌部為南路軍,由胡宗南任總指揮,該路軍將攻擊岷縣,向隴中、蘭州方向挺進;西路軍為馬步青部,該路軍為偏師,牽製河西走廊上的“民匪”。在南方調集百萬大軍,準備對**蘇區第五次圍剿的同時,老蔣又調集近30萬大軍在西北對人民軍進剿,也稱得上是大手筆。,在進剿西北的4路大軍中,寧夏河西的北路軍兵力最為雄厚,共有17萬多人馬;陝西境內楊、井兩部的東路軍也集中了5萬多兵力;南路軍胡、魯兩部也同樣集中了5萬多兵力;兵力最少,用以牽製人民軍的西路軍馬步青部,兵力也有1萬左右。有了如此規模的兵力,從老蔣到何應欽、閻錫山都有一種勢在必得的信心。而作為北路軍領軍人物的馬鴻逵、孫殿英兩人更是信心膨脹。17萬多大軍,隻用來攻擊寧夏河西部,就是用人堆也把“民匪”給堆垮了。不過,身在歸綏冷眼旁觀的傅作義卻提醒義兄王靖國:“此戰結果未必如願,老兄作戰時還是悠著點,多加點小心得好。”經曆了中原大戰和長城抗戰後,儘管傅作義也希望國家統一,對派係爭鬥不感冒,可他身為晉綏軍中人,又與王靖國有結拜之情,實在不願看到這個結義兄長有什麼閃失。接到調兵命令後,跑到歸綏向傅作義問計的王靖國一愣:“這麼多大軍難道還拿不下一個寧夏河西?老弟你未免多慮了吧?”“要是人多管用,我們長城一戰也不會打得那麼慘。”傅作義歎了口氣,又道,“人民軍雖然沒有日本人的飛機、坦克,可他們占據寧夏已經兩年多了,又構築了完善的防禦體係,加上寧夏河西地形偏狹,不利於攻擊部隊展開,人多不見得就能穩贏。”傅作義在幾個結拜兄弟中年齡偏小,可王靖國知道自己這個老弟有真能耐,當下便笑道:“你放心,老哥不會做那種給彆人數錢自己賠本的勾當,有閻長官和老弟你的提醒,我決不會讓70師的弟兄們替彆人火中取栗。”雖然答應了老蔣派兩個師參戰,可王靖國是閻老西的嫡係,隻是因其駐紮在五原、臨河等地,出於平衡手下各方考慮,才被閻老西派去參戰的。當然,一向精於算計的閻錫山也早就叮囑過王靖國需要注意的事項了。不過,閻錫山的提醒是基於勝利後多分戰果考慮,而傅作義的提醒卻是基於戰敗考慮。到9月22日,各路進剿大軍已全部集結到位,隻待按照原定作戰方案展開部署就可以發動攻勢。對於老蔣調集兵力進剿人民軍,張明瑞、周昊、楊天明等人自然不會無動於衷。實際上,凡是經平綏線西運的剿匪軍各部,華美公司設在大同車站、包頭車站辦事處的王鐵山、吳鳴山等人都會儘快上報劉成林,並經劉成林轉到張明瑞等人手上。從孫殿英部西去,到龐炳勳、蕭之楚、孔令恂三部西調,概莫能外。至於馬鴻逵、馬步芳、王靖國三部的參戰兵力,王鐵山、吳鳴山、劉成林等人通過定期向綏遠運送的麵粉等日常供應物資也能推斷出個**不離十。17萬多大軍,每人每天就算僅消耗一斤麵,那一天下來也得85噸麵,若是加上其他日常所需還要更多。而平綏線上運行的貨車車廂,除了華美公司采用40噸載量的外,其他絕大多數車廂都是20多噸載重的。20多噸的車廂,就是一列火車有40節,運送物資也不過千噸左右。這也使得有關物資運送車輛每隔10天左右就要跑一趟。摸清了最為關鍵一路敵軍的兵力,其他幾路也就不在話下。陝西境內楊虎城、井嶽秀已經交鋒兩次了,能出動作戰的兵力也就5萬左右;南麵胡宗南、魯大昌兩部合起來,兵力也應該在5萬左右;至於西邊的馬步青部,該部是偏師,充其量也就兩萬多兵力。這樣算下來,各路進剿部隊的總兵力頂天到30萬。既然推算出敵人的兵力,知道幾處用兵方向,張明瑞、周昊、楊天明等人便開會調整有關兵力部署。在會上,楊天明說道:“現在寧夏河西的敵軍已經有17、8萬,僅靠一縱是難以應對如此多敵人的。因此,我們必須要對原定兵力部署做出調整。”儘管寧夏河西已經依靠賀蘭山地勢建立了完善的工事,可寧夏河西南北長度約有300公裡,若是有敵軍不計代價翻山越嶺多處攻擊,僅靠一縱3.5萬兵力肯定是不夠的,更何況,一縱原本還擔負著寧夏河東的防衛任務。,“由於要擔負對隴南方向、陝西方向,以及河西方向的防衛作戰,我建議,二縱、三縱、四縱原定任務不做調整。將五縱除騎兵部隊外的兵力都調到寧夏河西,以應對敵人的攻擊。”楊天明指點著沙盤繼續說道。這樣調整之後,寧夏河西將有6.7萬的兵力,憑借固有工事防禦作戰的話,基本上沒多大問題。“我沒意見,不過,這樣一來,後邊進擊陝北的兵力能夠用嗎?”五縱於鎮山有些疑慮。“進擊陝北主要是一個‘快’字,一定要搶在閻錫山過河、楊虎城等部北上救援之前拿下我們原定的區域。”周昊分析道,“因此,騎兵奔襲是關鍵,步兵隨後跟進雖然也很重要,但是可以調整的。”頓了一下,周昊又道:“除了天明說的調整外,我再從六縱抽調1萬步兵加入寧夏河西。此外,寧夏河東也由六縱接防。鹽池等地,充其量留下5千人就足以應付陝北的當麵之敵。還有,我建議把炮縱的75炮全部加強到寧夏河西。”要是按照周昊所說,那寧夏河西將有7.7萬兵力,還將集中46門75口徑火炮,加上工事和機槍火力,應對17、8萬敵軍可保無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