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不食周粟(1 / 1)

詭神塚 焚天孔雀 892 字 3個月前

這是一段非常小的原始記錄,被被古時候一種特殊的樹葉汁,書寫在一張純白的動物皮上,顏色到現在依然沒有退。其記錄的內容陳智是熟悉的,其實就是現在流傳了幾千年的成語,“不食周粟”的典故。粟,小米,泛指糧食。典故的內容是: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姓氏墨胎。孤竹君去世後,欲選一位繼承人,叔齊出走,欲讓位給兄長伯夷,兩人互相謙讓,後來紛紛離家而避。後來二人在路上相遇,聽聞西伯侯姬昌善養老幼,深得人民擁戴,而入周投靠。而入了西岐之後才知道,文王已經仙逝,周武王繼位,而擁兵伐紂。他們二人認為諸侯伐君是為不仁,極力勸諫,武王不聽,決意滅商。伯夷、叔齊對周武王的行為嗤之以鼻,認為他們是亂臣賊子,誓死不作周的臣民。天下歸周之後,他們也不吃周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采野果為生。後一位婦人看到他們,便說:“你們自稱不吃周朝的糧食,可你們想沒想過,現在采摘的野菜野果也是周朝土地上生長的呀!”二人一聽,方知這天下的一草一木都是周朝的,遂決定絕食等死,從此留下了不食周粟的故事。後人用這個成語形容氣節高尚,有骨氣,誓死也不妥協的誌氣。但並不讚同他們二人的行為,批評他們心胸狹隘,周王朝以德治天下,天下之大莫非王土,他們不識時務,何苦這麼矯情雲雲。不管怎樣,這個成語的確是留下來了。陳智曾經覺得納悶,以統治階級的性格,怎麼會允許這樣有敵對情緒的故事向後代流傳。所以曾經懷疑過這則故事,是後人杜撰的。直到現在發現這張獸皮卷子,才知道這成語的始尾,原來這件事情在周朝初期,真的發生過,而且有頭有尾的被記錄過。之所以沒被當時的統治階級消除,是因為這件事發生的地點,並不是當時周朝的勢力範圍內。那是一段很古老的外族文字,上麵有外族的圖騰,應該是當時的某個狩獵部落保留下來。內容記載和現在流傳的大概差不多,隻不過當時這兩個人表現得更加剛烈一些,現場更血腥一些。他們不是被無知婦人嘲笑而死的,而是在周武王登基大典上,爬到當時最高的城樓,指著下方的周氏皇族高歌大罵,隨後墜樓而死的。當時這件事很多人親眼目睹,很多部落首領來慶賀的時候,也都看見了這件事,隨後記錄了下來。所以最後也無法掩蓋,隻能美化。但這兩人當時那段痛罵的高歌,卻包含一些特彆的內容。歌曰:“暴虐啊!還不知道錯在哪裡?神農、虞舜、夏禹者啊~~,無跡!兮比乾,忠臣烈子啊~~~誓以血肉葬君王!我王啊~~,今葬於何處?兮比乾,忠臣烈子啊~~~,何處為汝剜心之地?”從這些文字上明顯能夠看出,這個叫比乾的人,是當時人們心中的忠臣良將。他曾經許諾,要厚葬商紂王帝辛,並說要以血肉葬之,而且這個血肉的概念,似乎與挖心有關。既然這些人臨死痛罵的時候,都不知道帝辛到底葬在哪裡。那就說明,當時商紂王所埋葬的地方,是非常保密的。甚至那當時當權的周武王和薑子牙,也不知道他的墓地究竟在何處。看來那場戰爭結束之後,姬發和薑子牙並沒有看到商紂王的屍體……之後的時間裡,陳智將這卷白皮卷子放在手中,反複的琢磨,希望從這些古老的文字中,尋找到所有可能的蛛絲馬跡。姬盈一直陪伴著他,幫他拿著燈,翻看那些文字,不多說一句話。而最後,陳智在這張白皮卷子後麵,發現了很多淡淡的手指印。他用e光打在那些手指印上,發現這些印記非常的古老,而且指紋全都是一個人的,指紋的紋路與正常人類指紋非常不同。也許是出於一種血脈的直覺,陳智知道,這些手指印全都是屬於薑子牙的。也就是說,這張白獸皮卷子,是被薑子牙特意保留下來的。他當時也是對這件事念念不忘,如鯁在喉。所以才將這獸皮卷子藏了起來,希望有一天也能找到商紂王帝辛的墓地。為什麼呢?怕他卷土重來嗎?還是說有另一種可能性,也許商紂王逃了,帶著某個秘密成功的逃了……所以薑子牙必須要找到他,永絕大患,但一直到死,也沒有成功。“用血肉葬之……”,陳智腦中慢慢的思索著。這句話雖然現在拿不準是什麼意思?但基本可以確定一件事,帝辛的墓葬肯定由比乾負責的。那隻要找到比乾,應該就能找到線索。但既然陳智能夠想到這一點,5000年前的薑子牙,他一定會去找比乾……之後曆史上發生的事情,證實了陳智的推測是對的。因為之後的周王朝,對比乾極為推崇,稱他為第一忠臣,封他為國神,尋找他的子孫,授地賜權,極力籠絡。但有一件事卻非常的不合邏輯,這位忠誠的比乾,似乎在商紂王帝辛死之前,早就已經死亡了。而且他正是死於商紂王手中……-- 上拉加載下一章 s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